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年味未消,来电狂响。我抹黑拿起手机,屏幕显示是闺蜜致电,睡眼迷离中按下通话键。
听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闺蜜半夜睡不着是因为过年期间她和老公之间发生的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
“我们一起外出吃饭,停车场车多位少,我大着肚子下车找位,刚看到一个位置喊他泊过来时,一个男人不但冲过来抢了车位,还骂骂咧咧。我单独与渣男理论,却见车里的他事不关己,无动于衷。你说,那个时候我有多心寒?我情愿他下来跟人家打一架,也不愿看到他好像这么窝囊的样子。”
闺蜜一边小声诉说,一边默默地流泪。此时,我已全然清醒了过来。
我们有多少机会面对爱情的终极考验?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常被日常琐碎纠缠的我们,几乎没有机会面临“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或“地震来临,高墙轰塌之际,你会不会挡在我前面”这种问题。而当这种危机情况发生时,任何理性的思考已经失效,凭借的全然是一种下意识的冲动反应,所以平时信誓旦旦说会挡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关键时刻表现未必尽如你意。
换个立场思考问题,当你的伴侣对你提出同样的问题时,你能像你要求他那般地做到同样的举动吗?我想此刻的你或许会和我一样,不禁陷入沉思。
不可否认,我们大部分的婚姻状态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搭伙过日子。最初的激情减退,相互之间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亲情和相互陪伴的恩情。偶尔兴致起时,提出一两个终极考验的问题消遣时光,也算娱人娱己,但真要较真,未免就跟自己过不去了。
过年期间闺蜜、朋友聚会的最多的电影之一,莫过于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改编的中国版《来电狂想》。大家纷纷表示看完都不由暗暗心惊,一方面觉得确实贴近现实,另一方面又感到莫名恐惧。
我完全理解这种恐惧。手机不过是现代社会的通讯工具之一,如今已掌控我们大部分的工作和生活时间。然而最让人恐惧的并不是这个,最让人恐惧的是,手机还掌控了我们大部分不欲人知的秘密,这秘密里就包含对伴侣的不忠和背叛。
刚开始看这部剧,我看到的是“婚姻的丑陋”。粉饰再好的婚姻,都有其裂痕,当阳光照进来时,依然看到满是灰尘。然而细细一想,这不就是真相吗?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都有七情六欲,我们永远会对伴侣外的异性产生各种遐想然后继而发生各种不同的行为(有些止于想,有些越了界)。婚姻关系若真扒开那层精致的皮囊看,里面的筋骨往往就是这么丑陋。
可是我们还是得负重前行。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并不超然于其上。在自我劝勉的同时,我们也应对伴侣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化干戈为玉帛,或许才是更好的婚姻之道。
对情绪的冷静认知,或有助于我们平静心境
新一季的奇葩说,火了一个用经济学看世界的薛教授。然后,各种平台开始贩卖以“经济学原理”解读爱情的学习课程,仿佛学会这一套,年轻少男少女便可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没有一套理论是万能的,经济学也不例外。只不过当“经济学”与“爱情”这两个看似不搭杠的名字联系起来时,大家觉得新奇罢了。然而我又想,这一套理论某种程度上或许是有用的,因为它教会我们冷眼旁观,更加客观地看待我们自己和情爱本身,或许会缺乏一些温度,但是对于抽离出来保护自己,还是有帮助的。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哲学界的经典三问,用经济学来回答或许寥寥几句就可明了。你对自己和他人有多少清晰的认知,决定了你会不会纠缠或局限于某种情绪中不可自拔。
与闺蜜通话的结尾是,我提醒她想想自己是什么个性的人,伴侣又是怎么个性的人,更客观的看待相互之间的行为。哪些行为以伴侣的个性是符合“常规”的,而生气又确实没有半毛钱用处,所以大而化之,常理待之,以免伤心伤肝,保一个万全之身。
闺蜜反问,你的意思是“怎么看”决定一切吗?这不是欺骗自己吗?
不不不,亲爱的朋友,认知(怎么看)决定的是情绪,而情绪才决定行为。如果你对丈夫的这个举动看成是保护大肚子的你的最佳策略,他仅是不善表达,那么你或许反而会感谢他的贴心,自然不会半夜睡不着给我打电话。
我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存在不同的认知角度。网上有一个近来流传颇疯的段子,妻子驾车时发生车祸,一辆车支离破碎,而夫妻俩幸免于难。当事人不但没有悲叹失去的车,还在事故现场欢乐地合影留念。你看待事情的角度,确实会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进而改变你的人生状态。如果A角度会让你伤心,B角度会让你快乐,那么我希望你用B角度来看待问题。至于真相?或许是C,但这又有何重要呢?真正重要的是,你要保证你是快乐的啊!
你才是万物之源,你的心境才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的面貌。
2019,仅以此文开篇,提醒自己面对惶惶诸事,不惑于心,不畏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