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铮的主要成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1:27

王连铮选育的“克新1 号”产量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累计推广1.49 亿亩,连续10 年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他与王培英利用X 线处理中国大豆品种——满仓金,育成了“黑农4号”、“黑农6 号”、“黑农8 号”、“哈钴1669”等大豆品种,其含油量都比原有品种提高1%—2%。  王连铮培育出的“黑农26”大豆品种,含油量达21.6%,累计推广3 000 多万亩,1984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70—1978年他与王彬如、胡立成共同主持育成大豆品种12 个,其中“黑农35”获黑龙江科技进步二等奖,“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还育成黑农10、黑农11、黑农34 等大豆品种,累计推广7 500 多万亩,增产7 亿多公斤。
他创新大豆育种理论,改进育种方法。在开展大豆品种选育的同时,对大豆产量性状及抗病性等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大豆育种方法进行了探索。1980年他提出在育种上降低大豆株高的4 种途径:即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与无限结荚品种杂交、有限结荚品种间杂交、辐射育种以及从地方品种筛选矮秆材料,对大豆高产育种具有较大指导意义。利用这一理论育成两个大豆品种,较好解决了高产与高蛋白的矛盾,同时育成了在生育期和蛋白质含量上均超双亲的大豆品种。在研究大豆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的过程中,他发现单株粒重与群体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并用于育种实践。他重视在不同肥水条件下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并采用南繁北育、温室加代、适当缩短株行距、加大优良组合株行数和优良株系早期繁殖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快育种进程,同时提出利用不同纬度、地理远缘、遗传背景差异大的材料进行杂交,结合异地鉴定,选育广适应性大豆品种。
他选育的中黄13 大豆品种,通过了国家及9 个省市审定。适宜区域在北纬29°—42°,跨三个生态区13 个纬度,是迄今为止我国纬度跨度最大,适应最广的大豆品种。该品种光周期钝感,蓝光受体基因(GmCRY1a)研究揭示了适应性广的分子机理;该品种在黄淮区域创亩产312.4 公斤,安徽区试亩产202.73 公斤,增产16.0%,全部区试点增产,列首位;蛋白含量45.8%,百粒重23—26 克。连续8 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品种,连续5 年居全国大豆品种年种植面积首位,累计推广7 000 多万亩,增产大豆15 亿公斤,新增产值60 亿元。
王连铮主持培育的超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中黄13”,获得韩国品种权,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新品种保护权的农作物新品种,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王连铮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合编专著8部,发起创办《大豆科学》杂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编委会常委、《大豆科学》副主编、《当代中国的农业》主编之一、主编《黑龙江农作物品种志》、与美国维特瓦教授等合著的《温饱十亿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