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断舍离》是一本拒绝「断舍离」的书

《断舍离》是一本拒绝「断舍离」的书

2024-12-14 来源:哗拓教育
断舍离

话说日本国小地狭,所以日本人是「恒念物力维艰」。面临频繁的物资匮缺,在很多事物上日本人养成了「精雕细琢」的习惯,取物之精巧,得事之细致。

「断舍离」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日本生活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一位叫做山下英子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期间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整理术「断舍离」,倡导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后来她将自己的观点归纳成了一本书,就叫《断舍离》。这本书名声真的很大,有段时间我刷微博豆瓣,都是有关这本书的推荐。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认为非常客观地来说,「断舍离」是个很好的生活概念。山下英子在书中用通俗的话将它总结为「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每当我看到家里一堆一时兴起买了然后闲置的数码产品(对女生来说也许是买过之后一次也不想穿的衣服),或者用完舍不得丢的瓶瓶罐罐箱箱盒盒,都会想起「断舍离」。在山下英子的这本书里,前言就对「断」「舍」「离」三个阶段做了解释:

= 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核心

山下英子告诉读者,当我们进行「断舍离」的时候,不应该想「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者「扔了不会很可惜吗?」而应该以「自己」为主角,思考「这个东西适合我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果断「断舍离」。同样,我们还应当以「当下」为视角:只要是现在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要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山下英子建议读者在生活里做减法,把复杂的生活简化理顺,洒脱轻快,潇潇洒洒。由于生活里的物品变少了,生活也就变得更加简单,让生命的主角「我」凸显出来,所以你也能变得轻松快乐。

这本书到这里,都是一本不错的书。新鲜的观念,明确的指引,极强的可操作性。不过接下来,却莫名其妙进入了作者一个人叨逼叨的模式。

从本书第一章开始,作者就开始了熬「心灵鸡汤」。为了说明「断舍离」运用在收拾生活上的重要,作者引用了(我没有找到出处的)歌德说的「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然后又号召读者通过对物品的「断舍离」,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去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字里行间又跳出来许多的小案例,好像不断在证明「断舍离」是多么的神奇,于是成功将「断舍离」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

这简直就是典型鸡汤的写法了:写几件小事,总结一个道理,但这个道理只在理论上听起来光荣正确,并没有具体实践的可能。作为一个读书的人,我并不反感鸡汤,但是通常会主动远离鸡汤。因为鸡汤是可以减轻症状的,却不能解决问题。

山下英子对「断舍离」的解释和扩充,使书的内容显得更丰富了,超越了「某种收拾家务的方法」的局限,同时理所当然地,对读者没有任何作用。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不就是「理念」和「操作」吗?读《断舍离》的这部分内容,就基本上不会给读者任何方法上的进益了。

本来我在想,把「断舍离」综述完了之后,作者应该来个分论吧?比如将衣柜断舍离,将厨房断舍离之类的。毕竟我发现确实有一节叫做「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不过翻开之后才发现内容是「大家开始断舍离吧,快开始断舍离吧」。至于操作方法,用一句「扔掉不穿的衣服」就可以概括。倒是进入了第四章,作者才开始了最具指导性的操作介绍。

除了鸡汤之外,作者还将同样的概念反复咀嚼,可关键是这些概念并不复杂,繁复的介绍并无必要。例如前言里已经提到了视角放在「当下」和「自己」,又在第三章重复唠叨「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作为一个读者,我很讨厌在同一本书里重复看到相同内容,因为总觉得自己读书的时间在这些不值得的地方蒸发掉了。

这让我觉得完全是为了出本书,才东扯西拉来了一大堆,凑够了字数。以至于豆瓣上评论「看完这本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本书断舍离。」作者啰里啰嗦的风格,简直就是在扛着「断舍离」的旗子在反「断舍离」嘛。如果要学习「断舍离」,我觉得把这本书的前言和第四章看一遍就已经足够。

不过,我也想得出来为什么提倡「断舍离」的山下英子在写书的时候做不到「断舍离」。这个概念实在是简明直观,操作起来也清晰可行,不会走错,不会误解。恰到好处的文字,过多的解释都是累赘。如果把这个概念总结起来成一篇网帖,那就绝对是精妙可叹,字字珠玑。然而出版社找来了,噢哟,可惜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