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写作是一个人的修行路

写作是一个人的修行路

2024-12-13 来源:哗拓教育

01

孤独是谋事者的常态,有些事,注定要一个人去做。

上苍可能更青睐自我的人。还记得康德那个固执的德国老头吗?他无妻无子,孑然一身,一辈子也没走出哥尼斯堡,但就是这个孤独的思考者,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科学家开始仔细研究。

上苍可能更悲悯另类的人。就像战国时主张举贤修法,联齐抗秦的楚国大夫屈原,他的政治理想和才华不被君王理解,还遭受排挤和迫害。后来,汨罗遗恨,但江水只能收走了他的躯体,他高洁与伟岸的气魄早已与《离骚》《天问》一道成为永恒。

上苍可能更喜欢独行的人。看一下那些享受孤独的前行者吧,就像玄奘,把独行当作修行。我们知道,西行取经的故事并没有《西游记》里的打打闹闹,这位高僧历经险阻,虔心求经,他用了19年时间,把自己的志向、佛理、韧性糅合进一个人的取经史。

他们都是孤独的前行者,在一种世人无法理解的偏执中,他们矢志不渝,踽踽独行,没有同伴。

02

1992年,美国海军的声呐系统在太平洋北部水域侦测到了一头叫声奇特的鲸。鲸鱼发出的声音是鲸群之间相互联络与交流的方式,普通鲸鱼的发声频率一般在15赫兹到40赫兹之间,但是这头鲸的发声频率却是52赫兹,人们因此把它命名为52赫兹鲸(52-hertz whale)。

二十多年来,52赫兹鲸从不与其他鲸鱼为伍,就这样孤身在无尽的海洋里游来游去。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用这个频率唱歌的鲸,其他的鲸听不懂,甚至根本听不见它发出的声音。

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独自前行的人,也一样。

从小故事网上看到一个孤独的故事,很励志。有个喜欢画画的小朋友,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画家。但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却坚决反对。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一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他去念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爱,业余时间,他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一家下属公司,生活静好。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熬了几年,他选择辞职。

在孤独中,他坚守着对于建筑的思考,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曲高和寡的他在自己一个人的道路上,行走着。基于这种想法,他经手的每次改造,都是“另类坚持”,他说,“我的原则是改造后,建筑会对你微笑。”

他叫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他还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捧起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认准了自己的使命,只管风雨兼程,管他是否孑然一身。

03

周国平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具备的”。但一个人在路上,既无人出谋划策,酸甜苦辣也无人能讲,没有世人认为的那样潇洒,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孤独是一种心态,还是一种价值观。孤独的境界,是由胜任孤独的能力所支撑,一个人上路,就要把自己,活成一个团队。

《西游记》里的取经团队,玄奘一人饰演;王澍的“另类坚持”之路,他一个人论证;屈大夫庭堂激辩时,他一人舌战群儒。

其实,本文是写给当下的自己——孤独的头条号运营者。初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平台,我想,每个人都会历经。

像十月怀胎一样娩出自己心爱的简书号,像父母爱子一样精心照料着她的点滴成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运营着实困难,眼看着粉丝数上不去,喜欢量也难堪,点赞评论者寥寥,每次推出的稿子都悄无声息,一遍遍地刷自己的主页,挫败感不时袭来。

孤影自盼,形单影只是那样的强烈。

我也跟心揣写作梦想的笔友一样,白天上班,晚上写稿,还要费心运营,与大咖互动,正在被逼成三头六臂的边缘。我跟自己制定了目标——要会撰文,会排版,还得熟悉各种网络语言,懂得公关媒体大号,掌握各种热点时政。

关键一点,不动摇,不放弃,任它风雨,依然故我。借用屈大夫《离骚》里的典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如果你也有志在心,那就果敢上路吧,别怕路途艰辛,别怕无人相伴,只要坚守初心,付出再多也值得。

修行谋心,这才是真正的踽踽独行之路。

谨以此文与广大文字创作者共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