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的简介翻成白话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37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8 08:32

年老的时候,林逋在自己的草庐旁边做好了自己的坟墓,并做了首诗:“湖边两岸的青山在湖水中对接成草庐的样子,坟墓前面修长的竹林也稀稀疏疏的。汉武帝在司马相如去世后索求他留下的书稿,我还是庆幸自己没有《封禅书》,(不需要为某些人献媚而污了名节)。”所写的诗作,随手作,随手就丢弃掉,从来就没有保存下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下来让后人拜读?”他说:“我已经隐居于山野田园之间,都不想把作诗的名气在当世传扬,况且还在乎后代的事情吗?”对林逋的诗作有兴趣的人把他的诗作偷偷地记载下来,一共记下了300多首诗作流传下来了。

林逋,汉族,北宋诗人。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
出生于儒学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与梅花、仙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名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善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其诗大都反映隐居生活,描写梅花尤其入神,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宋仁宗天圣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仁宗赐谥“和靖先生”。留有《林和靖诗集》。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死后宋仁宗赐谥和靖生,所以后世称他为林和靖。他的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
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8 08:33

(林浦)已经老了时,亲自为他选了靠近庐山的墓地,作了一首诗说:“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时作完就丢弃,从来不保留储存。有人问:“怎么不记录下来留给后世赏阅?”(林浦)回答说:“我才刚刚隐迹深林丘壑之中,而且不想用作诗来轰动一时,何况后世呢?”有有心人悄悄记下(几首),得以保留300首传以后世。
累死了,那个“庐”是猜的,应该不准确 望采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