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0年4月,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驾崩。
历史的重担突然降临到一个31岁的小伙子身上。司马衷8岁被立为太子,为这一天,他如履薄冰地走了23年。他已见过太多关于这个国家和宗族的一切:父亲司马炎一统天下;皇叔司马攸储位争夺;妻子贾南风任性残暴;外公杨骏权倾朝野;孙吴投降;叛虏授首;王公分封;官僚党争。如今,当他坐在洛阳宫城中心那把龙椅上时,没有丝毫的兴奋。只有无尽的寒风向他袭来,忍不住瑟瑟发抖。
此时的西晋,真可谓内忧外患。杨氏外戚与贾氏集团斗争愈演愈烈,已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危急时刻。分封的诸王势力愈来愈大,司马宗亲已控制了所有关险重镇。戎狄之患风起云涌,西晋王朝四面楚歌。司马衷感到害怕,更感到孤单。现在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母亲和外公。他任命杨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总统百官,把自己、朝廷和亿兆黎民全托付给外公。却哪知,杨骏乘机把亲信党羽全安插进来,把禁军统帅全换了遍。皇帝被蒙在鼓里,可皇后贾南风可坐不住了。丈夫好不容易登基大宝,眼看自己再进一步便能只手遮天,怎容得杨骏现在骑到自己头上?可杨骏把持着禁军,想发难,难如登天。
要说这贾皇后,确实头脑灵活,有些手段。她千方百计联络上了镇守许昌的汝南王司马亮和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这二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藩王宗室。但司马亮并没有马上答应,只说:骏之凶暴,死亡无日,不足忧也。确实,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的风险和利益是需要计较的。一个藩王与皇后暗中勾结,兴兵诛杀国戚,要背负乱臣的骂名。贸然去宫中,万一哪一步算计不周,反被瓮中捉鳖,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就算成功,自己能取代杨骏的地位吗,还不是为贾后当了开路先锋。以后局势如何发展,谁能预料?可惜司马玮并没有想这么多。他带兵入宫与贾皇后里应外合,诛杀了杨骏。
贾南风笑了。这一次,一举铲除了“三杨”,就连武帝正宫杨皇后也被幽禁到永宁宫,再无翻身之日。可她不曾想到,她同时也放出了一个个呲牙咧嘴的魔鬼,把自己连同这个王朝拉入到万劫不复的地狱。
从司马玮率先步入洛阳的那一刻起,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乱”正式上演。从公元291年一直到公元307年,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悉数登场。其实,这16年间,作乱的何止这八个王?更进一步说,作乱的何止是王?只要是身在这个洪流当中的人,都蠢蠢欲动,他们或大兴兵事,攻略杀伐。或建言献策,左右朝局。只不过《晋书》把上面列举的八王合在一卷记载,史学家们称为“八王之乱”。他们仅仅是这段黑暗历史的代言人和替罪羊。称为“诸王之乱”或“诸雄之乱”,也许更加准确。
杨骏被杀后,司马玮和贾南风都没有如愿以偿替代杨骏。而是由司马亮出任太宰,卫瓘出任太保,夹辅朝政。司马玮做了一个卫将军,领北军中侯,还任命了司马楙、司马柬、司马晃、司马繇等重要的职务。惠帝的这个安排,能看出对卫瓘的期望很大。大概因为卫瓘是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性格耿直,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当时司马亮主动提出让诸王还藩,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支持,卫瓘却公开点赞。这就完全不合时宜。当年晋武帝推行诸王还藩,那是政局比较平稳,皇帝还能镇得住。现在惠帝已是一个空架子,司马亮仗着手上有兵,给自家兄弟们一个下马威而已,千万不要当真。卫瓘一个外姓士大夫,掺和进来,司马家的人对他恨之入骨。卫瓘看不惯一些品行差的人,都表现在脸上,司马玮的长史公孙弘、舍人岐盛,卫瓘就很讨厌,多次表示要把他们抓起来。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岐盛与公孙弘一合计,不能这样束手就擒,就联络李肇到贾南风面前诬陷。这正和贾南风的心意,于是给惠帝吹枕边风,说:
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
伊尹、霍光都是能废立君王的人物,惠帝一听就紧张起来,让司马玮杀了卫瓘和司马亮。司马亮从头到尾,都没有做什么乱政的事情,不明不白死了,还被后世列入了“八王”之列,真冤。
司马玮接连除掉了太傅、太宰、太保,正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洛阳花,有点飘飘然。公孙弘和岐盛劝他趁势再做掉贾南风,司马玮还在犹豫之际,就被惠帝以“楚王矫诏”的理由杀了。正宫皇后岂是一个楚王想废就废的?真不知天高地厚。
“八王之乱”中的汝南王和楚王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三个王出现还需等到九年之后。从公元291年6月至公元299年,史书对西晋的记载非常少,几乎没有什么大事件发生。然后,平静的只是表面,实则刀光剑影,暗藏杀机。主角就是皇后贾南风和愍怀太子司马遹。
这八年多,朝局完全被贾后控制住,主要依仗的是贾模、裴頠、张华三人。这是一个不错的搭配,贾模是贾充的从子,贾后的表弟,是权戚。裴頠是司空裴秀之子,是士大夫。张华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的,是寒门学子。他们代表并团结了当时社会精英阶层,掌握了钱袋子和笔杆子,仅仅缺少枪把子了。史书记载,
数年之中,朝野宁静。
由此可见,贾后作为当时的实际决策者,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裴頠担心贾后乱政,去找司空张华、侍中贾模商议要废黜贾后。张华、贾模就说得很明白:“皇帝没有废掉贾后的意思,如果我们非要这么做,皇帝不会答应。司马氏诸王都还年轻,朋党也会反对,恐怕会发生祸乱,我们死,国家危,对社稷没有好处。”更进一步说明,贾后在此时对稳定朝局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贾后此时的地位是极其尴尬的。一方面惠帝昏聩,贾后架空皇帝,把持朝政,这在法理上讲不通。官僚集团不会甘心,他们的使命是对皇帝负责。另一方面,当朝的太子不是贾后的亲生儿子,那么太子和皇后的矛盾就不可避免。贾后想要长久掌权,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废掉惠帝。可是废掉惠帝,自己的皇后地位也不保。自己当皇帝?且不说这没有先例,贾南风也没有武则天的魄力。仅就当时体制而言,中央并没有那么高度的集权,贾氏代替司马氏?司马宗亲们第一个不答应。这条路行不通。二是废掉太子。就算这个难度小一些,可废掉之后呢?贾后没有子嗣,又当如何?
贾后有诸多顾虑,但小人却顾不了这么多。贾后的母亲郭槐,想让韩寿的女儿做太子妃,太子也想与韩氏结亲来加强自己的力量,而韩寿的妻子贾午与贾后都不答应,而为太子聘了王衍的小女儿惠风,太子听说王衍的长女美貌,却被贾后聘给了贾谧,心里愤愤不平。贾谧在贾后面前诬陷太子说:“太子结交小人,积蓄私财,结交小人,是为了对付你。悄悄的听太子说:皇后死后,我把她当作鱼肉吃掉。如果让太子成事,会依照杨氏的故事,诛杀我们而废皇后后于金墉城,易如反掌。不如先下手为强,然后立慈顺的,保全自己。”这一番谗言,戳中了贾后的软肋,她现在最害怕太子结党对自己下手,一旦形成气候,形势就很难预料了。于是贾后动了杀心。
贾后诱骗太子入朝后,派宫女陈舞祝酒,让太子喝醉。让黄门侍郎潘岳草拟文书,像是一片祷神文章,就像是太子平时的意思。宫女承福拿来纸币让太子抄写,说:“陛下应当自行了断,否则,我自当入宫了断;皇后也应当自行了断,否则,我亲手了断。并且与谢淑妃一起要限期发落,不能犹豫不决,免生后患。”等等。太子大醉不知道,于是就依照着抄写。写了一半写不下去,就帮他补齐。贾后呈给惠帝。惠帝在式乾殿,召会公卿大臣,让黄门令董猛把太子写的给大家看,说:“司马遹竟敢这么写,必须赐死。”王公大臣看后,没有敢说话的。只有张华劝谏。裴頠认为应当先检查文书的真假。又让太子再写。贾后出具了太子平时写的文章十余件。众人对比着看,没有再敢说反对的。朝议一直到傍晚仍然没有决议。贾后知道张华等人意见坚定,上表请求免为庶人。惠帝答应,让前将军东武公司马澹带着兵士,把太子、太子妃王氏、三个皇孙一起关到金墉城。谢淑妃及女官太子保林蒋俊被拷问至死。
矛盾一旦公开,局势就难以控制。赵王司马伦与贾、郭交往密切,为贾后做事,大为贾后宠信。太子被废,让司马伦领右卫将军。左卫将军司马雅是皇帝的远亲,与和常督徐超一起被太子所信任,两人与殿中中郎士猗等密谋废掉贾后,复立太子,认为张华、裴頠,难以同事,而赵王司马伦执掌兵机,性格贪婪冒进,可以借助他的力量。于是游说司马伦的宠信孙秀。孙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劝司马伦:“明公您一直为贾后做事,就算这次为太子立了功,太子念及以往的恩怨,也得不到什么好处。现在最好是等一等,贾后必然会害死太子,等太子死后,再废掉贾后,即为太子报了仇,又立下了大功,还免除了祸患。”司马伦同意。孙秀把这个计谋稍微透露给了贾谧一党。司马伦、孙秀劝贾谧等早点弄死太子,斩草除根。永康元年三月,假传圣旨,让黄门孙虑到许昌宫害死了太子。(王浚镇许昌,与孙虑共害太子。)太子遇害后,司马伦、孙秀的野心就显露出来,而徐超、司马雅后悔了,托病请辞。孙秀又劝说右卫佽飞督(右卫有佽飞、虎贲二督)闾和,闾答应。于是假传圣旨,遣翊军校尉(太子三校:屯骑、步兵、翊军)齐王司马囧,率领三部司马(晋二卫有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废黜贾后为庶人,送到金镛城,杀了张华、裴頠、贾午、贾谧等。
经过一番角逐,权戚和官僚集团终究败给了枪把子——这终究是一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贾后和太子就这样淹没于阴谋诡计和铁骑弯刀之下。赵王和齐王崭露头角,拉开了八王之乱下半场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