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节课我们盘点一下财报上做假账的三种方式。
利润表上的造假方式一
国内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是不看财报的,就算看,也只看利润表。
当听到新闻里说某某公司营业收入又创新高时,我们会瞬间觉得这家公司有“钱途”,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怎么判断?看财报说话,根据财报里的数据抓取真实有效的信息,拨开云雾以见天日。
少部分心术不正的上市公司老板,为了增加营业收入,美化利润表的获利状况,他们常常透过开设子公司、甚至是在海外开设分公司,来进行塞货的假交易。
这样,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会创新高,进而引起“净利”的不断上升,只看这两个指标,我们会觉得这家公司值得投资。可是,别忘了,“净利”是预估的,不见得就真实。
如果公司做得是假交易,出去的货款是无法真正变成现金收回来的。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是不会大幅增加的。为了符合借贷平衡的会计规则,这部分钱只能在“应收账款”中体现,“应收账款”就会大幅增加。
因为一直没有收到现金,所以相应的“平均收现天数”会越拉越长。
总得来说,喜欢创造假收入的公司有这几项特征:
(1)营业收入有大幅增长的假象;
(2)税后净利也会大幅增长;
(3)现金没有等比例大幅增长;
(4)应收账款的金额会大幅增长;
(5)平均收现天数会越拉越长。
如果看到一家公司最近五个年度的平均收现天数不断变长,例如从原本的60天变成70天、80天,甚至恶化到100天,这个时候应该要给自己提个醒,很可能这家公司有严重的做假账问题,甚至是特殊的呆账问题。
要记住,一般正常经营公司的平均收现天数,通常都是相对稳定且上下波动不超过5%,经营能力表现更好的公司,甚至还会逐步缩小。
利润表上的造假方式二
除了虚增收入让利润表更好看外,还有改变资产折旧年限,通过折旧费用来增加净利润。我们举一个简化了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贾明在2016年初接任了A公司总经理一职,战战兢兢工作一年后,本以为会业绩不错,结果财务一算,最后发现虽然营业收入比之前增加了500万,但是今年的各项费用也同样增加了500万,两者互相抵消,净利润并没有增长。各位股东虽然不满,但是想到毕竟是第一年,便只抱怨了几句就放过了贾明。
转眼到了2017年年底,贾明拿到财务的统计结果一看,又是0增长……这可如何是好,贾明急的团团转,贾明做财务的表弟听说后,给他出主意:改变旧资产的折旧费用来让利润好看一些。贾明有些犹豫,但是想想股东们的脸色,一狠心,就这么干!
公司里有商务车辆20辆,每辆车60wRMB,全部加起来是1200w。
之前计划的是使用5年,故折旧费用是240w(1200/5),现在贾明延长这批商务车的使用年限到10年,那么折旧费用就成了120w(1200/10),这样费用就节省了120w(240-120),即便公司真正的营业能力没有多大起色,但是靠着在折旧费用上动手脚,净利润就增加了120w。
我们要牢记“利润表”只是一个预估的概念,它并不是100%确定的,不能把它等同于现金流,一定要三张财务报表结合看。
资产负债表上的做假账
除了在利润表上造假外,有些公司还会在资产负债表上造假。我们来看看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上做手脚。
贾明因经营不善从A公司离职后,又去了B公司任总经理,经过一年的努力后,结果发现总资产周转率偏低(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产出/投入),只有0.86(总资产周转率<1,代表它是资本密集或奢侈品行业,又叫"烧钱的行业"。),可是公司并不是资产密集型公司。
这该怎么整?贾明又跑去请教表弟,表弟一拍大腿:“好办,减小总资产呗。你这样这样……”贾明边听边频频点头。
贾明按照表弟教的,请了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另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帮忙,将B公司名下的目前没有使用的某设备以8千万的价格卖给了他。这个时候,投入减少了,产出不变,总资产周转率瞬间提升到了1以上,报表好看了,股东的脸色也好看了。等到来年,贾明又请朋友将原先买的8千万资产,卖回给了B公司,这期间投资人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
当然,具体的公司运营中,不会出现这么笨的做假账方式,这里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简化出来的。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财务报表不能只看一张或只看特定的科目,需要将三张报表摆在一起看才能看出报表的真实性与完整的关联性。在三张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才是最关键的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