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5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55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意思就是说,没有规则(即制度)的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这样一个朴素而重要的思想,可能没有人会认为它不正确,但它却一直在生活中被人们不应该地忽视了。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何以有如此一说?比如我们历来反对*,可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没能有效遏止?社会学家可能把它归结到*们的道德水平下降。但是,这只是表象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只能到制度里面去找。当一个社会中*现象蔚然成风,只能说这个社会的制度对*行为缺乏约束,仅仅批判**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不探求制度本身的缺陷是不可能有明显成效的。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56
企业提高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技能、提高责任心、学会感恩等等都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这些的重点都在于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或素质。而要提高企业组织的整体效率则在于企业管理*的转变,应该从制度上入手、在机制上下功夫。
例行工作流程化:企业的工作80%或者更多都是例行工作,不论是招聘、培训、生产、采购、物流、仓储,还是开拓市场、服务客户;不论是各种例会,还是专题会,不论是老板主持,还是员工主持,一个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多数工作都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花一些时间把自己企业的例行工作流程化,也就是用流程图表示,比如使用日事清的计划管理模块,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流程,让新人一看就懂、或者一教就会,就可以大大提高新员工培训的效率。老员工按流程办事,就可以大大减少扯皮推诿、减少请示报告。协作单位来人也遵循流程交往,就可以大大减少找人、等待或跑腿时间。企业搞研发、做决策,这些看似复杂的工作也可以流程化。工作关系就是流程关系。企业的所有工作都可以流程化。比如说研发工作,一定是从市场调查收集信息开始,然后进行创意碰撞,接着立项论证,随后设计方案,进而方案评审,再进入试制,再进行样品评审,征求客户意见,再进行产品定型、组织批量生产……企业有哪一样工作没有先后和逻辑呢?先理顺各个工作的先后顺序,再将每个工作对应划分给最合适的岗位这就是流程管理。任何企业想做都能去做,愿意做都能做到。
例行工作标准化:工作流程化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流程图也是工作标准,但最多是责任衔接标准。企业做每件事还应该有质量和数量标准,这样才能让员工有遵循准则和完成工作之后的评价标准。企业标准从大的方面讲有技术标准、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还应该有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企业的标准从小的方面讲,应该事事有标准、岗岗有标准。只有标准健全才能摆脱对个别能人的依赖,只有让老板从到处救火状态中解脱出来,才能让普通员工放手工作、大胆工作。例行工作标准化,一定要因企业而异,因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而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企业标准一定要全体员工共同讨论、上下认同。宽严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上下认同。而且企业的工作标准要以大多数员工能够做得到为标准。如果多数人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标准,标准就毫无意义可言。我们仅以招聘一次到岗合格率为例来说明,如果企业在当地条件突出,吸引力大,招聘专员完成的合格率就高,反之则低。总之,订标准最好让大多数人跳起来够得着,同时,跳起来够得着。够得着就要给予奖励。这样的管理就能在企业产生良性循环效应。
例行工作制度化:流程化也好、标准化也罢,都只是对完成任务的要求,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或者达不到标准如何评定、如何惩处,达到标准如何奖励是没有界定的。对达标与否的奖惩就属于制度范畴。企业的每一项工作必须有人做,而且必须做好,如果不做或者做了达不到标准,对企业就是灾难,少数人的不负责任甚至可能导致他人的付出或劳动成果毫无意义、付之东流。所以,将例行工作制度化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是最重要的内容。
企业管理系统化:如果能够将例行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企业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如果再进一步将企业管理的所有工作系统化,就可以说企业已经打造了不依赖个人作用而能运转自如的管理体系。将例行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将企业所有工作系统化,是提高企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最佳选择。这不是我的主观判断,而是众多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