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梁洁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有那么两次,我真切意识到网络视频中无处不在的弹幕已经入侵了我的生活。
最近一次是在电视上看《向往的生活》,看到某个桥段时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这时候有弹幕,网友们一定会吐槽xxx。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打开手机里的视频App,调出这一段的弹幕,确认自己的想法属实后才安心放下手机,心满意足地在电视上接着看。
这种行为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还有一次是前两年在电影院看完陈凯歌的《妖猫传》,被出场仅有几分钟的李白饰演者辛柏青的演技深深吸引,之后一直有种强烈的感觉,想知道是否其他人跟我一样欣赏这段表演。我只好期盼这部电影早点在视频网站上架,因为弹幕可以告诉我答案。
终于等到视频网站上架,我迫不及待打开电影,快进到那场戏——如愿看到不少夸赞李白演技的弹幕之后,我感到一股无名的喜悦和舒畅,说不清这种感觉到底源自获得了认同感还是别的什么。
2007年发源于日本Niconico网站、在国内经由A站(Acfun)和B站(billbill)的二次元圈子发扬光大、终由小众席卷向大众的弹幕文化,就像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蔓延和感染的过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
总结起来,人们对弹幕“上瘾”大概遵循以下路径:
第一次接触弹幕的体验一般不会太好。可能是跟同伴一起看剧,对方开了弹幕,习惯于画面干净的你无法忍受像流弹般穿屏而过的字幕挡住视线,感觉自己的观看体验被严重干扰,你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看视频喜欢开弹幕?弹幕有什么好看的?
接下来的某一天你自己追剧,遇到有点无聊的剧情,之前弹幕的画面突然在你脑海中灵光一闪,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你尝试了一下,发现有的发言还挺有意思,竟然还被逗乐几次,于是稍稍改观。
到了第三阶段,在重要情节打开弹幕看看其他人怎么说已经逐渐成为习惯,你慢慢对那些网络用语习以为常,比如“前方高能”“我劝你善良”“xx的笑容由我来守护”,等等,被迫承认自己追剧乐趣的相当一部分竟然来自弹幕。
最后,有人会迈入第四个阶段——你的疑问由原来的“弹幕有什么好看的?”变成“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看视频不开弹幕?”正式成为自己原本嗤之以鼻的“无弹幕不欢”的那种人。
02.
不管有人如何诟病弹幕是多么没营养、如今观众的弹幕礼仪有多么匮乏,都不能改变这是一项伟大发明的事实。它根源于人们难以抑制的表达欲,以及永远不会停止追逐的认同感,这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看看那些一集动辄几十万条弹幕的热剧就知道了。
弹幕捕捉到人们转瞬即逝的脑力火花,提供了例如打卡、表白、吐槽、科普解说、荐片等诸多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指向一个共同目的,即缓解孤独,这与当下的宅文化密不可分。
在每一个难以入眠的深夜,你随意打开某个视频的弹幕功能,热闹的气氛立刻会让你产生“我不是一个人”的错觉。
吐槽和抛梗永远是弹幕的最大乐趣。它们的神奇效果在于,无论哪种类型的剧集——正剧、悲剧、悬疑剧,在这类弹幕的加持下都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喜剧。
当你在导演营造的紧张气氛中神经高度紧绷,或者被男女主角的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时,弹幕可能会让你瞬间破功。
例如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弹幕会替医生回答:大概半集。
《宝莲灯》中沉香为没能从舅舅手中救出母亲痛苦大喊:我要怎么才能打败我舅舅啊!
人才济济的弹幕党贡献了一个充满人生智慧的方法:你正月里剪个头???
幽默和吐槽解构了矛盾逆境,让严肃的气氛瞬间化为乌有。如果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也能如剧集一样被弹幕轻松化解,那该有多好。
吐槽的快乐可以分享,经历伤痛的人也因为相似的遭遇在某个情境聚集。每当剧集出现比如亲人离世的情节,弹幕区往往就变成了集体悼念现场,人们在这个陌生而安全的环境中思念离开的亲人,肆意回忆与他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从彼此身上获得慰藉和力量。
用弹幕表白往往出现在一部爱情电影的he(happy ending,也是专业术语)之时,这种行为处于弹幕鄙视链的底端,在大神们眼中是一种非常不高级的行为。但我觉得这种行为流露着一点浪漫。
电影的浪漫气氛和美好结局总能激发少年们的勇气,无论多么害羞的人,也能在隐匿的身份下进行一场大胆的告白。他们在弹幕区输入那个每天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的名字,在观众们的见证下说出从来不敢开口的三个字。或许对方能看到,或许看不到。
但无论如何,这一刻、这几个字连同自己的勇气将被永远记录下来——以后每当他们打开这部电影进入这个画面,屏幕上总会出现曾经留下的痕迹,哪怕自己可能都已经忘了。
这让我想起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何伟)在《江城》里记录的一段经历。他在中国做志愿者时,给涪陵师专的学生们讲莎士比亚,引导学生们去感受,文字是如何穿越历史的河流和地域的界限得以永存,让永不风干的誓言成真:
“想想吧,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位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莎士比亚从没来过涪陵,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个人都在想着她。”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跟坐在何伟面前的那群学生一样,陷入了奇妙的静默。
当然,碎片化的弹幕无法与莎士比亚的作品相提并论,但谁会判定这样的表白和心思比莎翁逊色呢?
神奇的一点是,弹幕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相逢。说起来有点绕——当你看到某条弹幕的时候,或许并不与发弹幕的人处在同一时刻,只意味着弹幕发生时你们都正在观看当下的画面,这一幕画面标记了你们存在的刻度,这构成了一个特殊时空,把人们连接在一起。
03.
相比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抖机灵、以及让人深恶痛绝的剧透,科普大概是最受欢迎的一类弹幕了。尤其在经典动漫、系列剧集中,骨灰级粉丝经常通过弹幕来补充历史背景、介绍幕后趣闻轶事、纠正翻译错误,扮演解说员的角色。
作为“意见领袖”,他们总能成功在弹幕中带起一波又一波节奏。
例如《名侦探柯南》每年都出的剧场版,每次开场都会前情回顾工藤新一被一棒子打晕的画面,这时候弹幕就开始刷“一年一棍”,也有人刷“滚筒洗衣机”,因为工藤新一这个名字的日语发音就像滚筒洗衣机。①
因为这些梗只有老粉才能看懂,也因此成为某个群体心照不宣的隐秘测试——如果你是外行,一定会一头雾水;如果你能看懂,那么恭喜你通过了认证。
当然会有人发问,好为人师的粉丝也会出来解释,但一问一答之间天然的优越感就出来了,此时弹幕就意味着话语权。这也是新人融入社区的必经之路。
对新人来说,最凶残和极端的情况是,整个画面被疯狂来袭的弹幕挡得严严实实,如果没有声音,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然而,这也是最具弹幕创始基因的形式——弹幕作为内容本身,是独立于视频内容而存在的,表达才是人们的主要目的,甚至画面、剧情都是为个人表达服务。用弹幕覆盖画面,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这是一群人的狂欢。
最后,如果一定要提供一点建议,那只能是:追剧的时候记得开弹幕。
参考资料:
①《柯南:看了23年,谁知道全剧的第一条弹幕是什么?》 喜哥搞笑视频
*图片购自视觉中国,以及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