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能 是 因 为 你 看 了《 反 脆 弱 》
1.背景
1.1 阅读状况
断断续续看了十天,用kindle好像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心里时不时有os跑出来说:“这是啥么玩意儿?”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反脆弱”这个新概念,更是通过由古至今、融贯中心的事例加以说明。看之前没有看作者的履历,阅读过程中读到他和那些有识之士的交往、他的生活状态和他的学识修养就可以看出他的非凡和不俗。
1.2 作者介绍
他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畅销书《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作者。借用下豆瓣上豆友伊卡洛斯的介绍:
这位来自于黎巴嫩艾姆云的“漫游者”可谓是一个“天才”:在商业领域,他是安皮里卡资本公司的创办人,被业界誉为深有影响的商业思想家,在学术领域,他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而在投资界,曾在纽约、伦敦、芝加哥等地做过专业的市场交易员。在个人学习方面更是大丰收,拥有沃顿商学院硕士学位和巴黎第九大学博士学位;通晓法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还对古代语言有深入的研究,包括大量希腊文、拉丁文、阿拉姆语、古希伯来语以及迦南语的经典文本等。
1.3 书存在的困扰
标题总“拐弯儿”,比较抽象,需要你读了内容才能领会章节标题的意思,有时甚至读完了仍旧不知所云(逼着自己看第二遍)。我认为,一个是翻译的原因,经过翻译的文字终究会比原文晦涩;再者,难啃的书,本来就不可能听着小曲、喝着小茶、翘着小腿,快活地读。
2.内容
2.1词汇比较
“反脆弱”是作者创造的词,用以作为“脆弱”的反义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能称之为其反义的词。他特别强调“反脆弱”与“强韧”的区别。
脆弱,就像玻璃杯一样,经不起撞击。不喜欢不确定性,会在不确定中受损。自上而下的东西会使得我们变得脆弱,比如:父母过度保护子女、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机制
强韧,是中性的,在不确定中不受损也不受益。
反脆弱,喜欢不确定性,喜欢波动,喜欢时间(时间越长,发生的事件就越多,更混乱;若有反脆弱性,可以承担有限伤害,就可以在时间的累加中受益)。能在不确定中受益。让事物变得更好。
2.2作用
反脆弱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未知的事情,解决我们不了解的问题,且非常有效。
对于非预测性决策,可以建立一个系统和广泛的指导。
2.3检测
从随机事件/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 > 不利结果。
这是针对一个给定情况而言的,即要有背景。
2.4产生-自由探索,积极冒险
a. 压力(刺激频率很重要,人在急性刺激+漫长的恢复期中更出色,e.g.看到蛇在房间。不给人以恢复时间的温和连续的压力源有害,e.g.考试压力、回复邮件。压力引起的情绪是智慧的来源;在压力下更快习得语言)
b. 试错/挑战(从错误中学习,发现行不通处;更可以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以此减少不利因素。且理论是在实践中创造的)
c. 波动性/随机性/混乱
2.5运用(个人看法)
反脆弱告诉我的是,要拥抱不确定性,看到在压力、挑战、混乱中生发出的可能性。更何况,因为“人为因素的增加,我们越来越远离祖先和自然的模式”,事情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
a.给计划以弹性,不仅是在操作层面,更是在心理建设上。
作者说,现代生活将人视为洗衣机,好像人只能够按照详细的用户手册做出机械的反应,用系统性的方法去消除不确定性、随机性,以便在最细节处确保高度的可预测性。我曾经摘抄过这样的一句话:把细节安排到傻瓜也能做好的份上。这句话意在表达,越详细的计划和安排,越有开始实施的动力,越有完成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这时候突然出现了突发状况呢?如果这时候突然自己什么都不想做怎么办呢?因为不想做,因为拖延,我们会不自觉地开始埋怨自己——任务没完成不说,在“休息”的时间里,心理负担一点儿也没有减少——真是不划算。
关于战胜拖延的文章、书籍、小组有很多,人们都以拖延为耻,都想方设法去克服掉它。一个观点,越是强化,越是容易在我们心里留下印记,越是战胜拖延,是否越是想拖延呢?而且每每拖延了,就用“我有拖延症啊”应付过去,理直气壮的样子。作者的观点很有意思:
拖延是我们自然防御本能,是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行使其反脆弱性的本能;它源于某些生态或自然的智慧,结果也不总是坏的。……它传递了我们自身动力不足的信息。
他说,可以推迟,直到身体告诉我,我已经准备好了。
还有一种方法:换个环境去工作,或者换个工作的内容。先换一换,状态好了,再继续。这可谓是操作层面的事情。
那么,心理上能够跨过自己拖延的这道坎吗?一是我们知道时间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大约一生也就三万小时,错过就不再回来。二是现在网络太发达,人人都在分享、发声,我们需要正能量,需要看到别人精进来鼓励自己,但是矛盾的是,这也是导致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别做正常的傻瓜》这本书里就提到,“人际比较”是我们难以适应的东西之一,比如,本来觉得自己的别克车挡风遮雨爱的不行,结果朋友们都开着宝马,立马开始对着小别克“鸡蛋里面挑骨头”。我想,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比较物质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人们都开始注重健康、享乐、学习,所以,要比马甲线、旅游照、专注时间、阅读数量…… 人人都卯足劲往前,因为别人都在往前跑啊,站住不动就是落后啊。于是,我们把自己逼得越来越紧,别人做什么,我也要去做。大家本来的初衷本来就不一样嘛,有人要去塔顶,有人要去塔腰,有人只想在塔下面避避雨,为什么要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去塔顶?为什么站在塔顶的最有发言权?正能量过了之后,就容易跑偏,说是看到各种各样的活法,最后还是把all in的什么都会什么都有的人叫做“人生赢家”,别的人就输了吗?Come on, 说好的各自精彩呢,最后还是单一的价值观?
不要把读书、健身、丰富的生活当作比别人高一等的筹码,不是因为这样才变得“优秀”,而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趣、有料,活得高兴。余点就说过“优秀”二字像毒瘤,她的公众号文章《你拼命变得优秀,然后呢?》值得一读,冲得太快,也要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想明白了为什么,如果停下来,也不会那么焦虑了。
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做。“如果做某事(比如,旅行、与一个人结婚)的理由超过一个,那就不要做。少即是多,需要想出一个以上的理由说服自己,证明并没有那么想做。显而易见的决定不需要一个以上的原因。”
其次,减轻干预:限量供应信息。一是,专注,即学习时,一次只做一件事,把手机静音、飞行,不要被打扰;二是,我认为,限量供应信息并不意味着断舍离,而是要广开信息获取渠道,然后由自我意志去选择要去读什么,盲目地排斥信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会离社会越来越远。这需要在自我世界与外部世界中找到平衡点,我还做的不好。但是,方法是可以探究的,那就是对于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样才不会被人云亦云带着跑,就不会焦躁。那么如何有自己的观点?明确三观。如果明确?阅读、学习、感知世界。说到底,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的蜕变之路。这里可以根据公众号[凤红邪的神经病世界]中的文章《怎样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进行操作。
b.杠铃策略:积极主动+保守偏执(反脆弱性)
是书中提到的强化反脆弱性的一种方法,由两类截然不同的方案组成,摒弃模凌两可的中间路线。
比如,
职业阶段:先做非常安全的工作(公务员),之后从事投机性较强的工作
健身方法:全力以赴做到极致,随后将剩余时间用于休息和享用巨无霸牛排上
读书选择:无用的娱乐杂志+经典/复杂的著作
生活状态:做疯狂的事+重大决策上保持理智
对人的看法:讨厌的人,要么随他去,要么击垮(不能击垮,不要口头攻击或者背后说闲话,因为无用/效)
也就是说,永远都要有变化(尽管变化也是我们难以适应的东西之一),有不确定性,不要一直维持紧绷状态(会垮),也不要一直处于安逸(会堕落)。
罗马政治家监察官老加图,将安逸——几乎任何形式的安逸——视为通向堕落的道路。他不喜欢所有轻易就能获得的东西,因为他担心这样会削弱意志。而且,他担心这种弱化意志的事件影响的不只是个人层面:事实上,整个社会都会堕落。
历史记录表明,对社会来说,我们越富有,就越难量入为出。富足比贫困更难对付。
c.试错,擅用证伪检验
复杂系统内部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而非线性,所以把一个个关系抽丝剥茧、细数理清是不现实的。《how we know what isn't so》里面有提到,我们的判断会更多地受到已有的、确定的信息所影响,而忽视了否定的信息,仅仅用已得的不完全的信息就建立了某种实际上不存在联系。这与《反脆弱》中的“脆弱推手”,即“将未知的一切误认为不存在”相类似。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认知的偏见和局限,以此为基础,去试错——亲身经历或者依据别人的经验。因为,“证伪比证实更容易找到证据”,一般失败/证伪比成功能带来更多的信息。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证伪忽视掉,而去寻找能强化自己观点的东西。比如:如果想要网购某样东西,我们往往倾向于去看好评以支持自己的行动,而忽视掉了差评,或者认为它们不重要。我们也不喜欢失败,而忘记失败可以带来经验、反思,是“成功前的练习”,通过行动、尝试,失败了,便是试错的过程,可以发现行不通的地方,减少不利因素。
也意味着,要多行动。这里也可以分为两层:一是不要老宅在家里,只有出了家门,才更有可能碰到新奇和意外。所以去学校,去街上,去河边吹风,去旅行都好。二是想要从事的工作领域,要去靠近、钻研,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能不能做好。
3.结语
这本书的内容特别丰盛,一篇文章根本无法细数作者思想的精华。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一本书里面,能得到一两个启示已是万幸。最近在follow刘未鹏推荐的“思维”的书单,上文提到的《别做正常的傻瓜》《how we know what isn't so》便是其二,因为还在阅读学习的阶段,零星的知识点还不能连成线,所以这篇行动笔记还处于肤浅的表层。
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害怕失去掌控感。没有按照计划走、面对一堆不确定的事情而失去对生活的控制……这些一度让我非常焦虑和羞愧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让人害怕的压力、挑战、混乱,其实是滋生反脆弱的武器,能让经历变得更丰富。
“理顺思维,修正人造系统,简简单单地让一切顺其自然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