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断绝和过去朋友的来往,全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不借助外界任何的帮助。她觉得自己有能力,肯定能够从底层摆脱。
但最终,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循环的死局:钱不够,得住在偏远的地方来节省房租。住在偏远地方,所以得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上涨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得承担更多的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去学习去提升自己,每天只是重复做同样的工作。
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不管芭芭拉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
"越贫穷越工作"的口号 VS "越工作越贫穷"的现实,加上这两年开始流行的中产阶级“阶级固化”的焦虑,本书也在知乎、豆瓣上获得了空前关注和讨论。一个已经成功的人士(美国的专栏作家已经属于高收入人群),换了环境之后居然无法用已经成功的经验让自己再一次成功,却陷入了为生存而生存的死循环中,无疑对很多人的努力给予了当头棒喝。
假如芭芭拉每个月有5000美金用于生活,那么她就可以租近一点的房子可以在工作之余用自己的能力再创造一个专栏作家的身份,或者熬过一个月无收入的时间直接以自己的能力去应聘高薪职位,再以一个月5000甚至更高的收入反哺一个月无收入的空窗期。
同样的一年算下来,12000收入vs55000收入,前者只是让她多活了一年的岁月而已,而后者则是她重新进入中产阶级甚至高收入人群的途径。
那么同样的,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处于“月光”的状态,工资收入仅能支撑房贷(甚至房租)和日常消费,那么你怎么能有时间和余力去学习提升自己,让自己飞得更高?
但是假如你拥有了几十万上百万可支配的“现金流”,而你正好是一个怀才不遇胸有大志的大好青年,你的生活轨迹是不是可以很快得到提升?
对,我想读者都已经猜出来了:这个现金流就是信用卡额度。
换个角度解读这个公式,也就是说,你的资产等于你的负债加上你现有的本金。这就与普通人的思维有了很大的颠覆,负债本身就是资产。
假如你随时可以调动一亿的贷款,你就可以做一亿资金才能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你的资产。
而只要你的现金流不断裂,这一个亿将会是循环授信,还是你随时可以调动的资产。
答案是166.67万元(极限算法,以96费改之后个人POS机0.6%的费率计算,10000/0.6%=166.67万元)。
再套回开篇提出的芭芭拉的死循环,假如给她提供10万美元的循环授信,手续费率0.6%,每个月消费5000美元,每个月只需要额外支出30美元的手续费,她可以仅凭这10万美元的授信在毫无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生存约20个月。
那么她在这20个月中已足够她提升到月收入超过5000美元而填补授信额度所使用的负债,从而使自己的“所有者权益”超过“负债”而使自己的“资产”重新进入中产阶级层次。
再换个说法。经济学的规律就好像空气,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你的生活甚至离开了它你就不能生活。这里说一条经济学规律:通货螺旋膨胀。
假设每月的收入与支出持平,也就是和不使用信用卡额度而一样的正常生活和消费,三十年每个月刷卡一万元的手续费合计为60元*30年*12个月=21600元,但30年前的万元户所接触的阶层和见识,早已使得你的境界和眼界获得大幅度提升,普遍意义上的三十年前的万元户现在基本都是千万以上的富翁。
资产的定义——新思维所以,信用卡额度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你进入更高一层的阶层的顺风车。
在96费改之前,银联和银行对于个人POS机是封杀状态;而96费改之后,银联虽然还在喊打喊杀,但银行已经是“睁只眼闭只眼”的状态,从而使个人信用卡额度快速变现成为方便的可操作途径,“充电五分钟,刷卡一百万”不仅仅是个段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志于提升自己生活水平而让自己得到各方面提升的大好青年,何不搭乘这趟快车,迅速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境界,让自己的阶层也能得到提升呢?
须知,开十万的车主和开五十万的车主,你的交际圈的水平自然大有不同,别人看到你的第一印象,以及对你潜意识中的信任感也是大有不同的。
而高额信用卡+各种刷卡TX工具的组合,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成本最低的方式。
请你远离信用卡!
资产的定义——新思维而真正有本领怀才不遇却被五斗米折腰的有志青年,信用卡额度是你快速打通向上的通道的顺风车,它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银行的羊毛这样的蝇头小利,而是提升自身的最长久的投资。
以信用为支点,以战略为方向,经验不断升级迭代。我们希望聚集有思维、有见识、有深度的朋友,思维不断碰撞,共同学习成长、撬动人生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