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6: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0:06
越国故都的城市规划管窥
义乌是于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越右通都”之称。关于越国都城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冯志来先生提出“古会稽山在今义乌市西北,今上溪乃古会稽山上城,无余所都,勾践所都在礁岘故城”的观点,本人对此也尝试做了初步研究,认为此观点颇有见地。只是无余所都之礁岘古城的确切地点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水经注》曰:“山南有礁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吴越春秋》又载:“勾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县北20里有“越城桥”(嘉庆《义乌县志》卷4“桥”)。从这些记载分析,无余旧都应指礁岘里的大城。南山即指稠山,古代稠与礁通,今绸岩山脉一直绵亘至县城北。据明万历《义乌县志》卷1“乡隅图”上看,稠岩地处永宁乡十三都,与浦江交界,稠岩与香山之间隔着一座蟠龙山,事实上,稠岩即蟠龙山,称之为德胜岩乃因为宋元以后在上官立赫则神庙胡会之故。民间至今仍称德胜岩为蟠龙山。据《义乌楼氏源流》记载,夏桀(字履癸)及其以后的8世共9位夏后氏均葬于会稽盘龙山。周成王二年三聘入朝封齐侯的东楼公云衢及其子孙3代御葬马鞍山。从地名上看,此盘龙山、马鞍山以及东汉时献帝御葬楼重玉的香山均为古乌伤的地名,均在县之西北,稠岩和香山流脉很可能是夏后氏遁迹发祥的龙兴之地,《水经注》中称古乌为“句无”。因此,这礁岘故城的城址,从地理上分析,有可能就是指绸山之阳、绣湖之滨的县城,故有“勾践将降,西至浙江,待诏入吴,故有鸡鸣墟。”(《越绝外传记》“地理”,第4)的记载。此鸡鸣墟即是指鸡鸣山下的墟市,地濒义乌江,是古代水路通往吴国的交通枢纽。可见,勾践复国迁都大越前建都于礁岘故城是有一定根据的。但由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匮乏,这一课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始于西周洛邑王城,是按礼制格局规划营建的,据《周礼·考工记》记述是按九宫制布局的,都城形制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它最早奠定了后世左右对称、内城外郭两重城垣的城市格局。但后世城市格局还是很不一样的,尤其是南方城市,由于地形复杂,城市多依山就势布局,外郭常常是很不规则的。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诸侯纷争,各路诸侯纷纷营建各自的都城,越国也在其中。当时楚、吴、越等国,不但有强大的*和军事实力,而且经济和文化也很繁荣。越国都城的城址,因陵谷变迁,旧迹难寻。《金华府志》载“城址三里一十五步,然不纪兴筑为何代。”这与春秋时礼制的规定“小国五里(边长约1.7km)”的规模也是大体契合的。越国都城的规模究竟如何?据《吴越春秋》记载,吴国泰伯在江苏无锡梅里“筑城郭以卫藩卫”。关于泰伯城的情况,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周三里二百步1,外郭三十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登位,接受伍子胥的建议,在姑熟建吴国都城阖闾城。当年伍子胥说:“凡欲安君之民,兴霸称王,以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邦,设守备,实仓库,斯其术也。”(《吴越春秋》)据考古发现,阖闾都城分为大城、小城,大城周47里210步2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小城周12里,门三,皆有楼。阖闾城内的街道规模要超过同时代的北方诸都城,可见当时吴国的强大。而越国当年堪与吴国抗衡,其都城的营造情况也就从中可略知一斑。作为越国都城,在绣湖南面有社稷宗庙,后世社稷坛一直位于城南。城内还有宫殿衙署,驻有军队,同时还有作坊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