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淮阴中学2025届高三10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淮阴中学2025届高三10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11-09 来源:哗拓教育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 5 小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⑴纵观中国的儿童动画影视发展历程,对“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是一以贯之的。随着儿童动画影视被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放在了“产业化”视角下进行,衍生出了“全龄化”的营销特征。儿童动画影视在关注创作重心的同时要兼顾市场效益,而作品的受众市场定位是不具备经济能力与消费主导权的,于是渐渐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的“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脱颖而出。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

⑵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本是生理与心理双重循序渐进的过程,童年时期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往往具有幼稚与天真的特点,而成年则对应的是稳重与成熟。

⑶如此一来,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则可以抽象为一个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弥补了之前的不足,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与反思进行沉淀,如此才能将“缺”填补得更为稳固牢靠。而这个补缺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⑷伴随着电子媒介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当下移动端集成媒体的普及,儿童通过屏幕获得的信息成为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但受制于儿童对于复杂文字信息阅读的困难性与阻碍,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成了儿童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

⑸但随着市场产业化对儿童动画影视领域的渗透与改造,即便基于“儿童本位”创作的动画影视作品,仍需面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进行营销,以实现市场经济效益目标。

⑹于是,伴随着针对经济主导群体——成人的营销,儿童对于该动画影视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营销所塑造的感知。如2022年上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其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打造了同人物但不同主题的系列小剧场,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两条短视频主题分别为“理想男友”“好身材”。过于成人向视角下的内容营销,忽略了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并非只会面向青少年与成年用户,恰恰相反,其产品的动画属性会经由平台的算法机制推荐给被打上标签的儿童用户群体。如此一来,儿童接触并被营销内容中呈现的成人话语下的认知所影响,成为儿童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缺少相应话语与经验影响的经历和经验铺垫,使得儿童的心理会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而当下互联网营销与儿童动画影视全面融合渗透,将带来童年被催熟的社会议题隐忧。

⑺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并在当下逐渐涵化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向与接受感知。对于“童年”,社会一方面强调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延伸“童年”的包含范围与特征——当下“童年”时期的儿童,是有成人倾向的儿童,是将儿童与成人相结合、具有成人视角期待下的儿童概念。

(8)在这种认同概念趋势的影响下,儿童对自身的身份认知也产生了偏差,并在社会与长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大众认知观点中的“儿童向适宜作品”。产品与营销模糊的受众定位,让儿童不得不去努力理解成人语态营销下的深刻内涵,出于这种理解动机,儿童将成人身份的认同优先级放在了儿童身份的认同优先级之上。这样会使儿童刻意模仿成人的话语和行为,出现儿童自身的童年身份认同危机,并伴随着社会认识下对这种趋势“代表儿童成熟”的错误理解,让全龄化营销下的儿童与成人身份模糊加剧。

⑼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可以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决定儿童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准则,在之前学者将这种儿童加速了解社会行为准则形成思维方式的行为,肯定为积极意义的儿童社会化进程,强调如此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10)但在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领域,创作者得到公众默许,对于儿童和成人言行特征的模糊影响,将动画影视的角色放在了一个个标准模板下进行创作,将童年包装成为成人化视角下呆滞的景观记忆与社会共识光景,将儿童原本旺盛的生命力放到规训后的模板中。如2020年撤档、2022年1月1日重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其表现手法同样可以看作是对传统人物IP的一次重塑,并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实时热点迪士尼出品的、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Mu-lan》进行联动。但在内容营销中,《木兰:横空出世》将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形象包装成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巾帼英雄,而在动画产品本身,却被观众调侃为“讲述了花木兰与异域王子的爱情故事”,形成了营销与产品的真假错位,导致上线仅一天口碑崩盘后迅速撤档。分析该案例的风险原因可知,重点在于对传统IP的改编与内容营销行为,忽略了颠覆儿童动画题材传统认知的接受度,以及成人化改编下动画人物的角色是否成立的问题。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偶像恋爱是真,家国情怀是假”畸形创作理念下的花木兰形象。在后续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中,成人视角先行的强加理念会带来动画角色塑造中的错位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在这种错位中会产生畸变趋势,导致儿童动画角色中一个个“小大人”形象的存在越来越普遍。

(节选自《轻舟难载许多愁——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童年的消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是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B.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对复杂文字信息阅读存在困难,于是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便成了其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

C.儿童成为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使儿童的心理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

D.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敌不过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并脱颖而出。

B.论证过程中适时运用比较专业的词语或短语,适时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动画电影为例证,让文章的阐释既显得专业又不乏生活气息。

C.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但作者认为童年是幼稚与天真,成年更多是稳重与成熟,不可过度融合。

D.文章将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和真人版《Mu-lan》进行对比论证,营销与产品形成真假错位,导致上线仅一天口碑崩盘后迅速撤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动画电影《哪吒》打造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爆款口号话题,并将哪吒与“反叛”、“不信命”这种带有强烈的年轻人语态的情感词汇捆绑。

B.《啥是佩奇》避开儿童群体,将影片创作目标受众转向成人观影群体,建构出父子情与祖孙情的三代家庭情感,更容易使成年受众群体产生共情。

C.儿童动画电影《我的老婆是只猫》故事内核是儿童思维与亲子关系,却被全龄化营销包装成“兽娘风”,并另外赋予了“社会地位强弱关系链”等主题。

D.《大圣归来》的“自来水”们有意将维护该片的口碑和舆论形象作为维系社群团结的共同任务,最终实现了对影片的口碑营销传播。

4.文章第⑹段的举例论证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4 分)

5.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新的“童年的消逝”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 4 4 小题,6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

铁凝

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

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16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①后来我才懂得,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他说,并非。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他甚至告诉我,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

“现在呢?”我问父亲。

“②现在当然不一样了。”

这“不一样了”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

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

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欣赏了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但还是没有林风眠。

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③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不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里。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黄的卡纸,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

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我有着交流了。

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

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有人说这是林先生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吧。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

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小说的经典。孙犁先生在信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棹兮兰桨”便是桂木为棹、木兰为桨,并非懂得了《赤壁赋》。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

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④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至此,难道你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

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

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

(选自铁凝《隐匿的大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的“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是代表林风眠的作品,前后三次出现暗示我对林风眠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B.父亲年轻时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从侧面表现林风眠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不受欢迎。

C.我领略《赤壁赋》给予的新意,最后恍然大悟生出的“愉快”和苏轼在《赤壁赋》中“于是饮酒乐甚”的“乐”内涵是一样的。

D.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段看似平

淡的文字其实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①用“后来”一词连通了过去和未来,带着一种追溯感,表现自己对林风眠画作的不理解。

B.句②语意上是对上段文字的回答,但单独成段,是为了突出父亲对林风眠态度的变化。

C.句③中“信手”这一举动带来了我对林风眠认识改变的契机,看似随意,其实是我内心改变的外显。

D.句④中“沉浮”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听到夏青朗诵苏轼的《赤壁赋》时所受到的震撼以及获得的力量。

8.文章画横线的句子说“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你认为作者读懂林风眠了吗?请简要说明。(4 分)

9.这篇散文的后半部分跳转到作者重读《赤壁赋》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2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王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此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材料二: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子胥、种、蠡① 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勾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② 、泄冶 ③ 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 ,子复雠,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节选自苏轼《论子胥种蠡》)

【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②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有颠越 A 不恭 B 劓殄 C 灭之 D 俾无 E 遗育 F 无使易 G 种于兹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爱信越殊甚”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相同。

B.“汝与吴俱亡,无益也”的益与《师说》“圣益圣,愚益愚”的“益”意思不相同。

C.属:嘱咐,与《赤壁赋》“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相同。

D.安:哪里、怎么,意与《鸿门宴》“卮酒安足辞”的“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王阖庐与越国交战失败受到重伤,临死之前希望太子夫差能够不忘勾践杀父之仇,夫差在父亲死后重视习射,两年后大败越国。

B.吴王夫差出师北伐齐国的原因觉得齐国国风不正,新君主不够强大,但是伍子胥不赞成,吴王不听,渐渐疏远子胥,越来越听信重用伯嚭。

C.伍子胥三次进谏无望之后,预见到吴国即将灭亡,让他的儿子投奔齐国,然后再找机会报答吴王当初的知遇之恩。

D.苏轼认为作为人臣多次直言进谏,君主不采纳,臣子要不要离开,跟臣子和君主、国家的关系有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王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4 分)

(2)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4分)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伍子胥的“三谏”,“三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苏轼对扬雄“以三谏不去为子胥之罪”的言论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 本题共 2 2 小题,9 9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喜雨呈吴按察① 二首(其二)

刘 过②

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 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牛背歌。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棹船亦欲徜佯去,古井而今淡不波。

【注】①按察:按察使,古代地方官职。②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开头紧扣题目中的“喜雨”二字,先写黄鹤山前一阵大雨刚过,后写集市的欢乐。

B.诗的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对首联进一步展开描写,呼应题目中的“喜”。

C.诗的颈联承首句“雨”字而来,大雨过后,江水上涨,想到武昌鱼美价不高似乎也可以停留于此。

D.诗的尾联表达乘船离去归乡之意,是因为想起家乡的那口古井,遏制不住思乡之情。

16.柳永的词《望海潮》是赠两浙转运使孙何之作,本诗是诗人呈吴按察之作,这两首诗词在写作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 本题共 1 1 小题,6 6 分)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 , 两句传神地写出日出时云彩的变化。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左丘明、孙膑不被重用,转而著书的例子,暗示自己著书也是 , 。

(3)“月照花林皆似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唐宋时期有好多这样的作品,正如 “ , ”两句,也使用了这样的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I (本题共 2 2 小题,8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我们A 不在接触电离辐射,除了天然辐射,(甲:)。在人工辐射的众多来源中,医学放射检查和治疗无疑是最为显著的一环。其中X 射线装置是最主要的电离辐射来源,各类检查手段都会用到。如 X 射线检查、CT 检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钡餐造影及灌肠检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做这类检查或治疗就会因电离辐射而生发染色体畸变。通常一次 放射检查的放射剂量低于 100mSv,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影响。在无法避免与辐射源接触的情况下,(乙:)。比如,佩戴辐射防护服、防护眼镜等,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将电离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降到最低。我们不必对“放射 ”B ,而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它。

不过,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的放射工作人员,(丙:)。因为淋巴细胞对电离辐射非常敏感,即使辐射剂量很小,也可能引起染色体畸变,所以染色体畸变率常用淋巴细胞来测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A ▲ B ▲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小题。

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南塘将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的翘起的瓦檐,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一并收入。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

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20.下列诗句中的“依 ”与文中加点的“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D.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1.文中作者为什么能把南塘既比作“长满绿锈 ”的铜镜,又比作“时间”的钟塔呢?请结合材料分析。(3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长句,请修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圣经·旧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辨明概念,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以偏概全,表述绝对。“但在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领域”并非如此。)

2.D (没有“对比论证”,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与实时热点迪士尼出品的、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Mu⁃lan》进行联动。)

3.C (本文观点是“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我的老婆是只猫》故事内核虽然是儿童思维与亲子关系,却 被全龄化营销包装成“兽娘风”,并另外赋予了“社会地位强弱关系链”等主题。)

4.①举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点赞数最高的短视频主题为“理想男友”“好身材”的 例子;(1 分)②分析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儿童会成为成人话语的被动接受者;

(2 分)③ 由此推出:互联网营销与儿童动画影视全面融合渗透将带来童年被催熟隐忧。(1 分)

5.①成人话语营销带来童年被催熟;(2 分)②全龄化营销带来儿童身份认同危机;(2 分)③成人视角先行带来儿童角色错位。(2 分)

6.C(我领略《赤壁赋》给予的新意最后恍然大悟生出的“愉快”是:天地之间“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赤壁赋》中的乐,出现在第二节,是良辰美景之下的乐事罢了。)

7.A(“表现自己对林风眠画作的不理解”错误。)

8.读懂了:①熟悉的画作变得光彩照人,心情激荡胜过国外博物馆看到名画时,正是我理 解画作的表现;(2 分)②理解林先生作为真正的艺术家的“开门”和“关门”,开门领 略宇宙领略时代,关门是为关住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2 分) 没读懂:①熟悉的画作变得光彩照人,心情激荡胜过国外博物馆看到名画时,只是画作和 我有交流罢了;(2 分)②这个经历只是让我认识到:艺术作品都要被历史沉淀,读者也 经历沉淀,而后读者和艺术才走到一起。(2 分)

9.①叙写重读有了新领悟,丰富内容,表明沉淀和提升到处都存在,写出普遍性;(2 分) ②深化主题,艺术作品有沉淀,读者有沉淀,并相互促进和成就;(2 分)③体现散文自 由灵活、形散神聚的特点,引起读者对问题更深的思考。(2 分)

10.BDF(如果国内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猖狂违法,不恭不敬,欺诈奸邪,为非作歹, 那么就应该及时将他杀掉,不要让他们和后代在那里繁衍)

11.A (爱护/吝啬)

12.C (“然后再找机会报答吴王当初的知遇之恩”无中生有)

13.(1)越王勾践于是率领剩下的五千士兵,在会稽山上停留(退守),派大夫文种,准 备丰厚的礼物赠送吴国丞相伯嚭请求和解,愿意交出国家政权向吴国称臣。 评分细则:以:率领、带领(1 分) 状语后置(1 分) 厚币:丰厚的礼物(1 分)委国: 交出国家政权(1 分) (2)勾践(兵败)在会稽被围困,才能重用文种、范蠡两人,如果(两人)在作战之前 就极力劝谏勾践并为这事而死,那么扬雄又会拿伍子胥的过错去怪罪他们。 评分细则:被动句(1 分) 乃:才 死:为动用法 为……而死 罪:名作动 怪罪

14.①杀越王勾践,先灭越国(1 分),不要先讨伐齐国(1 分) ②伍子胥是吴国宗吴国命运休戚相关(1 分),离开吴国无处可去。即使死在进 2 谏上也是值得的(1 分)。扬雄的见识鄙陋,不值得讨论。(1 分)

15.D(尾联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的诗意,来比喻自己内心的孤寂,言外之意是没有得到吴按察应有的帮助和关怀。)

16.同:两首诗中都歌颂当地的太平繁荣景象与人民的欢乐(2 分),进而间接歌颂当地的 长官治理有方(2 分),都希望得到长官的赏识,讨得生活。(2 分)

17.(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3)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人 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共 6 分,每空 1 分)

18.A:无时无刻 B:谈虎色变(闻风丧胆) (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亦可给分;成语中出现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19.甲:还有无法完全规避的人工辐射 乙: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丙:面临染色体畸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20.B(A 依傍 B 按照 C 隐约的样子 D 依靠、栖息)

21. ①比作铜镜,是因为塘堤爬满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1 分)②比作钟塔, 是因为南塘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人物的流转;(1 分)③一个本体,两个喻体,不同角度, 由实到虚、形象而全面地表现南塘特征。(1 分)

22. 翘起的瓦檐,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每处 2 分)

23.【试题解读】 极简型材料作文,更能深度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脸”代表人外在的表象,“内心” 应指向人内心的品格和素质。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常常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 惑,内心的品质对为人的滋养非常重要,我们要努力追寻人性的美好。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水的反映,只能看清自己的脸,只是外在的。只有通过内心的反省,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能真真切切的反映自己的为人。

事实上,水中照出的脸空有容貌的表象,而我们真正的为人来自于内心的品格和素质。 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水照出的脸的美丑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反思 和审视我们的内心反应,从而改善自己的为人之道。

脸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迷恋外表,而忽视了内心的品质。

通过水中照出的脸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状态,并以此为契机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疲惫不堪的脸庞,那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愉快的脸庞,那么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感到 自豪。我们应该以镜中真我为警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地改善自己的为人。

【参考立意】 相对于脸的表象,内心的品格和素质更能真切反映自己的为人。通过水中照出的脸的反应,也可以了解内心的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善自己的为人之道。 (例 如:以水中脸的表象为警钟(相由心生),审视反思内心,积极改善自己的为人) 围绕核心话题,考生既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与事,选取素材,写成记叙文;也可以 选取恰当的角度,明确论点,表达自己的思考,写成议论文;也可以依据自己的人生感悟, 写成散文……

【几点提醒】 1.写作时脸和内心的内涵要明确,脸多指的外在的表象,内心应具体化表达为“内心的品 质、情感等”。 2.脸和内心的关系既可以对立,也可以统一,对立表现为脸折射的是表象,内心是一种内 在的品质,两者不同;统一表现为脸的表象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内在,起到提醒 和改善的作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又过五年,吴国讨伐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击,在浙江桐乡市打败吴国,砍伤了阖闾 手指,吴军退兵。 阖闾伤势加重,快死了,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杀父之仇吗?” 夫差回答:“不敢忘。”这天晚上,阖闾死了。夫差继承王位,让伯嚭做丞相,命令士兵加 紧训练。两年后,讨伐越国,在太湖中椒山大败越国。越王勾践于是带领剩下的五千士兵, 退守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准备厚礼,贿赂吴国丞相伯嚭,请求和解,越国向吴国称臣。 夫差准备答应,伍子胥进谏道:“越王为人能忍辱负重,今天不杀了他,以后必然要后悔。” 吴王不听,采纳伯嚭计策,同越国讲和。

又过五年,夫差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忙着争宠,新的君主还很柔弱,打算兴师北伐齐国。伍子胥又进言,说:“勾践不看重吃穿,对越国人抚慰有加,吊唁死者,询问病者,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凝聚民心,必定有所谋划。此人不死,以后定然是吴国大患。如今吴国旁边有个越国,就犹如肘腋之患。然而大王却不先灭亡越国,反而舍近求远的想要讨伐齐国,难道不荒谬吗!”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讨伐齐国,在齐国博城县大败齐国军队,震慑住邹国和鲁国君主后,回到吴国。此次大胜之后,更加不听伍子胥的进言。

又过四年,吴王夫差又打算北伐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孔子徒弟子贡的计策,率领部队, 前去帮助吴国,同时又拿出宝物继续贿赂吴国丞相伯嚭。伯嚭因为收受越国好几次贿赂, 在夫差面前,替越国说好话,极力劝谏夫差保存越国,北伐齐国。夫差最后下定决心,信 任,采纳伯嚭计策。伍子胥又进谏,说:“越国是我们吴国的腹心之疾,如今大王相信那 些浮华虚伪的言辞,而讨伐齐国。 就算攻破齐国,因为距离太远,也很难长久占有,不 过是好像农民占有的一块全是石头无法耕种的田地而已,对吴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况且 尚书《盘庚》上说:‘如果国内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猖狂违法,不恭不敬,欺诈奸邪, 为非作歹,那么就应该及时将他杀掉,不要让他们和后代在那里繁衍。’这就是商朝兴盛 的原因。希望大王能放过齐国,优先灭亡越国;不然的话,将来必然后悔莫及。” 夫差听 不进伍子胥的进言,却反而打算派他出使齐国,打探齐国虚实,为讨伐齐国做准备。伍子 胥临走前,对儿子说:“我几次进谏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如今要眼睁睁的看着 吴国灭亡了。你和吴国一同灭亡,对我家并没什么好处。吴国有变故之后,你找机会逃到 齐国,去投奔鲍叔牙的后人鲍牧。” 安排好之后,伍子胥才到王宫和夫差商量讨伐齐国 事宜。

材料二:哎呀!自春秋以来,在处理仕进和隐退的问题方面,没有像范蠡这样周全的人,但(他) 在这方面有所缺陷,我因此屡次叹息而深切悲哀。子胥、文种、范蠡都是杰出的人,而扬 雄,只不过是一个乡曲鄙陋之人,想要用区区学识挑三个人的毛病:把三次进谏不听而不 离开、鞭楚王尸、抄楚王家作为子胥的罪过,把没有极力劝谏勾践而使他栖身会稽作为文 种、范蠡的罪过。扬雄听闻古人有三次进谏不听当离开的说法,就想要用这个准则去要求 天下士人,难道不是很鄙陋吗?三次进谏不听而离开,是对与君王交情浅薄的人臣而言的, 就像宫之奇、泄冶这样的就可以做。至于像伍子胥,他是吴国的宗臣,是与国家休戚相关 的人,离开了吴国能去哪里?即便是上百次进谏不听,继而死在这事上也是可以的。孔子 3 离开鲁国,不曾有一次进谏,又哪里用得着三次?

父亲罪不当诛而被诛杀,儿子复仇,是 合乎礼的。(仇人)活着就要斩首,死了也要鞭尸,发泄他内心深沉的悲痛,没有挑选的 余地。因此先前的君子都哀叹(同情)他而用自己的心去推想(理解〕他,扬雄难道不是 别人的儿子吗?至于抄家,这是阖闾与群臣的罪过,不是伍子胥的本意。勾践(兵败)被 围困在会稽,才能重用文种、范蠡两人,如果(两人)在作战之前就极力劝谏勾践并为这 事而死,那么扬雄又会拿伍子胥的过错去怪罪他们。这都是儿童的见解,不值得与他讨论, 我只是不忍心这三人被污蔑,所以写他们说话。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