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关于广州西关的节日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2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29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西关美食”甲天下
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
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首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

陈氏书院
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民俗风情垂青史
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尔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已具有几十个“私伙局”,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
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铁铸、门画、壁画遍布厅堂和廊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陈氏书院就被国际学者载入世界性代表建筑之一。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西关 - 历史发展编辑本段 回目录 兴起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

西关旧貌

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广州的西部,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古老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在广州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这完全得益于西方的经济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 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宽松,西方列强的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中国的南方。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乾隆皇帝早就回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外国商人利用民间渠道,进行种种非法买卖,西关就是一个重要的口岸。清朝的*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用以护身的毛瑟手*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后来清*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馆”。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乾隆对英国人傲漫无礼,后来证实不无道理,两万里外的英国怎可同中国互通有无。中国稍为开放之后的事实证明,英国人卖到中国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其中最有害的货物就是鸦片烟。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对这种状况也只好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不过,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衰落
西关从崛起到衰败不到一百年,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别看今日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民主*先行者—孙中山

到了*,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但真家伙到了推翻清*的时候,广州的“反正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以后的军*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民侍候不断更换的新*,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与其不断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个可靠的干爹。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西关商人学习界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变成殖民地以后,各国商人为保护在港利益,在港英*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装,用以抗衡匪盗和*当地不满殖民统治的群众,这些武装商人后来都被封为“太平绅士”。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军,*的粮响难以为继。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竟和孙中山作对,*反对*,甚至发动叛乱。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但是,孙中山是民主*的先行者,他的*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商团的失败不但令商人武装解体,更使原来的商会也无立足之地,搅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或逃海外,从此西关的经济就直线滑坡了。到了*十七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回复先前的阵势。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就频临崩溃了。

现今规划
广州市荔湾区*在答复民革广州*员会的有关提案中透露,《西关传统街区与荔湾区风情保护规划》已经规划部门审批通过,规划首次划定了“西关”的范围: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纳入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围合成536公顷的区域。专家认为,该范围基本涵盖了西关旧城区域,包含了西关主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西关 - 繁华商铺编辑本段 回目录
上下九路一角
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是在宋朝的绣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随着开凿大观河发展成为城西的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八个“甫”。即沿西濠和大观河而兴建的街圩。“十八甫”计由西濠金字湾西侧第一津开始,向南成为二、三、四、五、六、七、八甫,转西至下西关是九、十、十一甫,再转东向南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甫,再向南转向西为十七、十八甫。

光复路:原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马路,命名为“光复”,含纪念辛亥*之意,取推翻清朝统治,光复河山之意。

上下九路:原是“第九甫”

恩宁路:恩宁路也跟“甫”有关,恩宁路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中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
西关 - 西关风情编辑本段 回目录 西关风情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碰撞出来的是火花也好,是血泪也好,都会给这个城市带来大喜大悲,衍生出来的不论好事坏事,都会不同凡响。

就西关而言,没有富贵就没有风情。当年一些西关商人曾经“富可敌国”,虽未封侯,但他们奢华的生活有过于王侯之家。但是,传统的封建制度,社会等级分明,生意人历来被统治阶级和士人所看不起,即使经商致富,社会上也视其“为富不仁”。到了清朝后期,西风东渐,新兴的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堀起,逐渐形成力量,加上晚清可以用钱买官,富裕的生意人都捐个候补知县或候补道台,于是有了社会地位。从此,西关的富人便一反传统富家的谦和、惜福的姿态,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表现出乖戾与张扬。可惜西关风情有文字记载的不多,它的故事多为坊间传播,又因为这些风情常常表现出腐化和铺张,所以流传下来的事迹也多带诟病和讥讽。

其一:西关富家婢仆成群。
传统的封建社会只有士大夫阶级才可蓄奴养仆,但西关商人致富之后,突破封建传统的制约,大量蓄养婢奴。据资料介绍,一些富商“十口之家,婢奴过百”,而且奴仆名目繁多等级分明。男奴仆就有:管家、账房、门房、护院、花王、杂役和轿夫等;女奴仆有:妈、姐、佣嫂、住年妹和婢女。这一众的奴仆各有职责,侍候着贵族家庭的不同成员。

其二:侈华铺张的生活。
富商豪门除了家中几个主要男性在社会经商赚钱之外,其它家庭成员都无所事事,不是在家中争权争利、争风吃醋,就是在社会上惹事生非。为了张场富家的声势,他们常常无事找事,小事办成大事,大的家事办向社会。因此,西关的富家,一年到头都有喜事,老太爷、老太太、大少爷、大少奶、少爷、小姐等等一家老少的生日都是这些富家摆排场显富贵的节目。至于婚嫁丧葬更是办向社会的大题目了。所以,尽管一些富家有上百的奴仆,但一旦家里有事,还得在社会上大量雇请帮佣。西关富家隆重的家事常年不断,因而社会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队伍。
1.最重要的是操办宴会的队伍。
2.哭丧专业队。
3.替富人办喜庆的礼仪专业队。
西关 - 特色建筑编辑本段 回目录

西关大屋门口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

结构: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骑楼

骑楼
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结构: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有的楼顶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也多种多样,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有的是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有的还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上
推荐地点:荔湾区龙津路

文塔
文塔—见证西关文风鼎盛
广州西关独特的风土人情相信不用多说,市民都相当熟悉了。但西关不少藏在深闺的历史、名人遗址就不是人人都清楚。让我们去探寻一些鲜有露面的文化遗迹,其中,可以看看南汉刘王花坞故地———泮塘文塔,感受西关崇尚文风的一面。文塔,高13米,顾名思义是振兴文风之塔,供奉的是文曲星。它建于何年,未见文字记载。不过根据它采用传统西关大屋的青砖石脚墙体,细部装饰与琶洲古塔相似,可以推知是明代中期到清初期间的建筑。建了文塔之后泮塘有没出过进士、举人,也未见详细记载,不过20世纪初,泮塘的坤维女中、夏葛女医学院确实培养出不少人才。
文塔旁边原是西关上支涌,端午节泮塘居民会在这扒龙舟,据考证还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羊城古钞》记述:“刘王花坞,在城西六里半塘……”“半塘”即今泮塘。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坞”石匾也与史*载相符,可见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现在文塔周围广植花木、盆景,建成园林庭院,命名为“云津苑”,继续见证西关人才荟萃的繁荣景象。
其实,泮溏地区保留的很多西关传统文化极有价值。除了广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农民中还有“提四句”的习俗,逢节庆之日,就有民众即兴创作顺口溜,至今一些老人的家中还保留相关手抄本。同时,泮溏也是广州最早开始“扒龙舟”的地方,荔湾区泮塘和南海盐步在每年端午节时来回走动,表演“扒龙船”已有300多年历史。

仁威庙盛状
仁威庙—泮塘最古老的神庙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头门面阔11米,深8米。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泮塘一角
泮塘—演绎西关传统文化
泮塘在广州西关,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西关 - 神话传说编辑本段 回目录 白鹅潭
白鹅贪位于荔湾区西南部。相传明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领导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军攻州克群,屡战屡胜。当战船抵达今日白鹅贪时,江面忽然出现一只白鹅,引领军的战船迅速前进,直捣广州城。后来军遭到明王朝的*,黄萧养部兵败退到白鹅潭边,正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万分危急之时,白鹅再次突然从江心游来伸颈拍翅,背起黄萧养飞一般地向江中游去,直至消失。从此 ,这个地方留下白鹅潭这个美丽的名字。

石狮怒吼报平安
座落在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广东著名的古建筑,祠门两旁各有一只大石狮,狮口含有一个可转动的石球。相传清光绪年间,陈家祠福建一带还有水塘和洼池。有一年大水成灾,水位不断升高,眼看老百姓就屋倒人亡。深夜,祠门的石狮发出一声怒吼,第二天早上大水便全部退出。从此以后,陈家祠一带再没有发生过大水。百姓都说石狮把 大水喝光了,于是把石狮奉为"圣狮",说有"吉祥如意"之兆云。

洞神坊
龙津东路附近有条街,名叫"洞神坊"。传说清代这里居住着一个秀才叫陈廷昭,娶妻麦氏,很贤惠。廷昭因为屡试不中,整天闷闷不乐。一日,麦氏梦见一老人,老人告诉她把孩子生下来后日子就好过了,并吩咐多行善事。不久麦氏果然诞下一子, *静且聪明,遂取名"懂神",意即领会神的意思。后来,廷昭去世,懂神亦长大*上京赴考高中。从此,麦氏夏天施扇施茶,冬天赠衣赠被,邻里都称麦氏为善人。有一晚,麦氏再次梦见那老人,老人传授了一条治疗颈病的秘方,*俩依方配制膏药,治愈了不少病人。懂神去世后,人们传说他成了仙。
注:为纪念懂神*曾做的善事,就把他居住过的地方称为"洞神坊"("洞"为"懂"的谐音)

上西关机房的支机石
清末民初,上西关地区(今龙津路以北一带)聚集了大量丝织业机房。机房的织机下面挖有小坑,悬挂支机石。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有一天乘坐仙槎到达月宫,看见月宫天机七姐妹在织天衣云锦,溢彩流光,绚丽夺目,为世间所未见,于是向仙女求教秘诀。分别前,仙女拿出一块支机石赠予张骞,并说有了这块支撑织机的宝石,什么绫罗绸缎都能随心所欲地织出来。张骞非常感激,把它带*间。从此,人间也能织出美丽的云锦了,有"七彩锦"、"金银线锦"……五彩缤纷,华丽动人,于是张骞被机房奉为祖师爷,织机下悬挂机石也逐渐成为了传统了。

李田文中探花
李文田在清代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他中探花之前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清咸丰九年(1859),李文田上京赴试,在北京的关帝庙内拜神求签。签语云"名在孙山外",遂以为是个不好的兆头,终日无精打彩。同行的另一个广东人忙问其故,李答:"我求了一支'名在孙山外'的签,想必今科落第无疑了。"那人哈哈大笑,"名在孙山外",说不定姓孙的中在你前面,你又何必发愁呢?"殿试的结果状元为孙家鼐,榜眼为孙念祖,李文田中的是探花,恰巧是"名在孙山外了"。
西关 - 西关童谣编辑本段 回目录
西关以往有好多有趣的童谣,但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都被人遗忘了,很是可惜。读的时候记得要用广州话读啊。

鸡公榄
咬蔗须: 咬蔗须,要睇毛,短毛输,长毛赢,*吾算数。

斗柑: “篾”开柑,数柑核,边个核多就边个赢,吾准手赖就甘缩骨。

拍大骳: 拍大骳,唱山歌,人人话我无老婆,嘀起心肝娶返个,有钱娶个娇娇女, 无钱娶个豆皮婆,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屎屙两箩,屙尿冲大海,屙屁打铜锣。

凼凼转: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猜呈沉: 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烧包。老鼠吾食香口胶,要食豆沙包。
伏垒垒: 一就预备,二就垒埋,三就开盘,四就嚟到,彭到算数。

捉大贼: 点指兵兵,点指贼贼,点着谁人做大兵,点着谁人做大贼。

估手指: 估手指,要估中,边个吾中,就唔中用,裤浪底见个窿。

点虫虫: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

骑牛牛: 骑牛牛,牛牛走,牛牛响前咪回头,若然回头就打箩柚。

打波子: 大眼鸡,咸鱼头,你屙尿,吾洗手。

咕碌咕碌: 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准备开炮打敌人!

跳橡筋: 董存瑞,十八岁,为国牺牲炸堡垒,炸到堡垒咯咯脆, 全国人民流眼泪。

箍盆
碌铜仙: 碌铜仙,打铜钱,全凭眼界手出变,叮响铜钱俾个仙。

打泥炮: 打泥炮,泥炮响,唔使揸*上战场。

飞麻鹰: 折纸机,麻鹰飞,飞来飞去唔落地,麻鹰有条尾。

踩脚趾: 咚啄,酸姜,你阿嬷,缠脚娘。

趿跛跛: 趿跛跛,跳跳脚,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

撞跛脚: 趿跛跛,跛佐蹄,无米煮,煮泥沙,无屋住,住楼梯,楼梯有只鬼,吓到你钻落床下底。

顶手掌: 伸长手,顶手掌,死人都要顶硬上,依牙崩哨就猫甘样。

劈友: 劈友,劈友,快嘀走,走得快,好世界,走得磨,冇鼻哥。

斗远: 斗远掟石头,因住咪甩手,石头最无眼,掟亲吾好眼泪流。

掟砖头: 掟砖头,斗大够,一掟掟到西门口,溅起浪花抛浪头。

捞鱼仔: 花手巾,真引人,基边捞鱼好过瘾,一兜一条好手运,千其吾好牟(蹲)到你头晕。

挑夫吮田螺
黐塘尾(蜻蜓): 黐塘尾,塘尾飞,飞到菜田基,田基有条蛇,吓亲你两仔爷。

煮饭仔: 煮饭仔仔先落米,风炉透火柴对齐,千其唔好咁拿西,我哋系细蚊仔。

打马仔: 一人骑角马,两人骑猪乸,三步要埋头,撞到 面就打。

斗辣椒: 红辣椒,绿辣椒,平时你镲嘴藐藐,今日你无胆同我撩。

放臭屁: 鬼叫你甘贪心,闻佐我个屁,索入佐个鼻,我要你赔返二两四。
味水底: 味水底,摸泥沙,摸到泥沙当金龟,摸吾到系契弟。

钻台底: 陈德贵,住得矮,床下底有只鬼,吓到佢钻台底。

扯大缆: 一二三,三二一,肥婆跳舞顶第一!

“雪”滑梯: 细蚊仔,雪滑梯,因住跌落嚟,咪学陈德贵,成日流鼻涕, 跌亲个箩柚唔好睇。

过天梯: 过天梯,虾矮仔,人在云东过到西,唔怕米贵就最怕矮。

做大戏: 黑面李逵,红面关公,三国水浒乱晒龙,打败清兵系英雄。

弹象棋: 打棋子,靠眼屎,全凭眼界靠本事,唔好睇错认够屎。

画乌龟: 乞儿仔,画乌龟,一人一笔咪乱嚟,最后果个人衰仔!
西关 - 西关特产编辑本段 回目录 “莲藕、茨菇、马蹄、茭笋、菱角”被称作“泮塘五秀”。的地处西关的泮塘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种植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这几种蔬菜,并被称为“五秀”,还被后人广泛地运用到粤菜烹制之中。

菱角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实红紫色的多作蔬食,而黑壳者肉色稍黄,多作菱粉。泮塘以红菱为主,甘甜可口。红菱从定植至初收仅130多天。菱花入诗自古不少,唐代古镜带有菱花形的花纹称作菱花镜,骆宾王《王昭君》诗云“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
茭白是一种叫“菰”植物的病体产物,菰是一种谷物结的果实叫菰。菰米在结穗时如果抗病能力减弱染上里粉病苔,花茎便不能再开花结果,花茎的基底部份因受病苔刺激便膨大,形成纺锤形的茭白,其病体产物对人类不但无害反而有益,是不可缺少的水生疏菜之一,茭白可分为一熟茭和二熟茭,二熟茭一年可熟两次(春季、秋季)。

莲藕原产于印度,很早便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代,莲藕的种植就已相当普遍了。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用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

泮塘马蹄(荸荠)的知名度仅次于莲藕,以水马蹄为主,通常于立秋种下经120天便可收成,以其制作的优质泮塘马蹄粉过去曾大量远销南洋、北美。马蹄糕得以成为广东美食亦有赖泮塘马蹄的历史作用。马蹄花为白色。

茨菇(慈姑)在泮塘的历史据云只有300多年,因其白皮白肉个头大,并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等大受广州人欢迎,还取其某种形状意义,把茨菇作为年宵传统菜,亦有以其制成中式糖果。茨菇开白色小花,很雅致。

参考资料:http://www.51766.com/img/xggldw/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