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稻盛和夫写给职场人的工作真谛 ---书评《干法》

稻盛和夫写给职场人的工作真谛 ---书评《干法》

2024-12-13 来源:哗拓教育
稻盛和夫写给职场人的工作真谛 ---书评《干法》

    作者稻盛和夫,相信在职场工作的你,应该不会陌生,他1932年出生于日本,27岁时创办的“京瓷”和52岁时创办的第二电电两家公司位列世界500强,与松下、索尼、本田的创始人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所以,如此权威的一个人,如果有心要跟我们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你应该不会拒绝吧。

     翻开首页是各集团主席的赞誉之声,首当其冲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他说“我对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我是最近一两年才想清楚,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已经想清楚了。”

    那么,他到底想清楚了什么呢?在书中,他通过现身说法和各种相关例子,深处浅出地给我们传授了很多他的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成功经验。在此,我把自己感触相对比较深的几点写了下来,分享给大家。

一、“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

     他以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为例,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全身心投入工作状态的你,永远是别人眼里最美的风景,只要用心和坚持,终将峰回路转。

其实,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而且高喊口号或者泛泛而谈丝毫不起任何作用,那么,你是否留意观察过周边的人,是否有那么一个人,无论你什么时候看到他,他都在忙碌地工作着,不管是电话这头的“激情丰沛”还是“软磨硬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说服电话那头的“令人抓狂的主”,当他放这头的电话,可以瞬间收敛起眉飞色舞的表情,下一秒,又完全进入另外一种安静的工作模式?你是否诧异为什么在职场上“动”“静”两种状态他能切换自如?是否有那么一个人,放两天假再回来上班,才有“回家”的感觉,才能进入“找回自我的状态”,我们笑侃这种人为“工作狂”,但是,一方面,你在众人面前调侃他,另一方面,你无形之中又在模仿他,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显然给他带来了你所无法得到的成就?仔细想想,如果真的有这种人,那么,恭喜你,可以努力效仿,而不用舍近求远了。

二、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

     稻盛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极度”认真的,他讲了一个老木匠可以从倾听切割木材时发出的声音来辨别木材的好坏,这一点让他由衷地佩服,所以,他对待工作的方式也是如此。

工作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前些年,为了研究一个降噪项目,我们苦于在实验室和工作室之间一次次地往返奔波,花在路上的时间浪费了大半,客户给的时间又非常紧迫,一次次的新方案,一次次地失败,让我们筋疲力尽,当时,大家席地而坐,冥思苦想,机器还在耳边呜呜呜地啼哭,突然有一个同事说:“这个噪音肯定还是过不了!”“为什么?”“你们仔细听它有尖叫声!所以,我猜,它的噪音应该大于87分贝!”“我看不见得,也许在84分贝以下!”“我觉得超过90分贝!”“好,那大家打赌吧!”于是,原本压抑而紧张的气氛被一场看似好玩的赌局给替代了。就这样,每次将机器送实验室之前,大家都先细心地聆听“机器的声音”,大致估算着噪音的数值,等实验结果出来后迫切地揭晓谜底,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修正,最终只有一个同事从团队中脱颖而出,他几乎可以做到听力效果与测试效果只有正负1分贝的偏差,他的成功无疑给我们后来的“降噪”道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所以,这种人我们要学,哪怕一开始东施效颦也无妨,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与你不同,只有抓到重点,才能最终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动力。

三、成为自燃型的人,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然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他认为第二种类型的不然型的人大可不必留在公司,他们的特征是不管周围的人干得如何热火朝天,他们不仅不燃烧,还给别人泼冷水,他们是冷若冰霜的人。这种人,哪怕在整个团队里只出现一位,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压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的“自燃人”。

四、当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这句话我们南宋诗人陆游早已用他唯美的诗句告诉我们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再往前走一步,只要再坚持一下,光明就在眼前。这么浅显的道理,我就不解释了。

五、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他说: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可以用“宠辱不惊”四个字来概括。

     他说: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幸运不会永远持续。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塞文失马”四个字来概括。

     所以,他的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而且我认为,男人在这方面远远要比女人做的更好,因为对于女人这种“感性的动物”来说,让她抹杀天性而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这听起来似乎不大现实。我认为,工作的时候不去谈论与工作无关的家庭琐事,对于女性工作者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吧。


他讲的道理中,有很多道理我们似乎都懂,只是缺个行动;而有一些道理,却是“逆思维”或很难实现的,比如下面的观点:

五、不建立长期计划

     你也许会说,国家尚有五年计划,企业为何不能制定长期计划?没有长期计划,如何来分解短期计划?又如何来完成当天的计划?稻盛先生的解释是,说自己能够预见到久远的将来,这种话基本上都会以“谎言”的结局而告终,所以,他只相信每天的进步和积累,他是个“活在当下”的人,他要求自己每天进步,哪怕一点,而且,发誓今天的目标一定要今天完成,不找任何借口。所以,不建立长期计划,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建立在像稻盛先生这种“高自律”的人的基础之上,如果你不是这一种人,那么,此项内容慎学。

六、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他认为,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也就是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哪怕99%都很顺利,但只要最后的1%因疏忽而出了问题,那么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对于他这个观念,我想说,也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在,那就是追求完美这件事本身就是奢侈的,是需要时间来支撑的,如果你的产品没有被要求在某一个时间段必须“现形”,那么你尽可以在自己所能掌控的时间范围内“放肆地完美”,但是,一旦时间不够用了,那么,我认为能做到99%先把当下的问题解决,也未尝不可,而剩下的1%的追求,可以放在“事后”来做改进。因为在一个企业机制原本就不是非常健全和完善的大前提下,你单方面地要求完美,那么结局有可能真的就“不完美”了。

     他想清楚的事情,你同样也能想清楚吗?如果,你不仅能想清楚,而且还努力地付诸行动了,那么,我想不管你现在多大年纪,总有一天,你会取得你想要的成功,记住,想奋斗,趁现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