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乌托邦的本质和代价。
乌托邦并不是一切都完美,人们坐享其成,反而,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人们安居乐业,心灵稳定。
其实,无论是哪种描述,都是一种想象而已,不过后者更高明一些。
这篇小说就描述了乌托邦遭受的威胁。一种是自然的威胁,文明对面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威胁;另一种是其他文明的威胁,人们为了解决第一个威胁而寄希望于自己文明之外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会是悲剧性的,文明的根本就会失去。一种文明的根基就消失了。
这就是我们当代社会全球化背景下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的悲剧。当代中国的年轻人看美剧、好莱坞,听英文歌,用iPhone和安卓手机,连对美女的标准都是欧美人的,他们忘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了。利比亚的悲剧刚刚过去,叙利亚的悲剧方兴未艾。伊朗还在伊斯兰文化中挣扎,伊拉克则已经被欧美贡献。
不过,小说中的巫医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那个小小的乌托邦世界面临的这场文明危机。但是这种成功的解决恰恰是小说的败笔。悲剧明明还在上演,小说中的问题却解决了,用的手法也简单,依托于对巫医的盲目。只从这一点来讲,这篇小说比不上《因为我已触碰过天空》。后者是彻底的悲剧,反映的正是我们在自己每天生活当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而会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努力避免小说中的悲剧,这也正是警世小说的价值所在。因此,悲剧作品,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实际价值,都要比喜剧更大。
玛娜穆吉
在这篇小说中,来了两个从肯尼亚过来体验基里尼亚加的有钱人。到了这里,这个乌托邦的设定就出现了更明确的描述了,变成了一种体验生活的营地,就像现在有钱人会搞的那样。不同的是,现在有钱的人是出于生活的无聊和追求新奇刺激而选择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特别是那些富有旧时代气息的生活方式。而在这本书中,无论是这两个外来客,还是基里尼亚加的居民,都是出于某种信念或者信仰而住在这里的。这里既有富有知识的巫医,也有普通的愚昧民众。
这一篇的主题其实是传统与变革。
两个外来客尽力适应这个旧世界的传统,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没有破坏这个世界的规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是因为过的文明教育,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太先进,导致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其实是社会变革的机会,可以把这儿变成即保有传统生活方式,又有先进理念的乌托邦,一个真正的乌托邦。
但是,巫医想要的世界,却只是一个旧世界。旧世界远远不是乌托邦。
这篇文章就是乌托邦与旧世界的悖论。
这一点,和第二篇是一样的。不过第二篇的文学性太强了,独树一帜。
枯河之歌
从这篇小说,更能看出来基里尼亚加是一部社会变革史了。上一部是守旧和传统之间的争执,而到了这儿,就变成了改革派内部的决裂了。
巫医和老太都是建立这座乌托邦的元老。巫医握有最大的权力,远离人群独居,对人们的真实生活不再能感同身受,死守旧时代的一切,成为了改革进一步发展的最大毒瘤。而老太是真正在乌托邦中生活的普通人,她以前半身体会到乌托邦的好处,但是到了晚年,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觉察到乌托邦的不足,想身体力行地进行改进。她的努力被巫医抹杀了,以整个乌托邦的幸福为代价威胁她。
在这一篇,巫医的顽固和僵化再度被放大,是从人民内部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和前一篇内外呼应。本意是在说明乌托邦的崩塌。
莲花
这篇小说继续对乌托邦进行反思。
乌托邦这个含义,本身就是一种虚妄的幻想,是人们的终极目标。乌托邦没有困难,没有挑战,只有享乐。这对于大部分人,对于弱者,对于庸人,都是最好的情况。但是对于一个社会中最优秀的那些人来说,这样的乌托邦反而是一种灾难。没有挑战,也就没有进步;没有困难,也就没有目标。乌托邦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享乐的地方,丧失了人生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最高级别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样的乌托邦中,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且这是结构上无法实现,也没有任何能实现的可能。
这就是乌托邦的困境。
一点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智慧启蒙的小说。
故事中的少年们和第二篇小说中的女孩一样,智慧已经获得了一点启蒙,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寓言故事,而渴望追求更明白的真理。但是,在基里尼亚加,寓言故事是唯一一种被允许的智慧传播形式。所以孩子们还是在听故事,但有一些却已经在寻求故事之外的真理了。
与其说是智慧启蒙的故事,不如说是乌托邦形态的故事。
智慧已经启蒙的孩子们,和其他开始智慧启蒙的人们逐渐对当前的乌托邦形态感到不满了。一些人选择远离巫医,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自己的发明创造一点点改变这个乌托邦。
这其实反映了乌托邦的一个悖论。任何一个具体的乌托邦都是一批人幻想出来的,因而必然是静态的,基里尼亚加这个乌托邦就是见识了现代肯尼亚环境下的原住民困境的人们幻想出来的,这里没有欧洲人,所有人都按照古老的传统生活。但是一个社会不可能是静态的,每个社会本身都是会发展的。即使如古中国那样静态的社会形态,也有很多发展和变化,也在近代诞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乌托邦因其乌有而静态,这一点是致命的。
全书
这本书其实是乌托邦于反乌托邦的终结。
乌托邦既然是一个人或者一批人幻想出来的,本质上就是个人意志凌驾于社会意志之上。这就像刘秀和王安石的变法那样,强行将自己对社会的想法真正完全施加于整个世界。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行为总归是灾难。
所以,乌托邦最终的形态,其实是个人的乌托邦,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生活,如此构筑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充分尊重个性,社会多样化,不同理念和平相处,这样才能构筑终极乌托邦。
而至于那些关于整个社会的乌托邦构想,这是很危险的,必然是以侵犯其他人的自由为代价。正如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的愚民政策。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小说点子。
结局中,巫医劝同伴离开,此时他已经明白了,乌托邦只能是一个人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