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并不是临床医学的疾病名称,在现有的医学文献中,没有任何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劳动直接相关。我们认为是“疲劳”害死了人,但是病人的死因都是某种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占据了70%以上。这么说来,是长期拖着不治的“小病”导致的死亡,而疲劳只是其发作的催化剂。
我考虑这个问题,源于妈妈的主治医生。
图片来自网络我妈妈上个月夜里突发脑溢血,出血量很大需要立即做手术。给妈妈主刀的主任医生凌晨进入手术室,到第二天接近五点的时候走出来,淡定的说了句“手术成功。”就去洗漱准备,最多可以休息2-3个小时,八点钟他就要坐班了。这是爸爸转述给我的,说他是吉林省最优秀的脑外科医生,一年中这样的突发手术他要做几十例,最长的手术会持续10多个小时。
我虽然没见过他,但是脑补了一个虚弱大叔的形象。因为就算是让一个年轻人,什么也不做的站上10小时,也够疲劳的了。更何况,这种脑科手术,关乎人命,脑血管错综复杂,需要集中注意力工作。更何况,中风的发病时间通常在夜里,也就是说工作会经常影响他的睡眠。更何况,一个主任医生的年龄一定不小了,少则50岁吧。
第一次见到这个主任医生,是在他例行查房的时候。那天一个四十多岁,高瘦白净,步伐矫健,精神抖擞的主任医师,身后跟着数名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年轻医生,走到了妈妈的病床前。他一边给妈妈诊断,一边让身后的学生记住重点。他们走后,爸爸告诉我这就是救妈妈的那个大夫,我吃了一惊。问爸爸:“这么年轻就能做脑外科主刀医生啊!”。爸爸说这个医生的年龄和他差不多,55都多了,不年轻了。“那长得真是太年轻了,而且那走路的身姿,敏捷矫健,无论如何都不像是一个经常通宵做手术的快60岁的人。”我自言自语。
在竞争压力特别大的大环境下,我们经常听到过劳死的新闻,而且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虽然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但是每一次听到,还是会给我触动很大。有时候挺迷茫的,一边是漫天的鸡血催促我更加勤奋,一边是不时的过劳死提醒我别忘记休息。可是眼前的这位医生,他的工作强度绝对不亚于比他小二三十岁的我们。他的工作关乎生命,压力自不用说。而他的工作环境呢,是白色的墙壁,红色的鲜血,冷酷的剪刀,他要面对痛苦的病人和悲伤的病人家属。除了技艺精湛,还要有怎样强大的心理素质可以让一位接近60岁的医生坚持在一线岗位上。更何况,他是这么的年轻和健康。
也许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是有人天赋异禀。可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我可以举出很多,身体健康长寿,但是工作压力和强度异常大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点是认为工作是辛苦但快乐的,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意义。83岁的老佛爷,在喜新厌旧的时尚行业几十年屹立不倒,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时尚最前沿。《活法》的作者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84岁高龄坚持工作,他认为工作即修行。105岁去世的杨绛,百岁老人仍笔耕不辍,102岁出版《杨绛文集》。这些精英,显然比跳广场舞打麻将的同龄人更加辛劳,而思维却更加敏锐,身体也更灵活。要是你跟我举乔布斯的例子来反驳我,那我必须说,乔布斯不是死于过劳,而是死于任性。
相反,如果仔细分析归纳那些过劳死的新闻,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共性:
第一,他们中很少有在工作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他们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压抑厌倦的情绪时常缠绕着他们。
第二,他们缺乏定时体检的意识,总是忽视小病。
具体说来,他们工作重复繁重缺乏成就感和创造性,勤勤恳恳却默默无闻。他们人到中年,有着强大的经济压力,工作就是为了多挣钱还房贷,养育儿女和孝顺父母。他们缺乏运动、社交和兴趣爱好,绝大部分时间吃不健康的外卖。他们感到身体不舒服数日甚至数月,也不做系统检查,总是试图挺过去。
如果厌烦和缺乏健康意识才是造成过劳死的原因,那么对工作会累死人的恐惧就可以放一放了。我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笑话,说一人有日从商人处买了一壶蛇泡的药酒,据说喝了可以强身健体。他照做后,果然久病痊愈,神清气爽。当他想把壶里的蛇拿出来吃了时,才发现上当了,里面根本没有蛇。这人没有找商人理论,而是哈哈大笑,感叹心理作用是多么的强大啊。安慰剂效应是一直被医学界认可的,处方药的说明书上都有药物和安慰剂的效用对比。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对健康正面影响的例子。
当然,我从来都不认同长时间工作和过度竞争,也相信这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但是,我认为导致“过劳死”的根本原因不是过劳,而是厌倦自己的工作,找不到热情和成就感。拼命工作的动力不是热爱,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同龄人的竞争。
如果大环境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至少还有选择。要么离开怎么都喜欢不上的工作岗位另谋高就,要么努力爱上现在的工作不给自己添堵。最后,定期全面检查身体,请列到重要事清单的第一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