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依依的时候,我正处于人生的迷茫痛苦期。那时候我大一,刚刚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欣喜和振奋还未散尽,却迎面撞上接二连三的狂风暴雨,普通话考试的成绩没有达到学科教师资格证要求的分数,计算机二级考了35分。那个时候,我牢牢地守住这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也在痛苦里越来越沉默。
其实,人失败了不可怕,如果大家都失败了,那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痛苦的感知;但如果只有你失败了,或者是少有的失败者之一,那便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进而自我怀疑和否定,甚至惊慌失措,抑郁消沉。我是少有的失败者,有时候还是唯一的失败者,所以那个时候的我,绝望无助,看不到光亮。
就是这个时候,我认识了依依。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认识到,她成了我大学时代的一束光,把我从沉沉的麻木里唤醒,从深深的泥沼里拽了出来。
高考的时候,她被录取的专业是生物与科学学院,但在她的志愿表上,第一专业是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医学,那是她从小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梦想,她渴望成为一名医生,穿上白大褂。但是高考的时候,她的成绩不够医学的录取分。可是她没有放弃她白大褂的梦想,也没有向现实妥协,屈服于这无可奈何的天意作人。其实,我们生活和活着的要义,究其根本,还是要向死而生,永远保持战斗的状态,为着那心底的跳动向世界开战,去捍卫那个根植于心的梦想。
依依在来到学校前,通过学校的官网等了解到,我们学校可以转专业,但前提是你没有挂科并且成绩保持年级前15%。这,成了她的希望。所以,当考入大学以后,大多数的我们从三点一线的生活走向了自由潇洒,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肆无忌惮地挥霍,好像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束缚了寒窗十载的时候,依依背着厚厚的书包,踩着脚踏车奔波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两点一线,把大学过成了高三。
“非医学不可吗?”我问她。
“是的,反正我就是要学医学,”她回答我。她目光坚定,倒映出正午的阳光,我清楚地意识到,那是梦想的热情,如火如炬,永不磨灭,永怀热忱。
高二开学的时候,依依如愿以偿,转专业成功,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
2
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个人,或者说一种人,他们不说你这样不对你应该怎样,不批评不鄙视你的自甘堕落与失败,他们只是以一种勇者的姿态迎着风一直一直往前跑,告诉你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使你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想要跑,用尽全力地往前跑。
我在依依的带动下,从大二开始,我也“跑”了起来。
我热爱我的专业,所以没有了转专业的念想,也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我选择了用所有的时间来填补爱好。是的,我热爱读书,热爱分享,那是我寡淡生活里的缤纷色彩,是我平凡世界里的英雄梦想。我沿着文史书库的书架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在《平凡的世界》里,我学会了永不言弃的坚强;在《北鸢》里,我感受到了爱与感动;在《家》里,我认识到了梦想和思考的力量,我像田村卡夫卡一样,流浪在那座城郊的图书馆里。我用手指敲下键盘,记录下我每一刻的感动,当图书馆窗外水池里的莲子开花的时候,我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在校报发表。
这时候,依依转专业已有大半年了,在高手如云的医学生队伍里,她很用功地努力,但是仍显笨拙。可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努力,我见到她次数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那个长长的走廊,那里允许背书,也允许偶尔的发呆,成了依依的绝佳好去处。大二结束的时候,她这个中途来的学生,学业成绩在名列前茅,拿到了奖学金。
她像我的力量之源,我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在她的带动下,我扛起电脑,走进了图书馆,我依然害怕对计算机的尝试与学习,但是我不再拒绝,我学会了像依依一样,与自己与生俱来的惰性做斗争。
就这样,我考下了计算机,拿下了历尽劫难的普通话证,在此之外,我也得到了命运一些其他的厚爱嘉赏,我终于走出了那层厚厚的自卑之茧,走在了阳光之下。
3
前一阵子,我问她,“考上研了吧?”又加了一句,“你那么厉害,肯定没问题。”
“考上啦,XX大学XX医学院XX医院XX科。”
一流学校,一流学科,全国前五。言谈之间她都是喜悦的,屏幕一闪一闪,是梦想之花盛放的模样。
“那你暑假打算去哪玩呢?”
“我打算提前过去实习。”
我默默地退出了视频软件,有一句话说“优秀的人都那么努力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依依用她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你要有远方甚至于遥不可及的梦想,然后脚踏实地,苦行僧一般地一步一步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里,你要有勇气对手机里的视频软件和游戏说“NO”,要有勇气与自己与生俱来的惰性打持久战,要有勇气不达目的不罢休。
我是从依依身上意识到,梦想,是光,是加速器,是你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你要大胆做梦,并勇敢追梦,用你的所有时间和全部力量去捍卫那个远方灯塔,征服那些沿途荆棘和黑暗,并努力靠近它。
所以,亲爱的姑娘,我想告诉你的是,从来没有哪一种梦想是可笑和愚蠢的,所有的远方都值得期待,所有的梦想都值得仰望,最关键的是,你要敢于逆流而上,并一往无前。而我永远相信,你终将闪耀,写满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