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作者写到“有一种意见,要让大众知晓,我们就把他写成文字。经历一些事情,看到了一些东西,要做记录。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持阅读这一习惯已经记不清楚了。之前的阅读非常浅显,找自己喜欢看的书,随意的翻看,一个月才看完一本也是常事。虽然看的少,但是在体验文字的过程中觉得非常享受,并且阅读改变了我对生活的很多看法。有一种特别好的感觉就是我觉得变得更好了,更加强大,视野更开阔,还有更好的领悟能力。所以渐渐地这种比较潦草随意的阅读习惯开始满足不了我,近几个月,阅读量开始增加到一周一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录,我开始写书评,保持一周一本的频率。
刚开始写的时候并不顺畅,甚至说现在,都没有写出我觉得特别满意的。为了有更好的输出(我觉得读书和生活经历都是输入,写东西是输出,两者是互相增进的。)开始看一些写作的书。《文心》是我看的第一本。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看完的时候,很多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自己也无法表达清楚的问题渐渐开始有些清晰起来。第二遍看完,就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章,我试着开始在脑海里列出一个框架。希望与所有热爱文字的人分享。
写作第一步,基础与通顺
《文心》第十一章<词的认识>中枚叔的朋友在对“解放”“社会主义”这些词错误理解的情况下,说出一番让人非常啼笑皆非的话。在动笔时,能保证对词的正确认识是一篇文章能够被人理解最基本的要素。在动笔时,不是特别明确意思的词一定要先查清楚,避免乌龙。
第九章<文章病院>,提到文章中最常见的三种错误,一是用词用语不当,二是意义的缺略与累赘,三是一句话里前后不连贯。书中通过几个不同的“病患”对这三个错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能避免出现这三种问题,一篇文章至少可以保证通畅了。
在第十七章<语汇与语感>,学生振华分享了半年来对于词类的收集和比较的心得。总结来说就是坚持读书来得到的词汇的积累和语感的不断强化。这也是我前文提到过的输入与输出,坚持源源不断的输入可以让每个写作者,有更好的素材积累和对文字通畅的把握。
还有一些基础认识如第二十六章<修辞一席话>中对于修辞的解说。写的非常明确,分类清晰,让读者对每一种修辞手法都能有正确的认识。
写作第二步,文章的构思与组织
《文心》中的第三章<题目与内容>,第四章<一封信>,第六章<知与情与意>,第二十章<小说与叙事文>,第二十七章<文章的组织>都叙述了关于文章的构思跟组织的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是几点,一是写文章时,应该先有内容,再有题目。心里先有想写的东西,将这些内容在心里反复思量,之后再总结出一个题目,若是先有题目再写内容,多少就会有完成任务式的写作。二是要区分不同文体,否则文章会变得不伦不类,在<小说与叙事文>这章中,作者指出叙事文只要记叙了事实便完事,而小说含了其他的东西在里头,而这其他的东西就是小说的本质。三是组织文章的原则,作者通过书中人物的一篇演讲告诉我们,文章组织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事宜的次第,从头到尾顺当地连续下去,通体保持一致的意见,统一的情调。(书中的这篇演讲稿非常精彩,可以多读几遍,一定可以加强你对文章组织的把握)。
写作第三步,更好的表达与新的触发
《文心》第十章<印象>中,记得主人公枚叔说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一般学生对于印象的描写大部分是美丽,悲痛,有趣,可恨这些非常空洞的形容词,没有什么感染力,而更好的描写应该写出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让读者去体会出美丽,悲痛,有趣,可恨这些意境。譬如“风吹草地现牛羊”这一句描写。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将整个意境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写作时候应该多去揣摩更好的表达去描述自己的印象。
第十章<触发>是我读来最喜爱的一章。书中说,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而触发就是写作的好材料。作者强调,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有些人时常会说自己没有东西写,但是很多时候灵感或者说触发,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这种时候,如果没有时间,我们应该把这一刻的想法粗略的记下来,记在手机上或者任何方便的地方,等到有时间再写出来。如何能有更好的触发,多读书肯定是最重要的,当然同时也要保持对生活小事的细心观察。
《文心》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与普通的工具书不一样,甚至说如果不去整理出这个框架,它甚至不能算作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讲述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小故事。它没有条条框框,每一章都是一个小故事,读起来非常的轻松有意思,大概由于这书是写给当时的中学生的国文指南,文字非常浅显易懂,但是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却是对于每个爱写作的人都有很大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