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父母要疏导初高中孩子会处理3种常见问题,不然很容易厌学和内耗

父母要疏导初高中孩子会处理3种常见问题,不然很容易厌学和内耗

2024-09-06 来源:哗拓教育

今天看到朋友圈里有一句话:

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当你觉得自己不行时,再咬牙坚持一下。

这句话很认同,也很适合父母给孩子去正向赋能。

因为家里有一个高中生和小学生,也因为老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坎坷,从小学的逃课叛逆,再到初中从学渣一路逆袭,上岸重点高中,再到重点高中后经过高一学期的低迷。

各种幺蛾子,我七七八八都陪娃经历了,要么严管,要么放任完全不管,各种极端的教育模式都被我尝试了个遍。

有过高光时刻的风光无限,也有至暗时刻的无处话凄凉,现如今再回想之前反倒是平静了。

细细起来,我娃跌的最大坑就是情绪内耗了,内耗的花样翻新,每个阶段每个表现都各自不同。

而我也在我娃遭遇各种幺蛾子情绪和内耗中,快速成长了起来,真应了那句话:不破不立,不痛不醒。

经历过足够多的打击和数次打脸的量变后,才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质变,我称过去为:生命的礼物。

虽然很疼,很累,很扎心,但那些哭干了眼泪的时刻都终于变成了钻石般的经验教训,都变成了重启和翻篇。

所以,我想把我娃成长路上遭遇最大的情绪危机,给各位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上的避坑指南,3种问题尤其要十分上心,不然会导致内耗和厌学:

第一种问题:情绪无小事,一定要十分关注,及时疏导。

我自己学心理学多年,也对情绪疗愈和修复很擅长,可是却在我娃情绪处理上翻车了。我把自己在擅长领域翻车的行为理解为知识诅咒。

在我娃九年级下学期时,他想冲刺最好的高中,于是我就一门心思助他冲刺,对他要求很严格,给他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像唐僧一样念叨“简单题绝对不能丢分“。

重视他的每一次小测,每一次模拟考试,那段时间我暂停了自己所有的工作,一心陪考。

被目标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包围的我,忽略了孩子出现的紧张和焦虑,甚至在孩子理化生考试手抖到握不住试管时,我都没有意识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

我还夸孩子,为了解决问题,他强忍着紧张,一遍遍拿铅笔当吸管练习手抖时也能滴进试管。想到当时自己一门心思让孩子考出好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心的紧张,很是自责。

虽然孩子凭借着自己的苦练,在高度紧张时实验考试也得了满分,但他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并没有缓解,而是在一模和二模时因为紧张全考翻车了。

直到中考前一个月,我才意识到孩子情绪已经内耗已经很严重的,完全的自我否认和攻击自己,想退学去打工。

那时,我紧急做了几件事:放下自己对孩子的高要求,每天给孩子缓解压力,告诉他考不好没关系,有妈妈为他托底,不用怕,放心去考,考成什么样都没关系,绝对会有高中上。

临考前的一个月,我每天持续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孩子释放压力,很幸运最后将心态调整过来,舒缓了情绪,上岸了重点高中。

孩子的情绪真的特别关键,父母一定要重视。

第二种问题:关注孩子变化,人际关系矛盾一定要及时疏导和排解。

对于初高中孩子来说,同学关系也很重要。有时因为一句话或一个否认或者好朋友突然的翻脸,都会让孩子倍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转化为对自我的攻击以及自我认可度的坍塌。

这时,父母一定要多跟孩子保持沟通,跟孩子多一点走心的聊天。

我家孩子就遇到过玩得特别好的朋友突然不理他了,让他十分受伤和倍受打击,他会问我:妈妈,是不是我太菜了,太差劲了,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我会安抚和疏导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对方的错,只是不合适了,没共同语言了而已。能失去的感情,它原本就不属于你。向前走吧,总会遇到风景和你想见的人。

遇到孩子跟我说人际关系的矛盾,我从来不指责孩子,也不会指责对方,我会教孩子转念,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对同学关系和人际关系,既不用求着或讨好谁,也不用过于在意。关系好的时候多去珍惜,以诚待人,关系不在时,微笑着不必说再见。

另外,我也会给孩子灌输一种理念:不要总责怪自己不值得别人善待,不要总是挑自己的毛病。人和人之间原本就是合得来就多说话,合不来就少说话。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没有对错,只有选择。不属于你的,就随他走呗,向前走,让自己变得更强一点,站得更高一点,风景只会更美好。

与其去把时间浪费在内耗和嫌弃自己上,不如去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第三种问题:关注孩子的目标感,对自我的要求以及自驱力。

我家孩子在高一时,对自我的认可度非常低,很想变好又觉得自己努力也没有用,自己是个废物,反正已经不行了。

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在我眼里孩子一直都很优秀,我根本不会往孩子自卑的方向想,一直觉得孩子是有目标,对自己是有要求的,却忽略了孩子没心劲了,对自己没信心了。

所以自驱力也没了,一度的怀疑和质疑自己,在内耗里循环。

每天处于很想变好,又对自己不认可,陷入了自责和自我贬低中,目标变得越来越遥远,行动越变越迟缓,最后直接不写作业,不面对学习了。

当我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时,不断去鼓励孩子,去跟他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目标,疏导他不要跟任何人比,只跟自己比。

后来,当孩子内心有力量,不再是空心人时,孩子的目标和驱动力也慢慢回来了。

一件特别小的事,会影响孩子很久,一个在父母看来很小的卡点,会一直内耗着孩子。所以父母也需要多去共情,觉察孩子的内心变化,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内耗,回归自我。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