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最早知道富兰克林这个人,是上学的时候他用风筝证明了电的存在,对他的感觉非常的模糊,只知道他做了这个试验。后来,看卡耐基的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提到富兰克林当时如何养成13个美德的,卡耐基称富兰克林是最精于人情事故的人,这才对这个人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有一天,我在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了一本小册子《富兰克林自传》,于是就买了下来,放到家里一直也没有看,近期,因为开发课件的原因,自己需要一个案例,这才想起了这本书,于是就认真的看了一遍这本书,真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这个传大的人物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
真正的牛逼闪闪的斜扛青年
第一次看到“斜扛青年”这个词,是在简书上的一篇文章中,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斜杠青年越来越流行,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富兰克林,那才真是一名美国最牛逼的斜扛青年了。他是美国总统华盛顿最佩服的人:我一生所敬佩的人只有三人: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第二个是富兰克林,第三个还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一开始是一名出版商与印刷商,但同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物理学家/发明家/作家/慈善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几乎是在任何领域都有所作为、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传奇人物,不仅是同时代的人中出类拔萃,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卓尔不群,是美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永不褪色的“潮人”
通过阅读,发现我们现在互联网社会背景下的许多的所谓前沿与流行的作法,其实富兰克林在300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最早玩“社群”的人。
这几年,社群的概念很火,社群经济,社群效应等等,富兰克林就想,何不将一群爱读书的一组织到一起读呢?于是创立“共读社”这个社群。读书社本身不一定是最大的创举,关键是富兰克林发明了一套制度,如确定活动时间,每周五晚上聚会,每一位成员都轮流提出问题来供大家讨论;每个成员还必须每三个月写出一篇论文并且当众朗读。选出一名主席进行主持;所有武断的表述都被列为禁例,谁若犯禁,便被处以一笔小小的罚金。共读社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还有一个他意想不到的好处,共读社的每一个成员都极力为富兰克林的出版公司拉来生意。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他玩社群的水平之高。创立北美第一个图书馆。1730年,在共读社中提出了一个建议,何不如把书凑集到一个共同的图书室里,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其他所有成员的书,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拥有了所有的书,于是收费图书馆诞生了。这是北美所有收费图书馆之母。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这种方式来获得几乎是免费的知识,这也要归功于富兰克林。
当时美国最重要的“红顶商人”
以前一直以为“红顶商人”只在中国有,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富兰克林是当时美国建国之初最重要的红顶商人。1729年,富兰克林所在地区发行的纸钞只有1.5万英镑,有钱人反对增大发行纸钞,担心会引起贬值,他们就在共读社讨论这个观点,相信增加纸币的发行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于是,富兰克林撰写和印发了一本匿名的小册子《论纸币的性质及必要性》,受到平民的欢迎却受到富人的反感,可富人中恰恰没有人能写出文章来加以反驳,于是反对势头便弱下去了,增加纸币的议案以多数票在议会获得通过,议会的朋友知道富兰克林为此做出的贡献,认为这批纸币应该由其承印,这是一笔非常有利可图的生意。除此这外,他还承印了当时美国政府相当多的文件等的办公文档,也是获利丰厚。
会来事儿,会做人
有人说,富兰克林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精于人情事故的人了,他一生成就无数,关键是他会来事儿,会做人。有人说,一个公益计划变为现实,少了富兰克林的参与是办不成的。
一个人想募捐,于是来征求富兰克林的意见。富兰克林告诉他,不能直接要求大家捐款,需要有一些铺垫,于是他事先在报纸上发表相关的文章,让人们有个心理准备,通过这个程序之后,这次募捐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富兰克林说,这是我处理此类事情的惯常做法,可先前却有人忽略这一做法。
再比如,如何理顺利的成就一件事?——假装是别人的提议。在推进一项公益举措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些阻力,这使富兰克林意识到自己不该以一副倡导者的姿态去倡导一项有益于人的规划,因为那种姿态会令人以为你自视你的声誉比周围的人高那么一点点,而你又需要他们的支持才能完成你倡导的规划因此,他尽可能的使自己隐身,说这不过是“许多朋友”的设想,那些朋友要我四处奔走,将其告诉给那些人。这种方式之后,他办起事来顺利多了,而从此之后,遇到同类状况,都如法炮制。有时候当前损失的一点点虚荣会在将来得到加倍的回报。
爱读书,会读书
爱读书。富兰克林从孩提时期就酷爱阅读,将到手的所有零钱都花在了书上。有一本书叫《论行善》让富兰克林很受启发,对富兰克林后来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影响至深。这种爱书如命的爱好最终让父亲决定让富兰克林成为一名印刷工,让富兰克林跟着哥哥学,那时才12岁,一开始富兰克林很不愿意,但是后来才发现这里也有隐藏的价值,富兰克林可以方便的接触到很多的书。
练就了速读术。与书商们的学徒相识,也让富兰克林有机会不时地借到一些书,只要留意并且保证归还时的整洁就行。富兰克林常常坐在房间里读书至深夜,因为有时傍晚借到的书第二天早上就必须归还,以免有人要买这本书时发现缺货。
富兰克林是个“会读书”的人,一方面体现在他经常模仿作者的写作的风格,“富兰克林取出其中的几篇,把每句的大意摘要录出,放置几天以后,再试着不看原书,用自己想到的某些合适的字,就记下的摘要加以引申复述,要表现得跟原来的一样的完整,把原篇重新构建完成。然后富兰克林把富兰克林写的《旁观者》拿来与原来的比较一下,发现富兰克林的一些错误并加以改正。“无疑,这给富兰克林以后起草各种法律文件乃至《独立宣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秘诀——打卡
其实,富兰克林所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其打卡之后取得的。富兰克林是22岁的时候开始进行打卡的,所有的这些成就,都是在他22岁之后才取得的。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早发明打卡的人,在他的自传人,他详细的说明了如何进行打卡以及通过打卡,自己如何培养了那么多的美德与习惯,并说这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28年,22岁的富兰克林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道德上达到至善至美,希望自己任何时候都不犯错误。一开始很难做到,读书时看到了许多的德行,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拥有?很令人迷茫——直到他自创了打卡表,终于找到解决方案。具体见下图
方法:
1.每一种美德用一周关注,出现任何有悖于美德的行为,标出一个黑点。
2.下一周关注另一个新的美德
3.整个周期历时十三个周,一年可以来回四次。
效果极其惊人:他说他不但变成了一个比原来更完美的人、更幸福的人,而且他一直以来的所有成就的取得与这个习惯息息相关。比如“节制”这一项,他认为这是他一直都有一个好的身体,得以长寿的原因所在;比如“勤奋、节俭”两项,正是因为这两项,他很早就成功,并积累到了很大的财富;比如“谦虚”这一项,让他改掉了与人争辩的毛病,让自己在后面的岁月中能够轻易的说服别人,赞同自己的意见。2016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