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子他说,知道那么多有卵用,学一点就够了

孟子他说,知道那么多有卵用,学一点就够了

2024-12-13 来源:哗拓教育

儒家圣人,在以前许多人的心里,等同于移动的维基百科——啥都知道。于是会下意识联想到,他们阅读量会很多。

事实恰恰相反,被誉为“亚圣”的孟子没读什么书,甚至还说过:读书那么多有卵用,学一点就够了。

孟子.png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三)》

当然,原文并不是这么翻译。

这里只是为了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造纸术还没发明,字只能被刻在竹简上,书的数量注定不会多;考虑到时代限制,竹简流通起来十分困难,即便是孔子、孟子大师级的人物,一生能接触到的书籍,相比现在,也是少得可怜。

有趣地方在于,人家读书少,难道就不能开宗立派、成为大师了吗?读书的数量多与少,从来都不是重点。宋朝有位宰相,甚至还称治理天下,只需看半部《论语》就够了。

半部论语.png

在搜索引擎极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变得前所有未有的简单,这也意味着,“知道得多”并不会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你只需花0.01秒谷歌一下,就能知道“茴”字 N 种写法,孔乙己马上面临着失业。

未来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围绕以下两点进行:

1.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以潜能营为例,每人每天都会接收到几百条、甚至上千条信息的轰炸,有的人一脸懵逼,但有的人却有能力在这繁杂信息里,梳理出一二三点来,这就是价值;

2.萃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好好学习》里提到的,找得到“临界知识”。

所谓的“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摘自《好好学习》

而以上两点,其实就是建立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

我能不能把一个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或者信息收集串联起来;我能不能找到它们背后存在的共性与规律?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该怎么做?

据我理解,拆书帮赵老师给出的药方如下:

1.建立筛选机制:这玩意靠谱吗?这玩意只能用在啥地方?

2.建立消化机制:我以前有没有遇见过类似的知识?

3.建立输出机制:我现在或者未来可以咋用?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你得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呀。李笑来老师讲:注意力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什么都学,才是最大的浪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