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立强 宋先生之管见 点击蓝字关注我吧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大概所有的皇帝都以为只要用各种阴谋和手段消灭对手,假仁假义忽悠民众,然后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千秋万代。而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他们早晚会受到命运的制裁。看大清国、伊拉克、利比亚,当然还有津巴布韦、委内瑞拉就知道了。那夷吾又会遇到什么状况呢?
01
也许是夷吾的行为真的得罪了神明,公元前647年,也是他上台的第四年,晋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春秋的时候,生产力低下,各国的存量都不多,而且每个国家都随时可能发生饥荒。所以齐桓公在葵丘盟约中就有一条不得阻碍诸侯国之间的粮食流通。
饥荒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宫中,晋惠公夷吾没有不会象后世跟他有相同谥号的晋惠帝那样问:“何不食肉糜?”,也没有一边把粮食出口给外国,一边觉得饿死一些晋国人无关紧要。当然,这可能和当时人口不够也有关系,春秋初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多的是争夺人口和粮食,至于土地倒是其次。
夷吾收到消息,马上召集群臣开会,讨论如何共克时艰。会议讨论的结果是决定向秦国购买粮食,以度难关。至于秦国会不会伸出援手,大家伙倒是没有多大的疑虑。春秋时候,甚至的处于战争状态的两国,在遇到饥荒是都有可能互相支援,鲁国的鲁隐公就对宋国做过这种事。
当然,秦国的支持力度能有多大,这就很难说了,毕竟秦国当时刚刚崛起不久,而且夷吾还得罪过秦国。出乎意料的是,在秦国讨论如何救援晋国的时候,秦国的好几位大夫都主张不遗余力的支援晋国,至于夷吾的背信弃义,大家伙都认为如果这家伙继续倒行逆施,一定会众叛亲离的。
反倒是逃到秦国的丕豹跑去对秦穆公说:“这可是讨伐晋国、驱逐夷吾的大好机会啊,千万不能错过!”对于丕豹的建议,秦穆公只回答了一句:”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直接就让丕豹掩面而走。
秦国组织大批人力物力,将粮食运到晋国。自雍城至绛都,从黄河至汾河,运输粮食的队伍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左传》:“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多么善良而又仁厚的秦穆公啊,后来是如何变成阴险狡诈,草菅人命的秦始皇的,难道商鞅变法和驭民五术的魔力就真的这么大?
02
天有不测风云,这边秦国刚帮助晋国度过难关,第二年秦国也遇到了饥荒。晋国除了秦国之外,其实当时还可以向东面、南面大的邻国求援,而秦国当时来说只能向自己东边的邻国,也就是晋国求援。
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个礼尚往来,改善两国关系的绝好时机。没想到,晋惠公在秦国使者递上的国书上签了两个字:“不卖!”夷吾这样的国君真的很难用人类正常的价值观来衡量。
晋国的大夫庆郑实在看不下去:“秦国多次施恩于我国,如背弃这样的恩德,肯定会人心离散,是不亲;幸灾乐祸,是不仁;贪图小利,是不祥;不睦邻国,叫不义。亲、仁、祥、义四德俱失,我们拿什么守护自己的国家啊?”
夷吾的舅舅虢射听了,不阴不阳地回了一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虢射这句话的意思,当年欠的五座城池还没有给(皮),现在就算卖给秦国人粮食(毛),不过相当于不给皮而光给毛,照样改善不了关系。”照这种逻辑,伤害过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伤害,得罪到死!
夷吾一而再、再而三地背信弃义,终于惹恼了秦穆公,确切地说,惹恼了全体秦国人民。公元前645年,也就是秦国饥荒的第二年,经一年的过节衣缩食,秦国也终于渡过了饥荒。秦穆公集结大军从雍城出发,讨伐晋国。
从当时的国力对比来看,秦国弱于晋国不是一点点。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我们下回再说。
更多推荐
韩信之死和不能说的储AN瓶
白水寨登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山泉对自由向往
从体操冠军到惯偷,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