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
今年的清明节,像往年一样,一到此节令,那原本逐日攀升的气温,竟然像过山车一样,伴随绵绵不绝的雨水,呼啦啦从高处跌落下来,让人猝不及防。
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乍暖还寒的仲春,从同学群中获悉,已同病魔抗争了几年,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病魔之掌的王德安老师,于十几天前被病魔挟持走了,而且走得远远的,我们再也无缘见到他了。
真是“世事易料,人生难测。”
在我的印象中,王德安老师一向体格健壮,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王老师的突然离世,给这个清明增添了几许悲伤。他的许多学生都写文怀念他,其中有一得意门生根据其名,写了一副挽联:“德高望重桃李天下,安贫乐教胸怀祖国”。这副挽联确实真切地概括了王老师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
其实,我在初入学堂的天真懵懂孩童时,就经常听到父亲讲王德安老师学生时代勤勉刻苦学习的故事。
据父亲讲,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他曾在王老师所在的大队(和我们村合二为一,当时叫红旗二大队,后又分为王榜、毛咀两个大队)任粮食主任。那时,王德安老师家里兄弟姐妹多,只靠其老实巴交的父母俩挣工分养家糊口,这样入不敷出的日子,同时供几个孩子上学显得有点捉襟见肘。而彼时作为长子的王德安老师正在读黄冈师范,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除了节假日回乡参加集体劳动外,还默默地利用劳动间隙,到野外寻找充饥的食物,如收割稻子时,就去捡拾遗漏在田畈中的一根根稻子;在收获洋芋,或萝卜、红薯时,拿着锄头去山坡上刨土仔细寻找。
为了不荒废学业,王老师除开劳作和寻找食物之外,总要挤时间去看书学习。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王老师因忍耐不住饥饿而放弃难得的读书机会。当时,王老师正是长身体,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所以,每当王老师的父亲到月底来大队领粮食时,父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让王老师吃饱肚子,不要饿坏了身子。并且,在称粮食时,总是有意多称一些粮食给他,并叫他千万不要对外人讲。在父亲暗中资助下,王老师才得以完成了学业,不久就回到家乡中学任教。
父亲讲王老师的求学故事,就是教育我们,无论生活再艰苦,也不能放弃求学的机会,尤其要学习王德安老师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幼小的我认真聆听父亲故事后,暗中猜想,王老师一定身材高大挺拔,英俊倜傥。
后来,当我读到初中三年级时,终于见到日思夜想的王老师,那时,王老师刚好从另一中学调过来。记得王老师登台亮相的那一刻,“猥琐”的形象让我大失所望。
只见王老师矮墩墩的身材,虎背熊腰,粗手大脚,衣着朴素,连一根像样的裤带都没有,就拿一条红布带松松垮垮地束缚着腰身,完全是一副山村农夫的打扮。看到王老师这副与我想象中的形象大相径庭的模样,我心中暗想,他能教好如猴似活泼好动的我们的化学吗?我的心中不禁疑云密布。
王老师用家乡话介绍完自己之后,就开始了别开生面的第一堂化学课。三十余年过去了,但当时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王老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循序渐进地根据教材来传授化学知识。他讲课总是别出心裁,将课本原有的知识结构打乱重组,比如,他将编排在教材中间的元素化合价和分子式的知识,提到前面教授给我们。
王老师为了不让我们死记硬背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就将其重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当我们不知王老师葫芦卖什么药,只是按要求像小和尚念经背得滚瓜烂熟,直到学到化学方程式配平时,才知道王老师的良苦用心。
读初中时,我的文科成绩尚好,可是理科成绩差强人意,特别是刚入门的化学,更是我的短项。毕竟,刚接触化学,由于数学基础不好,以致如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一筹莫展。王老师为了辅导我,课余时间,特地将我叫到他办公室,不厌其烦地辅导我。教我如何记住分子式,用什么方法才能牢牢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一遍不行,就讲两遍以至三四遍,直到我弄懂为止。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常见的化学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我都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
王老师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更是对我们嘘寒问暖,关爱有加。
记得那年初冬,我们穿着单薄的棉衣瑟瑟发抖,端着饭盒站在寝室外吃饭时,王老师路过看见了,关切地和我们打招呼,叫我们别站在室外吃饭,以免受凉感冒,并且再三叮咛,不要随意倾倒米饭,糟蹋父母的劳动果实是要不得的。临走时,还不忘嘱咐我们,冬天来了,要记得添加衣物,不要对衣着挑三拣四,只要能保暖就行了。
在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不仅在学习上获得了莫大的进步,而且生活上也养成了他那种不同别人攀比的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在这清明节祭祀先人的时刻,就用这平平淡淡的文字,遥祝王老师一路走好,愿已在天堂的王老师不再受病痛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