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荣浩”们能够成为李白吗?

“李荣浩”们能够成为李白吗?

2024-12-14 来源:哗拓教育

李荣浩有一首街知巷闻的歌曲叫做《李白》,其中唱道:“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那么问题来了,现代流行歌手与唐时文人诗客相比,究竟谁的地位更高一筹?倘若时光倒流千余载、真的回到李唐盛世,如今唱作俱佳的这些歌坛红人,能够成为李白那样的大诗人吗?什么职业又跟唐朝时期的诗人们最接近呢?


名气之比

现代流行歌手和唐代诗人比较起来,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妇孺皆知的名气。

他们的作品都为人熟知。流行歌曲传唱度之高不必多说,即便在信息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诗人名作的传唱度也高得很。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相约到酒店喝酒,恰好遇到梨园戏班子开演唱会,唱些啥呢?自然是当时著名文人的诗作。三个人在当时是齐名的大诗人,心里都存着较劲的心思,于是打赌:待会儿戏班子唱谁的诗作多,那就说明谁的境界更高一筹。

结果他们坐在台下听了班上,戏班子的歌手一首接一首,恰恰把他们最经典的作品都唱到了。三人于是哈哈大笑起来,吸引了周围宾客的注意力,宾客们一听三人的名字肃然起敬,纷纷邀请他们饮宴,气氛十分欢畅。

换到今天流行歌手身上,这样的场景大概相当于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等人相约去小酒馆喝酒,然后打赌驻唱歌手唱谁的歌更多那样。不过后续的情节就不太可能发生,不等酒馆宾客反应过来,歌星们大概早就被众多保镖护卫而去。

那是因为如今流行歌手的粉丝数量多、而且狂热得很。某杨姓老牌歌手遭遇恐怖私生饭的事情还没过去多久,某鹿姓歌手一条微博炸了新浪服务器的事迹也还历历在目,局外人们不禁咂舌震惊。


粉丝之争

相比之下,唐代诗人们的粉丝可也不遑多让。

古时人口较少,文盲居多,诗人们的粉丝数量相对就很稀少。然而他们为了追星所做的事,说是疯狂还真不为过。

李白有个铁粉叫魏万,为了一睹滴仙人的真容,从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到扬州——那时可不像如今坐个高铁了事,这漫漫千里路程,让他足足走了大半年。

白居易也有个铁粉叫葛清,因为仰慕白老哥,在自己身上密密麻麻地刺刻下白居易的诗作,还专门配了图片,有点古惑仔们“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当中坐”的感觉,他走在街头,大致也像浩南哥、山鸡哥们出征的架势,人送雅号“白舍人行诗图”(白居易诗作图鉴人形自走器)……

还有些粉丝名垂青史,是因其身份特殊。唐朝诗人李涉有一首《井栏砂宿遇夜客》,记载了他的一次真实经历。

有一次,时任太学博士的李涉夜间坐船,遇到一伙盗贼打劫。匪首听到船家说船上是李涉,立即命令大伙停手,并且说:“如果真是李博士,咱们不抢了,只求他给咱们写一首诗。”于是李涉当即写下这一首绝句: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不得不说,学识渊博之士,这逢场应变拍马屁的功夫也是深厚。这首歌意思是你们都是“有文化、谁都怕”的大豪杰,如今这世道大半都是你们这样的好汉子。你们呀,只是没有赶上好时代,要是换个天朗气清点儿的朝代那可不得了……盗贼看了当然大喜,不仅没有抢劫,还赠送了他许多金银财宝。

放到现今,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吗?让我们想象一下这种场景,一伙匪徒抢劫抢到一个歌星,然后请求歌星唱首歌听,唱得高兴了,他们不仅不抢,反而拿出大把钞票给歌星花去……这恐怕不太现实吧?


地位之别

比较完名气和粉丝表现,咱们再看看古代诗人与现今流行歌手之间的地位对比。你会突然发现,哇,差距那么大?!

这差距大在哪儿?一个故事就得窥其貌:

后称“大历十才子”的诗人韩翃,年轻时很有才华名气,中晚年却命运蹉跎、郁郁不得志,闲居长安十年之久。然而有一天,他一个做小官的好朋友却来“砰砰砰”敲门,还没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向他祝贺:"恭喜恭喜,你升任驾部郎中了!“驾部郎中是个什么职位,那相当于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了,皇帝要下达什么诏令,都由驾部郎中主持制诰。这种关键岗位拿到今天来,怎么的也是个省部级正职吧?

一介赋闲居家的平民老书生,就这么突然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了?就连韩翃自己也不信。怎么回事儿?原来唐德宗身边当时刚好缺文秘岗位了,中书省两次提名,皇帝没批。又请示,唐德宗就说:用韩翃。当时诗人韩翃的名气已经不小,但官场里还有一个与韩翃同名同姓的人,正担任江淮刺史,于情于理提拔这个刺史都正好。中书省又把他两人上报皇帝,唐德宗很快批示,批文上只写了一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那正是韩翃的名作《寒食》。

这段故事没有写入正史里边,但有唐以来,因诗文写得好而备受赏识,突然就跃居高位的人着实为数不少

白居易“长安物贵、居大不易”的故事已经流传很广。诗作好与不好,直接决定一个文人在长安都城混不混得下去。

“官迷”李白也是在西游时屡次献诗,获得了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等人的欣赏,最后终于名气传到唐玄宗耳里,直接封赏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古时一切都围着皇帝老爷转,先不说翰林学士的品级不错,单是常伴玄宗左右,就已经是很多上三品大员都眼红的差使了。这也是从庶民一跃而成相当于省部级了,虽然志向高远的李白本人后来不太满意这职位,但还有更多文人墨客是可望不可即、干瞪着眼睛暗自嫉妒。

放之现代,歌儿唱得好、诗词写得好就能给你个省部级领导做做?想都别想,就算是乡长也不可能。那根本就是两码事。社会分工已经细化,诗词都已经剥离开政治属性、只剩下单纯的文学功能。即便是现代诗人们,都再也回不去那个辉煌时代了。

因为,即便是诗人与诗人之间,古今有别,本质上也都已经是两个不同概念了。


什么职业最接近唐代诗人

那么,如今什么样的职业是最接近唐代诗人的呢?

作曲家?作词者?NO!

咱们先想一个问题,诗词歌赋为何在古时广受追捧。答案是“诗”代表着“官”,至少从最开始,唐诗的流行脱离不开古时中国的文人政治和“官本位”思想。

这要从科举说起。科举制度从隋朝兴起,一开始可是很灵活很实用的,跟清朝形成的八股文没有半毛钱干系。隋文帝的时候科举只考策问,大概跟现在议论文相似;到隋炀帝时科举制度真正成型,被拓展到十个科目。

到唐朝时,科举制度常设科目基本定型,主要有明经(也就是通晓和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书籍,同时还考时务策)、进士(除开经学、时务策,还加考诗赋)、明法(通晓律法)、明字(通晓书法字学)、明算(通晓算数)五个科目(后来武则天还增加了武举科目)。

其中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相对单纯简单,但只是在需要专业人才的时候才开放,只有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常设科目。唐高宗的时候,在进士科原有内容里“加考诗赋”,进士科相对明经科还要难一些,每年录取到的名额也远远少于明经,通过进士考试进入官僚集团的文人们,其地位也渐渐变得最为尊贵。进士科考试也就更受广大考生的青睐,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可见一斑。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到了宋神宗的时候,一度变法废除了背书作诗等死板应试内容。直到元朝,科举考试制度里只剩下了进士科这一项。

这些跟古代诗人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着呢。儒学乃是入世之学,古时人们读书识字,最大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报效国家、求得功名、甚至最好名垂青史。我们只需粗略读史就可以看到,代表唐诗开始兴起的“初唐四杰”,都是唐高宗到武则天这段时期的诗人,从“初唐四杰”、也就是从唐高宗这时期开始,作诗的文人们突然多了起来,作得一手好诗的大诗人和传世的经典诗作也开始呈现爆炸性的增长

那么唐朝之前、或者说唐高宗“加考诗赋”之前呢?传世的好诗人只有陶渊明、大小二谢以及鲍照等寥寥四五人罢了。而且,他们的诗词只作抒发情感的用途,写一手好诗在他们所生活的当时(晋代和南北朝),决计无法给他们带来地位的提高。有唐之前,也没有听说谁写了一首好诗就被封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纵览中外历史可知,大部分时候民间的喜好是源自于上层社会的喜好,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普罗大众都有“人往高处走”的本能心态,就算自身地位达不到上流层次,也总要努力追求上层人士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自古商家为促销都要摆个“御用”、“宫廷”之类的牌子,因为“最上等人”用的大家都喜欢‘;为什么奢侈品市场在中国很火爆,因为在许多人看来那是地位的象征、是代表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

而从唐高宗开始,既然写好诗赋才能做大官,文人书生自然都要在诗赋上下大力气。代表着上层社会、掌控着话语权的书生们纷纷以好诗为风尚了,久而久之,这诗风也就在民间日盛,写一手好诗本来就成为了地位的象征。至少在唐朝,诗人们写的不是诗,也不仅仅是空虚寂寞冷,更是写的“入世精神”和“官本位”思想。

我们可以想象,要是当时朝廷说写诗不行,要会做算数才能当大官,那至少“官迷”李白同志,可能从小就被培养钻研算术、最后潜心修炼成“浪漫主义数学家”了。

所以,别笑,也别惊讶。真要论起来,跟古代写得一首好诗的诗人们最相似的,大概就是现代考公大军那些写得一手好申论的考生们了……吧。

(白告观文 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