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7:21
清宫剧里的妃子,不管头顶架的是大是小,是高是矮,后脑下方一定配着一个部件——燕尾。图中的女子,梳的是旗人最常见的两把头,毫不意外地配着燕尾。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面:
这是同治时期,也就是慈禧儿子在位时期的照片,照片中的旗人女子也梳着两把头,她的脑后又是一幅怎样的光景呢?
噔噔噔噔......是这样滴......木有燕尾
这已经是清朝后期了,早一些的时候会不会有燕尾呢?下面请与楼主一起简单地回顾一下清朝旗人女子的发型演变史。
孝庄皇太后常服袍坐像
旗人女子早期发型比较简单,就是扎成辫子盘在后脑上方,如图所示,不会有什么燕尾。
早期的另一种发式——包头,梳法跟前一种差不多,不过头发用布包住,也是没有燕尾的。
《万寿盛典初集》
人物肖像画的都是正面,看不到后面的情况,来看看其他的画,这是康熙年间的画,图中的旗人女子梳的是包头,可以清楚看到脑后没有燕尾。
这是康熙年间的画家冷枚画的仕女图,一耳三钳,旗人女子无疑,也是包头,不过装饰丰富起来了,也看不到什么燕尾的痕迹。
之后就是钿子,某某传之后清宫剧用得越来越多,梳法还是差不多,不过软的布变成硬质的,簸箕状的帽子一样的东西,上面还有各式各样的装饰。
钿子
这张据说是追绘的67代衍圣公夫人像,形制很混乱,不过发型耳饰之类是完全旗人制度,用的就是钿子,没有燕尾。
再接下来是两把头,就是人们最熟悉的清宫发式,前期用真发,发髻较小,之后加进假发,发髻变得越来越高大,最后直接用旗头,所谓小两把头,大两把头,架子头,旗头,说白了都是两把头及其变体。旗人女子的基础发式就少女垂辩,辫子盘头,两把头 这三种。
道光年间《西顶过会图》
道光年间的图,已经是清朝后期了,蓝框中的人物梳的两把头,木有燕尾。
这是外销画画家周培春画的风俗画,此时已经是光绪年间,可以看到图中是两把头发式,发髻已经变大,仍然木有燕尾。
终于,终于,要来了,前方预告
光绪末期的照片,终于等来了,千呼万唤的燕尾,激动得热泪盈眶,可是,等等,这个燕尾怎么木有分叉?
燕子尾巴明明是这样滴
算了,等了这么久,勉强算作燕尾吧
还有呢,这是1917年的北京,已经是*了,照片中的女子戴旗头梳燕尾,这是熟悉的配方了
这是清初期的画,你又看到了什么?
美人弈棋图
康熙年间画家焦秉贞的仕女图,有没有看到熟悉的东西?
来回顾一下
好了,结论呼之欲出了,燕尾其实是汉人女子梳的,流行于明后期至清前期,而且汉人女子的燕尾搭配圆髻,燕尾部分有的是真发用发胶(比如刨花水)梳起,有的是假髻接上。圆髻燕尾是一种时代发髻,到清中期基本就被抛弃了,个人认为旗人后来的燕尾与明末清初的汉人燕尾没有传承关系。
网友复原的圆髻燕尾,来欣赏一下
那么,问题来了,旗人在清末民初梳的燕尾是怎么来的?
有人认为旗人燕尾是由高把头发展而来的
高把头是这样的,其实也是两把头的变体,只保留一个把,并且把它移到头顶,高把头主要是旗人中的仆妇这些人梳的,这个把再向后脑下方转移就成了燕尾。对这个结论本人持怀疑态度。
这次我先上结论,个人认为,旗人梳“燕尾”是受当时的潮流影响,清末民初流行的苏州撅,喜鹊尾,平三套这一类发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后脑下方都有一个撅起的发髻,苏州撅是其鼻祖,顾名思义,发源于苏州撅起的发髻。
苏州撅是这样滴,当然作为一种流行时间长范围广的发髻,它有很多变体
旗人汉人合影的照片,旗人梳的是两把头,汉人梳的就是类似苏州撅的发髻
天下尽学苏州头
苏州是明清时期的时尚发源地,清朝末年以苏州撅为代表的发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潮流,这一时期因为摄影传入,留下了很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