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我觉得你想得太多了……”
“你就像一座高墙,你太封闭你自己了!”
“你有朋友吗?”
“我觉得你有点木讷”
“你的性格是这样的,别人的性格是那样的,所以,你只能……”
“你只会埋头苦干,专注自己的事情,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
我不了解现在的自己,我也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不满意现在的自己,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我在还没真正开始了解自己之前,他人对于我的评价,当时的我由于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只是一味听信他人言,从而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否定,不断地针对自己,最终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
分享两个故事:
①一个老头儿带着儿子牵着驴去赶集,驴驮着一袋粮食。他们刚出门不远,道边便有人对老头儿说:“你真傻,为什么不骑着驴呢?”于是,老头儿便骑上了驴。 可走不多远,又听到道边有人对他说:“这老头儿心真狠,他自己骑着驴,让儿子走着。”老头儿听后,赶紧从驴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可又走没多远,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驴,让老人走着。”儿子一听,赶快下了驴,让老头儿上去。没走到集上,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两人心真坏,让驴驮着东西,人还骑上去。” 老头儿不得不又从驴上下来,连驴驮的粮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故事到这儿肯定还没完,或许过会儿道边上还有人说他们傻,放着驴不骑。
P.S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都有自己为人处世之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谓众口难调,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能为别人的一席话而改变自己。否则,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便会丧失自己。
②话说,一位老大爷的胡子特别长,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剃过,飘逸的胡子成了他的个人标志,也成了他引以为荣的地方。有一天,一个小孩问他:“大爷,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放在哪里呀?是被子里还是被子外?”小孩这一问,可把老大爷问住了,几十年来他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大爷还在想这个问题,他一会儿把胡子放在被子里,一会儿又放在被子外,可怎么都觉得不方便,折腾了半天,老大爷烦恼得连觉都睡不成。
P.S 生活方式是没有定义的。以何种方式生活得自在,那种方式就是适合自己的。不用在乎别人的想法,内向外向,是否能言善辩,朋友少还是朋友多,只要按照平时的样子就好,遵从内心的想法,为自己而活。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这样描述典型的内向性格: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群;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了挚友);很少有进攻行为,或多或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抑郁……
对于典型的外向性格,《艾森克人格问卷》则是如此描述:爱交际,喜欢参加联欢会;朋友多,需要有人同他谈话,不爱一个人阅读和做研究;渴望兴奋的事,爱冒险,行动受一时冲动影响、随和、乐观、喜欢谈笑,喜动而不喜静……
两者比较起来,显然外向的人更积极,内向的人则显得悲伤、沉郁。内向者喜欢刺激更少的环境,安静、专注,听得多而说得少,在开口之前会仔细思考。在社交场合中,内向者会安静地待在一个角落,而外向者则充满活力,坚定、自信。
我们的大脑不一样
性格的差异,主要来自大脑中枢神经化学成分的差异,即神经递质。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有60多种,如多巴胺、内啡呔等,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行动,都来自这些神经递质的刺激。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太多的多巴胺会导致幻觉、妄想,而太少的多巴胺则会让人面对危险情景时无法快速做出反应。内向者和外向者对多巴胺的反应是不同的。
内向者对多巴胺非常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刺激太多,会让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来应对,这一点,内向者并不愿意承受;外向者对多巴胺不敏感,他们需要获得足够的多巴胺,因此当有朋友陪伴,有活动需要参加时,外向者感觉很好,显得非常快乐。
另外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会影响注意力和对感性知识的学习。内向者需要一个有限范围的乙酰胆碱,足够使自己感到平静,没有压抑和焦虑。
有研究证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血液流动也是不同的。内向者的血液通路更加复杂,外向者的血液通路则相对简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向者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更大的血流量证明那里存在更多的刺激,就像是刚刚收纳了大量食物的胃,大量的血流会集中在那里进行消化。内向者大量血液流向大脑处理相关内部体验的部位,如回忆、计划、思考;而外向者的血液流向大脑中负责处理可听的、可见的、可触摸的感觉信息的部位,那里的神经传导通路很短且不复杂。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对外大声讲话时,一些内向者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不是支支吾吾就是词不达意,即内向者讷言的生理依据。
大脑用不同的区域控制听、说、读、写等活动,人与人交流时,信息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且流动缓慢,对字词的回忆遇到问题,表现在外就是不擅长说话,内向者因此变得焦虑,更难找出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相应地,内向者的书写表达特别顺畅,可能因为书写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没有他人在场的压力,没有及时应答带来的危机感。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内向和外向。艾森克认为,内向的人,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即使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让内向者产生强烈的反应。为了自我保护,内向者选择逃离环境刺激,减少与他人的接触,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避免冲突,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外向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不够敏感,不断接触外界环境,是为了让刺激物激发大脑的潜能,克服自身的迟钝性。
书呆子?
“书呆子”就是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书本上的人。伏案攻读是他们觉得最轻松惬意的事,为此,也就忽视了社交活动和体育运动,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也不喜欢与人交往,对人情世故、生存之道自然也不懂。
图片来源于网络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上,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人情不关心,只是关心程度比较低。和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心理支持相比,“书呆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就能让自己觉得满足。
简单来说,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兴趣点不同,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尽相同。内向的人对内心世界感兴趣,在乎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好沉思、自省,不愿意受外界环境影响,对环境中的人和事物反应比较消极;外向的人对周围环境感兴趣,爱社交,容易适应环境。
想得多?
内向者的力量来自“安静”,他们总是先思考、再发言,深思熟虑之后给出答案。深思让内向者能够抵御外界诱惑,不会在社交活动中损失太多精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心思考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向者把很多事情和看法放在心里,比如别人如果没有对内向者的想法表现出强烈的意愿,或者对内向者的价值观提出挑衅,内向者一般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强烈表达自己的欲望很少,反之观察、吸收周围的信息比较多,内向者就像是一片干燥的海绵,在不停地吸收水分。
由于内向者能够自己寻找快乐和满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社交,也不觉得社交活动多有趣。在必须进行的交谈上,内向者与人交流多是出于礼貌或工作需要,内向者想得太多思虑过久的习惯,难免会让别人产生误会。
封闭自己?
内向者喜欢独处,并非是在完全排斥他人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人待着。他们喜欢思考,喜欢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内向者的世界里,和大多数人分享个人体验是浪费感情,有一两个真诚的知己可以分享思考的乐趣就可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内向者的沉默不是孤僻或者封闭,而是一种情感克制,谨慎、克己,是内向者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赶时髦的年轻人是做不到沉默的。保持沉默,是保持安静,也是保持个性,在一个喋喋不休的世界里,内向者依然有保持安静沉默的优势与潜在力量。
你有朋友吗?
性格内向的人,关注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注意力集中在精神世界里,宁愿安静地思考而不愿意与人交往。这样一来,内向者与人建立关系的机会就少了,对外在环境和他人缺乏一定的了解,加之内向者敏感、细腻,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拘谨。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一切并不代表内向者就无社交。内向者往往待人真诚,值得信任。内向者生活圈子小、朋友少,但是友谊精。内向者善于思考,耐心谨慎,因此给人可靠、可信的印象,容易得到长久的认可,交到的都是知心朋友;内向者寡言寡语,守口如瓶,总是能给出正确的意见,肯定他人的长处和成绩,因此口碑比较好,其友谊一旦建立起来,是长久而稳固的人际关系。
往往悲观消极?
一些内向者之所以消极悲观,一方面来自遗传。在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人总是小心翼翼,过度思虑,表现出不合群、孤僻、悲观的特点,抑郁质中多是内向者;
另一方面来自后天成长。如果父母过度溺爱或管教过于严厉,孩子在面对外界环境时会感到惶恐不安,悲观无助;另外,在童年期受到过心理创伤的内向者更容易感到自卑,遇到困难时容易往悲观、不利的方向思考。
生活中,内向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影响了他们的心境。内向者对自己要求严格,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如此一来很容易低估自己,忽视自身的价值;
遇到问题时独自反省而不是与人交流,于是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当这种消极评价成为习惯时,内向者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从而陷入悲观抑郁的情绪中。
自然界的存在就是各种不同风格的制衡。羚羊善奔跑却没有攻击力,狮子身体强健却无法长距离狂奔,兔子跑动快速四肢灵活,乌龟行动缓慢生命长久……
内向和外向,也是一种制衡的存在,而内向者的拒绝、回避,对更大的个人空间的渴求则是其存在的根本,是自我保护的方式。
大自然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任何东西都不会雷同,人与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人际交往的快乐也在于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生活目标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不过,有一个对所有人都同等重要的使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并享受自己的独一无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