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空气的性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 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0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22:02

一、 抓住教学时机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再有,从我们正在运用的“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中,都不难看出,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些知识在整个自然界中是连续的,但对学生来说,这种连续性是要经历几年时间进行积累的。如“果实”这部分内容,低年级有《各种各样的果实》,中年级有《果实的特征》,高年级有《果实的形成》,这些知识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例如,学生先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之后,再组织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方面不懂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不相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逐步的使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二、养成认真观察和真实记录的习惯  
无数的科学发现,都源于观察和试验。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记录习惯。这一习惯的形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逐渐帮助学生养成。  
1、给足时间,让学生仔细的观察  
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在低年级,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要肯花时间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例如:在教学“水的凝结”时,教师给每组的学生一瓶冰,然后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瓶子内外的变化。正是这静静的5分钟,学生观察到了许多的现象,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再如,在教学“砂和黏土”一课时,教师给每组准备好一堆砂、一堆黏土和一个放大镜,同样也是给学生5分钟时间观察,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走进每个组,指导学生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等方法,分析砂和黏土的不同……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观察不是走过场,观察是需要花时间的、需要有耐性有毅力的,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2、真实记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记录的习惯会使人受益匪浅。通过长期的教学我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平时的观察记录中,有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平时的一些认识同时记录下来;有些实验现象学生没注意看或者根本就没有,为了完成记录,就自己编一些进行记录……许多的时候,学生的记录不是真实的,是违背科学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习惯,要真实的记录各种实验现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  
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养成积极发言和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了生生间的交流,尤其是实验教学更应如此。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就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同学之间描述自己的观察方法、观察结果,就可以变为大家共有的财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总有一些自己观察中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在交流中可以受到启发,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捕捉感性材料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同学之间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意见,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唯实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1、专心听  
有不少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不专心。针对这一点,我特别强调要专心听,因为这既有利于把握对方要表达的内容,又是对讲话人的一种尊重。我在上课时,有时会有意的让某些同学重复别人的观点,考查学生是否能认真听,对于某些听得不认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批评。久而久之,上课时学生走神的现象明显减少。  
2、边听边思考  
有些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只听表层的含义,不能把握所听的内容的本质,我引导学生听话时要不断动脑思考,听清讲话人的思路脉络,以便又快又准的做出反映。  
3、文明听  
有部分学生在听别人的讲话时没有一个专注的神情。我引导学生养成听别人说话时要注视对方身体各部分不要乱动的习惯,强调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五、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