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部高校评估专家:一流大学不“一流”原因是,太重视所谓科研

教育部高校评估专家:一流大学不“一流”原因是,太重视所谓科研

2025-01-04 来源:哗拓教育

本文作者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邬大光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有删改。

1. 代表性缺失: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不足

2024年,中国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缴纳约5000万美元的会费,然而,在该组织7000多名员工中,中国籍员工仅占40余人。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世界卫生组织,在超过100个国际组织中,中国的代表人数普遍偏少。这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的人才输出存在明显短板。

前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指出,中国缺乏高水平人才在国际组织任职,主要归因于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相比之下,日本自二战以来共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绝大多数本科毕业于本土大学,这表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顶尖人才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 国际专家对“985工程”高校的看法

近年来,教育部评估中心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的一流大学校长及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对中国六所“985工程”高校进行了审核评估。

这些外国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一流大学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他们在考察教学一线时发现,中国大学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与国际一流大学仍有差距。

特别是,学生们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跨学科能力较弱以及国际视野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

一位美国大学副校长在反馈会上提问:当中国在未来20至30年内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时,当前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引领世界?这一问题揭示了中国大学管理者在人才培养上的前瞻性思考尚显不足。

此外,外国专家还注意到,中国大学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他们指出,中国大学过于重视科研而忽视了教学的重要性,导致人才培养未能跟上科研进步的步伐。

3. 苏联模式的影响与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深受苏联模式影响,从宏观管理体制到微观教学领域都有深刻的印记。

例如,专业目录、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等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不断尝试改革,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并不显著。

苏联模式下的高度集权计划模式和专门化教学体系虽然在过去为国家快速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考虑终身教育的视角,调整过于专门化的教育模式。同时,对于专业体系的构建,应该更加灵活地响应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鼓励交叉学科的创新。

教学过程也需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支持。最后,大学组织体系应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基本职能,避免被科研导向所侵蚀。

4. 走出历史惯性,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路径

为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中国大学必须走出苏联模式的历史惯性,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的教育道路。

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体系,实现真正的学分制,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包括选课、转专业和自主规划学习进程的权利。

同时,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苏联模式中的优秀传统,如教研室制度和实习制度,但也要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加以改进。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要追求科研成果的世界领先,更要在教育思想和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培养出能够引领世界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大学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