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培养社会能力,从娃娃抓起!

培养社会能力,从娃娃抓起!

2024-12-13 来源:哗拓教育

1、藤树上的小冲突

周末,趁着秋高气爽,领着家人到植物园走一走,坐在长条凳上看着两位5岁左右的小朋友爬藤树。

藤树有一个位置恰巧可以容纳一个人坐着,有扶手,还有倚靠的地方,像极了秋千。显然这个位置非常受欢迎,成为了每一位小朋友的必争之地。

稍小一点的小朋友先占据了那个位置,望着爷爷开心的笑,似乎有一种胜利的感觉。

显然,稍大一些的那位小朋友有点不开心,着急的拉着爸爸和妈妈的衣角,指着那个地方也要上去玩一会。

妈妈告诉他“你可以等一会,等弟弟玩结束了,你再上去。”

没用等到父母的支持,他冲上去就把稍小点的小朋友推了下来。

幸运的是,他的爸妈把那位小弟弟接住了。否则,他一定会知道“闯祸”的代价。他的父母赶紧抱起他,放到藤树的另一边玩耍去了。

被推的那位小朋友自然不愿意吃亏,怒气冲冲,想要以牙还牙。结果,被他的爷爷拉住了,

爷爷:我知道你被推了一把,很不开心。如果你再去推一把哥哥,哥哥会是什么感觉?

孙子:生气。

爷爷:如果你生气,哥哥也生气,你们俩还能在藤树上愉快的玩耍吗?

孙子:不能。

爷爷:我们要讲道理。你有什么方法让你们两个都能够在藤树上玩?

孙子:我可以告诉哥哥,我们每个人轮流玩一会,然后让另一个人玩。

爷爷: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你可以去试试。

然后,他就跑到稍大一点的那位小朋友面前,“我们可以轮流玩,玩一会再让另一个人玩”。

在他的“努力”下,两位小朋友很快的相处了。只是,大一点的那位小朋友缺少一句对他的道歉。

2、“我能解决问题”

类似这样的场景,见证了太多,结局往往不是很愉快,轻则两位小朋友哭闹一场,更有甚至,家长会参与到小朋友的战斗中来。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会采用他们认为所谓的“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讲道理。爷爷可以告诉孙子,“你要懂得分享”、“你是最听话的孩子”等诸如此类的话。

还有的家长会瞬间转移话题,“宝贝,我带你去看鱼好不好”、“如果你听妈妈的话,妈妈给你买玩具汽车好不好”。

通常这些方法都不是很好用,原因很简单:是我们在替孩子们思考。

事实上,这位爷爷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了很特殊的方式,让孙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遇到类似问题,但又得不到解决时,会由于什么感觉?焦急、担心、生气和沮丧。而问题解决之后,是开心、放松、骄傲。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接着一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有什么感受?我们会感觉到无助和自我否定之中。

当然,这种感觉也是孩子们无法成功解决人际关系时的感受。

莫娜·B·舒尔博士等人认为,如果孩子能够学会处理典型的日常问题,他们长大后就不会冲动、麻木、好斗和反社会。他们认为,孩子从4岁起就应该培养和引导孩子们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这种方法:

不是教孩子们思考什么或者做什么,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从而能够让他们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

当然,即使你教会孩子们如何思考,他们也不会立刻“正确的”解决问题,就像那位爷爷,即使他这次因为两个孩子抢藤树教会了孙子自己思考去解决问题,也不意味着他的小孙子下午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时就一定会像上午一样“理智”。

“我能解决问题”的重点就是帮助孩子们处理以后遇到的问题。

假若我们不够耐心,放弃了,取而代之是不断告诉孩子该做什么,那也意味着你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机会。

3、从字词游戏开始

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最为关键内容是帮助孩子思考问题都得出结论,这一切需要从与孩子对话开始练习。

下列六对字词是对话的基础:

是/不(没有);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

字词游戏从启发孩子开始:

“你是个孩子,不是个气球,还不是……”

“你手里拿的是所有的气球还是一些气球?”

刚开始玩这个游戏还是很枯燥的,但是生活中处处可以练习这些字词。

我与那位爬藤树的小朋友也有几句对话:

我:那位哥哥推了你,你再推他一次,你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小朋友:是相同的。

我:那你推了他之后,你们的感受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小朋友想了想:是相同的。

我:你应该占据藤树的所有时间,还是一些时间?

小朋友:给我一些时间就够了,我不用所有的时间。

我:非常棒!那你像爷爷说的,想出一个与推哥哥不同的办法吗?

虽然我与那位小朋友认识还不到5分钟,但是,我已经使用了“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游戏。愿意尝试的父母每天可以有很多时间运用字词游戏帮助你的宝贝熟悉这些字词,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吃饭时、看电视时、甚至在给宝贝们穿衣时都可以与他玩这个游戏。

最难的是我们要跳出给孩子们意见,教孩子们如何做的思维习惯。

4、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爬藤树的两位小朋友,稍大一点的那位在事先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就把稍小的那位推了下去。这种情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家庭的一次聚会中,我的小外甥因为吃了一口不爱吃的东西,直接把饭全喷到了桌子上,而且还喷到了别人的饭碗中。当然,那顿饭他是吃不成了,也免不了受一些皮肉之苦。

很多儿童专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孩子还不能思考他们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但是,通过爷爷与他的小孙子的对话,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实孩子们在感知这个世界的同时,已经可以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了。

例如,小朋友把妈妈的化妆水打碎了,他知道妈妈生气了,会在妈妈找他麻烦之前就跑到屋里找爸爸庇护。

而如果孩子不能考虑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这种情感障碍一直会延续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

从他们4岁开始,我们就可以教他们理解情绪和他人的感受。

在一次听樊登老师讲座中,他举例说了他与4岁儿子谈“忍耐”的故事:

一天晚上,樊老师的儿子饿了要喝大牛奶,喝不到就开始哭。樊老师正好利用这次机会,告诉儿子什么是“忍耐”,忍耐就是没有大牛奶的时候,也不哭。从此之后,每逢遇到类似的场景,樊老师都会强化“忍耐”的含义。这个过程是,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丰富他的情感认知。

我们可以在字词游戏中加入理解他人感受的词语:

开心、伤心、沮丧、骄傲、生气……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利用机会,与孩子们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随着我们不断地把表示感受的词汇教给他们,他们对诸如感受类的问题和答案会更加敏感。

5、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当孩子们熟悉“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以后,加入更多生活场景和更多的字词练习,会让他们处理冲突的方式很明显的改变,而且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下一步,就需要启发孩子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法。

当然,这个过程会比前面的游戏难得多,我们会遇到很多不愿想、不愿思考的小朋友。他们往往也会因为想不出办法而着急。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一些有用提示,引导他们思考其他解决方法。

妈妈:宝贝,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姐姐把她的玩具给你玩一会。

莉莉:我可以哭。

妈妈:很好,这是一种办法,莉莉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让姐姐把玩具让给你吗?

莉莉:我还可以把我的玩具给她玩。

妈妈:很好,你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莉莉:我还可以拿我的糖果跟她换。

妈妈:莉莉非常棒,你已经想出了三种方法,你可以去试试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姐姐把她的玩具让给你玩。

6、引导孩子们考虑后果

在上一步中,我们鼓励孩子们想出更多解决方法,重点在与引导孩子们开动大脑,想出更多的方法,而不看方法的内容如何,即使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的方法,我们也要继续鼓励孩子们。

当孩子们已经想出了很多方法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思考不同方法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即使莉莉哭闹,也许姐姐只会把房门关上,也不会把玩具让给莉莉。所以,在姐姐面前哭,可能不是一个好办法。

此时,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句子来帮助他们想象每一种方法会带来什么后果。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

对他们想出的每一种方法,都要问问他们,如果按照他们想出的方法去做了,可能会发生什么。

舒尔博士在书中介绍了引导孩子思考结果的重点,要鼓励孩子说出结果,而不是我们直接告诉他这中方法是错误还是正确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说出更多的结果。

让孩子们说出结果,当孩子们有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就可以自己判断自己想出的办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当不好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还会努力想出其他办法。这正是“我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给他们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什么是社会能力?就是解决冲突和与人想出的能力。如果缺少这种能力,很难取得成功。在工作中,有很多部门老总会抱怨部门中有少部分人情商低、不会说话,说话不顾忌他人的感受。

“我能解决问题”通过对话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处理冲突。

培养社会能力,需要从娃娃抓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