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我上初三,囫囵吞枣地看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开始为之着迷,也时常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个更讨人喜欢和小伙伴们争得面红耳赤。那一年的春节,电视剧《红楼梦》开始试播。和千万观众一道,我们全家期待地等在电视机前,当婉如天籁的琴音悠然响起,一块天外飞石出现在小小的电视屏幕上时,一段陪伴着一代人成长的荧幕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当然,最让我们期待还是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的出场:都想看一下,这真人版的宝黛钗到底是什么模样?是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宝黛钗?现在想来,当年参与拍摄《红楼梦》的所有人员大概都是压力山大吧:众口难调,何况还是这样一部流传度如此之广之深的古典文学名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宝黛钗,如何能创造出既符合原著,又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人物形象?难得的是这一版《红楼梦》获得了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认可。随着黛玉、贾母、煕凤、宝玉、宝钗等重要人物陆续出场,无论是人物的气质、服装还是妆容,每个人物都与大众心目中的原型有着极高的吻合度,再加上大气考究的场景、凄婉优美的音乐等等,八七版《红楼梦》因此而成为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中的经典佳作。
一直很好奇这部经典是如何打造出的,可巧最近看了一本书:《装点红楼梦》,作者正是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化妆设计师杨树云。他从一个化妆师的角度为我们揭秘了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背后的故事:从整个剧化装总则的界定,到特定人物的定妆过程;从《红楼梦》服饰文化的背景考证,到《红楼梦》拍摄过程中一些难忘的小插曲小故事……再加上书中附有大量精美的剧照、定妆照、设计手稿、饰品图以及作为服饰参考的人物古画等等,使得这部书趣味十足,既是一部非常棒的影视造型艺术专业书籍,也能够为喜欢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普通观众所轻松阅读。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再次回忆起当年看电视剧的时光,尽管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那些人物形象依然如此鲜明。我还记得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第一次出场时的模样:纤弱素衣的少女独自在船头垂泪,一抬眼“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曹公笔下的林黛玉活脱脱地从书中走了出来,真是神奇,那会我还暗自纳闷,为什么这个演林黛玉的演员总是目中含泪,现在知道除了演员自身条件和表演功力以外,化妆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还有“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宝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王煕凤,“脸如银盆,眼若水杏”的薛宝钗……上世纪八十年代,化妆、照艺术照等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并不常见,电视剧《红楼梦》里一个个令人惊艳的人物形象似乎成了我们这些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次美的启蒙。那时是如此痴迷电视剧《红楼梦》,还收集了不少里面人物的贴画、书签、剧照等,在同学中分享、交换,那种满足感大概和我女儿现在迷恋某个韩国演唱组合,拼命收集与他们有关的物件是一样的吧。
一个出色的化妆师,尤其是为古装影视剧做化妆造型的化妆师,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外,丰富的学识和对人物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感觉杨树云便是这样一位大家,除了熟读《红楼梦》,对原著中人物服饰妆容、性格身份等描述逐字逐句的揣摩以外,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他对中国古代历代人物服饰、化妆、发型等的研究之深,王煕凤的“朝阳五凤挂珠钗”的依据是什么?宝玉在不同场合下的发辫是怎样的梳法?元春的凤冠、宝钗的发纂、芳官的“玉塞子”、平儿理妆用的紫茉莉花粉、尤三姐的“檀口点丹砂”……每一个设计的背后既有细致的考证分析,又有不拘于考证的大胆创新。
在杨树云为《红楼梦》做化装设计以及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晚年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沈从文先生、红学专家邓云乡先生均从专业、民俗等方面提供了指导与帮助,书中还有多处邓云乡先生的题词、信件手稿等,是难得而珍贵的记录,也足以证明八七版《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最为风行的电视剧的缘由所在:尊重原著与史实,写实与创新结合,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包括化妆师在内的整个八七版《红楼梦》创作团队就是这样缔造了《红楼梦》的永恒之美,成就了无数红迷心中难以逾越的影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