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是一种感觉,经历,空间,让你觉得可以在办公地点,在组织内,安全地讨论错误与过失。让你觉得摔到了也能安全地站起来。
有心理安全的组织,会表现得更好,当时是 1999 年,她与全世界各国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了有心理安全的团队组织,他们的雇员不会害怕告密。也不会害怕摔倒,或犯错,这些组织更为成功,她们是学习型组织,雇员不断的学习成长,从错误中学习,下一次就能做的更好。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家长……
你们中很多以后会成为家长,你们会不会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心理安全,让他们毫无约束地告诉你,他们做的不好,失败的事,因为如果他们愿意跟你说,就不容易进入害怕失败的完美主义,而会更快乐,更成功。
自尊
自尊的第一个基础就是自我接受!要记得完美主义者是不接受自我的!
第二个伤害自尊的原因是,完美主义者总会遇到长期且不可避免的失败!因为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而如果我一直失败或者视自己为失败者,那我还会有较高的自尊心吗?当然不会!
另一个完美主义者容易自尊心受伤的原因,是他们更不愿意去尝试。而如果我不愿意尝试的话,其后果就是,更加低的自尊心。还记得自我知觉理论吗?相对的事持续的自我提升!不是一条直线直上去的,而是旋转向上的!
8/2 规则
说到创造力。Simonton 说,那些历史上最成功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那些失败得最多的。他们都不是完美主义者。他们都追求卓越,非常有雄心,都明白要成功没有别的方法。JohnUpdike 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作家,说过“完美主义是创造力的敌人”。 我们会谈到另一个作家。他对于我们如何克服这种完美主义有非常好的建议,他叫 SamuelColeridge。80/20 规则。
在大多数社会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他们也将这条法则应用于商业组织,那就是你百分之二十的客户给你带来了百分之八十的收入。这也被用于经济学的许多领域。而到最近被用于时间管理方面。比如说,在我们百分之二十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工作。
而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它改变了我对学术的态度。为什么?因为我意识到我不必将那些材料完全读完。我交论文前不必确认每一个 t 都写好了也不必确认每一个 i 上面都点了点。我开始遵循更多的愉悦原则,或者说快乐原则,于是我说“好的,这才是我感兴趣的东西”。
不会说要么我就得 A,要么我就不学习。所以再一次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除了要么没有要么全部外,我还在乎什么。我的成绩确实下降了一点点。但是只是很少一点点。因为我在应用这条 20/80 法则。将百分之二十的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东西上然后把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做好。*
而我在学术的其它领域却获得了更多的成功,因为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打壁球来享受壁球练习。我有了更多时间来和别人交流,有时间去坐在法学院里吃一次五点开始的,持续两个半小时的晚餐。就是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的。
另一个对于 80/20 的应用:我们每人在一天中都有不同的最有工作效率的时间。实际上,在一天中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内,我们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
这取决于我们是早起的鸟还是夜猫子。有的人早上 6 点或 7 点就起来了,然后他们立刻就可以工作了。我也是这样的,我很早起床。对我很简单。我可以直接开电脑工作或去给孩子换尿布。很早的早上直接去工作没问题。但是到了晚上 9 点到 10点就完全不行了。
有人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可以熬夜到凌晨 2 点 3 点 4 点,那才是他们最有干劲的时候。这和我们内在的生物节奏有关,和我们的生理节奏有关。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室友就学到很晚,从晚上 10 点开始然后学到 12 点甚至凌晨2 点。这才是他们最有效率的时候。
可我不是。我宁愿早上早点起来,我在晚上会很累,根本无法集中精神。我听说了这样的效率时段后,我改变了作息。我早早睡觉。在我的室友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上床睡觉,然后在我的室友还在睡觉的时候起床,然后在早上早早地把工作完成,做完以后去上 11 点的课。在早上的那 3 个小时内,我完成了更多东西更有效率更有创造性,比我在晚上熬夜有效率得多了。我刚才说到的那两样东西真的改变了我在这里的经历——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不是完美主义的方式,是追求卓越的方式。
流动
大家都了解过“流动”了,MihalyCsikszentmihalyi 谈论过流动是我们最良好的感受,最出色的表现,也就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流动?我们焦虑的时候感受不到,就如完美主义者那样,我们无聊时感受不到,只有我们乐观愉快,兴奋的时候感受得到。追求卓越的人更容易感觉到流动。
“在我生命的结尾,我会写出我的巨著,在那之前,一切都只是草稿”的例子。
这让他得到解放,因为他不再焦虑了,他再也不用想着写巨著,而同时,他写出了无数优美的诗篇。而他们都只是“草稿”,这样就没有压力了,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真的起作用了,我现在知道这是个心理游戏。我知道我是在骗自己,因为 12 年后,等目标要到了的时候,20 年到了的时候,我会再定一个 20年后的计划来解放我自己,这样我才能享受当下,这样我才能享受过程,而不是执着于要变得完美,毫无半点瑕疵,这是永远无法达到的。
因此制定一个终极目标可以让你解放,这是铂金法则。
黄金法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己所欲方施于人”。
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你非常在乎的一个人,或者家庭成员失败了,没做好,你会怎样对待这个人,你会排斥这个人吗?“你考试只得了个 B”或者“你竟然没赢得比赛”你会这样对待他们吗?还是你会拥抱他们?你们会因此少爱他们一点吗?当然不会,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将这些不现实的,毫无共鸣的标准强加给我们自己呢?
对自己没有同情,又怎么能对别人有同情呢?”自我是基础,铂金法则,就是说对我们自己也要有同情,对待自己不能不同于对待别人,要有同样的标准,要像接受别人,我们所爱的人的失败一样,去接受我们自己的失败。
我想通过做一个对至今为止所讲内容的小小总结来结束这个话题,这是个很简单的技巧,但我发现是个很有用的技巧,因为它能够整合我们目前为止所见过的,所有内容,我将这个技巧应用于各种困境中,当我在面对人生中很困难的一段时期可能是很长的一段时期,也可能是很困难的一天时,当我感受到焦虑或压力或者深深的失望时,这是除了三个 M 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还记得三个 M 吗?放大,减小以及编造,发明。三个 P 则是另一种选择:
第一个 P 是permiss,就是准许自己为人,如果我经历了困难,我遇到了挫折,第一步就是给自己许可证,也就是说接受这样的感情,接受这个困境,接受现实,它已经发生了,我对此什么也做不了,能够改变的只有我对它的诠释。
第二个p是positive,也就是重建,将情况诠释为积极的,这就是积极者。这其中有什么闪光点?其中有什么成长的机会?所以如果我经历了困境,也许可以用佛教的眼光来看待,“这是成长的工具,这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成为一个更好的心理学家,成为一个更好的商人,诸如此类。再次发掘出失败中的闪光点,失败中的机会”。
我们没怎么提到的一个非常之用的技巧,就粗略提到过的,就是分心。将注意力转向别处,这不一定是件好事。
有时执着于分析每种情感、感觉和想法,是有害的。反复思考并不一定有帮助。
有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当消极的想法或者负面的情绪出现时,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到别处。比如说,听听音乐、跑跑步、和别人聊聊这件事或者别的事,这和逃避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这并不是说“好吧,我一辈子不要再管这种事了。”这只是说如果某种情绪或者想法反复出现,我永远都在徒劳地抗争,把石头推上去,然后又被推下来,上上下下。
有时更好、更有用的方法是,“好吧,我不要再反复想了,这没有意义。这个神经通路在我脑海中太强烈了,不会有任何出路的,”然后说,“让我继续前进吧,让我去听首好歌,让我去跑个步,好让我能够真正忘记它。”很经常地。跑步还能使我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们会更深入地探讨这个分心,因为差异非常微小,并不是逃避。我们下节课周四讲到处理沮丧,或者焦虑时会用到冥想,用念来分心,但那也是一种积极对待的方式。
第三个 P 是指换个角度,这真的很重要吗?RichardCarlson 写了一本很好的自助书,“别为小事伤神,一切皆是小事”。我不完全同意后半句,“一切皆是小事”但很显然,生活中我们为之伤神的事都是小事。要不为小事伤神,就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在一年后会不会有影响?或者更久,从长远来看,它真的很重要吗?它真的值得我去担心、焦虑。为之沮丧、为之焦躁吗?它在一年后真的会有影响吗?通常情况下都不会。从另一方面说,有什么是真的重要的吗?
几年前,有个朋友问了我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能告诉我心理成熟是什么吗?通过你的研究,你能想明白心理成熟到底是什么吗?”就在这一霎那,就在当时,后来我又对这个定义做了些修饰。我当时这么说,心理成熟就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转换角度的能力。我觉得这差不多是对的,基于这些关于转换角度的能力的研究。为什么?这种转换角度的能力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希望沉浸在当下的一种能力,也正是我们退一步,时间和空间上都退一步。
问这样的问题,“它真的有影响吗?一年之后呢?或者更长远来看呢?它真的很重要吗?”同时随心所欲地回来,能够灵活地将思绪拉回来,沉浸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歌,或者和我们所爱的人一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逐渐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来训练我们的思想,通过对事物进行认知重建,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思想,使其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转换。
它并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种药丸,你要经常定期服用。也就是说每当你经历一次困境,就应用三个 P。你应用得越多,生效就越快。正如我所说的,三个 P,我几乎就是自动过一遍这个过程。许可、积极、转换角度,现在已经快了很多。因为我应用它,不断练习它,所以你要不断地用它,多试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