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5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28
鱼情难测,流传的各种钓鱼谚语,真正实践的时候,鱼口零星、空军依然如常。问题的关键是影响鱼情的因素太多,比如水温、气压、溶氧量、水深、风向等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叠加、影响,致使主要的几个条件优良的情况下,鱼口差仍是不多,不少钓友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么连续几日高温,最低13℃,最高26℃,窝里为何还没有鱼呢?具体分析如下。
鱼的因素
鱼是变温动物,也是冷血动物,与恒温动物不同,通过血液循环、皮肤散入等多个途径将体温维持在一个恒定范围,鱼的体温随水体温度变化而变化,活性、摄食*也随之不断改变。所以当冬季水温低时,鱼主要通过两个方法条件,尽量将体温与水温的温差维持在一个最小范围。鱼的体液,包括血液、组织液,乃至水分,经过生理调节,将体温*近水温。其次鱼皮肤里的微血管对水温变化极为敏感,能感知各水层间的微小温差,趋温性的驱使下,会向最适宜的水层游动。每个鱼种都有最适宜水温范围,比如鲤鱼,在20℃—30℃的区间内活性最高,所以会向最靠近这温度的水层靠拢。
尽管如此,鱼冬季受低温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首先是鱼的觅食,当水温降低时,鱼正处于体温调整的一个过程,处于极度不舒适状态,抑制了鱼的摄食*。据研究当温差超过5℃时,主要依靠自身体液调节体温的鱼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温差波动,而本文所说的最低13℃,最高26℃,短时间便有13℃的温差,此时这个时期的绝大部分鱼,活性差、行动缓慢,常在某一个地方静止不动或长时间稍微移动一点距离,哪怕钓鱼人打窝、抽窝等等,也难以将鱼聚集到窝里,这也是冬季发窝缓慢原因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29
如果小鱼闹窝应采取的措施是:一,铒料的选用上要以淡、重、粘、大为准。二,钓线要用到最小号(能承受该水域中大鱼即可)。三,标、坠的搭配上要选用大标大坠。四,钓竿要选用软调。五,钓技上调灵钓钝即调二钓三。具备以上条件,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上技术,小鱼群中求大鱼轻而易举!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大量的投放大鱼感兴趣的诱铒,诱使大鱼进窝,形成鱼群,赶走小鱼,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鱼比例相对小的水域,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并非易事,钓铒上必须采用与诱铒相似的淡味铒料,这样才能留住鱼群,连获大鱼。 试一试黄泥包钩钓法 事先将黄泥调成糊状,钩上饵后在泥浆中蘸一下再抛钩。中上层小鱼抢食黄泥就没兴趣了。 当钩到底后黄泥化开即显现钓饵。自然能钓到大鱼。 试试去!追问方法是不错,但是答非所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29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如果小鱼闹窝应采取的措施是:一,铒料的选用上要以淡、重、粘、大为准。二,钓线要用到最小号(能承受该水域中大鱼即可)。三,标、坠的搭配上要选用大标大坠。四,钓竿要选用软调。五,钓技上调灵钓钝即调二钓三。具备以上条件,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上技术,小鱼群中求大鱼轻而易举!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大量的投放大鱼感兴趣的诱铒,诱使大鱼进窝,形成鱼群,赶走小鱼,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鱼比例相对小的水域,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并非易事,钓铒上必须采用与诱铒相似的淡味铒料,这样才能留住鱼群,连获大鱼。 试一试黄泥包钩钓法 事先将黄泥调成糊状,钩上饵后在泥浆中蘸一下再抛钩。中上层小鱼抢食黄泥就没兴趣了。 当钩到底后黄泥化开即显现钓饵。自然能钓到大鱼。 试试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30
资深钓鱼人深有体会:鱼情难测,流传的各种钓鱼谚语,真正实践的时候,鱼口零星、空军依然如常。问题的关键是影响鱼情的因素太多,比如水温、气压、溶氧量、水深、风向等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叠加、影响,致使主要的几个条件优良的情况下,鱼口差仍是不多,不少钓友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么连续几日高温,最低13℃,最高26℃,窝里为何还没有鱼呢?具体分析如下。
鱼的因素
鱼是变温动物,也是冷血动物,与恒温动物不同,通过血液循环、皮肤散入等多个途径将体温维持在一个恒定范围,鱼的体温随水体温度变化而变化,活性、摄食*也随之不断改变。所以当冬季水温低时,鱼主要通过两个方法条件,尽量将体温与水温的温差维持在一个最小范围。鱼的体液,包括血液、组织液,乃至水分,经过生理调节,将体温*近水温。其次鱼皮肤里的微血管对水温变化极为敏感,能感知各水层间的微小温差,趋温性的驱使下,会向最适宜的水层游动。每个鱼种都有最适宜水温范围,比如鲤鱼,在20℃—30℃的区间内活性最高,所以会向最靠近这温度的水层靠拢。
尽管如此,鱼冬季受低温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首先是鱼的觅食,当水温降低时,鱼正处于体温调整的一个过程,处于极度不舒适状态,抑制了鱼的摄食*。据研究当温差超过5℃时,主要依靠自身体液调节体温的鱼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温差波动,而本文所说的最低13℃,最高26℃,短时间便有13℃的温差,此时这个时期的绝大部分鱼,活性差、行动缓慢,常在某一个地方静止不动或长时间稍微移动一点距离,哪怕钓鱼人打窝、抽窝等等,也难以将鱼聚集到窝里,这也是冬季发窝缓慢原因之一。
水温变化
水温与大气温度息息相关,水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水的比热容大,加之传热、散热的差异,水温变化比气温有明显的滞后性。另外一般根据水温的变化特点,将水分为上层、中层、底层,各层水的温度区间、变化不同,从而间接影响鱼的分布。上层水受阳光辐射、风力、周围环境影响最为明显,水温变化也迅速,而水下3米处则相对稳定,温度波动变化不大,常作为水温的分界线。
如前文所讲,冬季气温达到26℃已经是相当高了,那么水温也应达到20度以上。据研究当自然水域的上层水温达到21℃时,1米深处的水温大约是18℃,2米深处为17℃。所以3米以上的水层水温基本在15℃以上。那么像冬季仍有觅食*的鲤鱼、鲫鱼都会游弋到上层水域,并且上层水溶氧大,适合鱼的活动。所以相当部分钓鱼人,挥杆后打窝,窝料在底层,鱼却在上层游动,所以此时窝里没有鱼也属正常。
另外当气温在13℃,3米以下水温相当温度,适合钓底的,鲫鱼、鲤鱼的觅食积极性有所*,但将鱼诱到窝里可以正常垂钓。关键是水温能否长时间稳定,不出现大的温差波动,而前文所讲,连续多日高温、且温差变化剧烈,鱼忙于调节体温,且极度不舒服,无暇觅食。
写在后面
除了上述鱼的原因、水温变化等这些主要因素外,还与钓鱼人的垂钓习惯有关。冬季寒冷,钓鱼人动作迟钝,扬竿不便,常打上窝料之后,便不再调整。等到水温变化后,也懒得换短竿、或者重新调整钓位。不能根据鱼群变化改变钓法,多钓到鱼也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