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历史故事背后都会蕴含这另一故事,它们之所以能被后世所传颂,必定有其特殊之处。
自读《传习录》、《曾国藩家书》后,我对王阳明先生和曾公的敬仰之情真是无以言表。
于是,我开始查阅关于他们的很多短文,想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这些历史贤人。
在有关他们的故事中,可以感受他们的成长轨迹,甚至一些故事对现在的我来说都有着很好地借鉴作用。
故事里的故事在宁王叛乱之初,由于王阳明先生所率部队与宁王所部势力悬殊太大,大家都对他信心不足。这时,有人劝告他的父亲赶紧弃城躲避。谁知他父亲说到:“吾儿能弃家杀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于是,留在南京城,与儿同生死共进退。
后来,王阳明先生平叛宁王之乱,父老乡亲以及宗亲朋友前来祝贺,这时王阳明先生的父亲却警告他:“胜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荣,复以为惧也。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于牗下,孰与犯盈满直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邪?”王阳明先生听之激动落泪。
由此可见,王阳明先生之所以能成就心学,取得如此功绩,离不开父亲的背后支持,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成功也绝不是偶然。
在关键时刻,父亲的鼎力支持或是出言相劝都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同时也能感觉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真是父爱如山。
后来,王阳明先生在他父亲临终后,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记录:“戒家人勿哭,加新冕服拖,绅饬内外,含禭诸具,始举衰,一哭顿绝,病不能胜。”真的是父子情深啊!
一代心学大师,在父亲去世后伤心欲绝,一时昏厥,由此看出这一刻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性情之人,而不是一个看破生死、无喜无悲、心如磐石、不动如山的圣人。
这一刻的王阳明先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与我原来对他的印象差别巨大。
故事里的故事写到这里时,我突然想起一个有关曾公的故事。
曾公中举之后,到京城参加考试。结果,两年两次考试均未中,身上银两也已所剩无几。于是,曾公想顺运河而下经江浙,然后再转路回湖南,也算是一次穷游之旅。走到徐州时,由于所带钱财不够,便向在此处做县令的老乡借银100两,欲做路费。谁知曾公是个书痴,在一次逛街时,看到一套精刻版二十三史,爱不释手,随之花银100两买下此书。
这时曾公家里并不富裕,回到家后,他把此事如实禀告父亲,等待父亲责罚。可曾想他父亲随后的一句话改变了曾公的一生:“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所有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曾公听之,甚为感动。随之立誓,必读完二十三史。随后两年时间,无一日不读书,勤勤恳恳,把二十三史通读一遍。随后,参加京城科考一举高中。
考试不中,还借债百两。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在一般家庭,回来后,必是一番责骂,毕竟百两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他的父亲毫无责骂之意,反倒告诉他不要忘记初心,精心研读。可见,曾公之父也不是一个简单之人。
通过这几段小故事,可以看出孩子成功背后,做父母的必是下了一番功夫。现在,我也成为人父,这些故事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垂身示范,言传身教,且要把身教放到更高得位置,明白身教胜于言传的重要性。
一则则历史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道理,这里面蕴含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能够通过故事明白这些道理,并把这些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这不正是这些故事的意义所在吗?
故事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