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语文、文学与美学——《说文学》有感

谈语文、文学与美学——《说文学》有感

2024-12-13 来源:哗拓教育

作者:李舒澄

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蒋勋

今天刚读完蒋勋先生的《说文学》,算下来这本不厚的书已经看了一个半月。

以前关注蒋勋先生,是看他的美学著作,写的也很美很细,他看画关注的点很多,我感觉不仅仅局限于“formal analysis ”和 ”contextual analysis” (形式分析和整体分析),还有一种带着文化厚重感的美学追求,暂且安个名字叫“aesthetics analysis”吧。

蒋勋对每一首诗的分析是非常非常细的,而且很舒服,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我们学的《氓》这一篇,他就讲了10页,怎么讲的呢?先讲讲“氓“这种角色在现代是怎么样的,讲农业社会里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啊,讲他的欣赏云门舞蹈的经历来表现出《诗经》里面淳朴情感的真实性啊,通过其他诗的分析来讲诗的虚拟和转化啊,还讲到”氓“这个字,讲沈从文作品中语言的自然淳朴,讲闽南语的歌谣…… 一首诗,从头讲到尾,用了各种各样的例子让你体味《氓》里面最初的欢愉和最后的哀怨,体味它的语言。你能获得的不仅仅是事实类知识,还有方法类、元认知类深得多的复杂东西。诗歌这种有灵魂的东西,我最讨厌的就是直白的翻译,就没有了想象空白的那种美感。在他的作品里,就真的给这些灵魂赋予了血和肉,让它们彻底活了起来。因为这些例子能极大的激发你的想象力,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欣赏一个立体的东西,然后引起极大共鸣。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描述生命现状的时候,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释生命现象,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有哲学性,很有逻辑,但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诗化的解释。这是一个更为宽阔的解释,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也不要希望自己在读完一首诗后,能产生道德或者情感上的感悟。如果读完一首诗,一个人马上奋进起来,这属于教化,诗肯定不是这样的,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

上面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以前学诗,我顶多学到情感这层,记牢了注释和翻译,再记老师上课讲的情感(有几个特定的关键词什么的),然后就学完了。高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往上多追求一层,那种对一个经典作品产生的强共鸣,真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奇妙感觉。由于时代和文化的限制,即使有时候我大概明白了诗人的那种情感,也会觉得这些离我们好远好远。我们要学会打破这种界限去欣赏美,欣赏一种更深层的东西。认真的走进它,爱它,它会慢慢迁移到你生活的很多方面。读诗,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

在此特别感谢语文老师和美术启蒙老师,为什么呢?语文课讲诗,有种听一个活生生的“蒋勋“慢慢道来的感觉,可能因为去掉了PPT这个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你会特别仔细的去听老师说的东西,听那个特别好听的声音慢慢诉说一种文学的美,真的特别舒服。我的美术启蒙老师就和她们的风格很像,她从来不会在讲评的时候说那个同学型起的不对,透视有问题啊,她会引导我们每个人去讲讲,自己喜欢哪个同学的作品,从作品里面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不知不觉间其实在培养小朋友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去感受肌理,感受光影,感受不同风格,我觉得这个听起来很玄的东西对我很有影响,包括现在学习美术史也是,我会想起当时她是怎么讲达利,讲梵高。上次语文课听着听着觉得两个老师的声音很像,都是很有味道很有温度的。语文、文学和美学,包括所有的人文学科,皆出一家啊!

  蒋勋说,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一旦变成了教科书,就变成了考试和答案。但是,人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对生命的真诚,所以幸好我们还存有《诗经》这样的东西,帮助人们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而这些感受、思考、领悟,并不是答案,当然也与考试无关。各大教育专家不断改考纲、改试卷,应该是改对语文学习的导向,引导我们对文学、文化有自己的认识,也有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就会对大家的境界无比向往,像蒋勋这样能用生动自然的语言轻轻松松学科打通,文史哲美社全打通,该是多么有意思。

谈语文、文学与美学——《说文学》有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