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清代名医陈士铎经验的文章,读来觉得有点意思。找来陈老的书籍,可惜手头只有电子版本,读起来没有纸质书籍舒服,不能圈画,不能书写。
于是从网上购买《辨证录》《本草新编》,从付款的那一刻就心心念念早点收到书籍。
《辨证录》到了,当晚阅读十几页,感觉酣畅淋漓,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本草新编》书籍还没有到,对于老爷子的用药体会把握不准确,稍有遗憾。
收到了《本草新编》,满怀期待拆开包装,书籍古色古香的蓝本封皮,想要翻看,不对,怎么手感不太对,再翻一次,怎么直接从后封面到了前面。再仔细一看,书的下部,纸张仍然连在一起,没有裁剪开,需要用小刀一张张割开。
翻阅不便,又舍不得再等一段时间,朋友们说,跟店家商量退款赔偿或者重新寄一本。
我想算了,不影响我最本质的需求,懒得再去浪费时间、精力。再去与店家沟通,肯定又是一番道歉说好话最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出了问题,很多时候,大众心理都在期待如何通过自己的说辞不再追究自己的责任,而很少想到,拿出措施解决办法,这也是区分负责与不负责,衡量是否靠谱的方法。
最终,在阅读时,顺便用笔划开纸张连结处,还可以记录读到了哪里。这样的思考也让我安静了许多。
02
想起抗日战争开始前夕,京津失守,作为文化圣地,这里有中国最高的学府,这里有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炮火逐渐逼近之时,当局者决定南迁,开始了教育学史上,最为浩荡的迁移。
伴随着知识分子流亡的不止是肉体,还有众多文化,这其中也包括书籍,这也是他们最看重的。
陈寅恪在南迁途中,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文稿、书籍以及经年批注的多册《世说新语》《新五代史》等作品装入两只木箱中,由铁路交通局托运。这是他几十年心血凝聚并视为生命的珍贵财富。没有想到,等到他雇佣人力车夫将运来的箱子拉到住处兴致冲冲的打开时,却发现箱子内只有砖头,书籍等都已经踪迹全无,被人盗去。
面对如此惨状,陈寅恪当场昏厥。我想只有真正的爱书之人,才会下这番功夫,逃亡路上只带书籍。而这种失去“挚爱”的痛苦, 无法言明。
正如岳南在《南渡北归》中所言:这是他花费无数心血用蝇头小楷,在书眉详细记录相关资料以及自己心得的批注本,其间有蒙古史、佛教史和古代东方书籍。这一批眉批本,可说是他研究工作的“半成品”,是心血与思想的结晶,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润色,便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这些书籍在陈寅恪心中的地位之高和价值之巨,是一切读书人特别是靠读书、著书安身立命的知识分子所能深切体会的。
03
文字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中,是书籍丰富了精神世界。
琢磨先生说:其实不读书也没什么坏处,只是太过沉溺于现实世界,容易让人狗苟蝇营。比如,你可以通过读一本传记,窥见别人的人生。你可以读一本心理学的书,洞悉自我的处境。你可以读一本历史的书,看刀光剑影,明白再辉煌的生命也会尘埃落定。读书,让你在历史、未来、现实、空虚中来回穿梭,然后发现自己生活的更多可能。
爱惜书籍也是对读书的尊重,后来朋友对我说,一本10多块钱的书,你再买一本就好了。
确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得到第二次,但是心境确实大不相同,再买一本书籍,已经全然没有我当时的盼望,想必读来感觉也是大不相同。
而当年陈寅恪先生,痛心疾首之后,决定重新再整理书籍,当中的心酸又有谁知。
我时常翻看,我在高中时的读书笔记,各种文章因有尽有,每次都是用蓝黑色墨水工工整整抄写,至今还有很多文字,读来令我感动。
看着书橱里凌乱的书籍,我想以后,在我的书房中,一定要有一个书架,不用多豪华,可以存放我的书籍,可以轻松找到其中任何一本,就足够了。
人且需要安身之处,书籍也需要,那些历尽百年、千年的灵魂,来到今世与我们相见,那妥善安置,也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