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小时读完《未来简史》,福利收好不谢

一小时读完《未来简史》,福利收好不谢

2024-12-10 来源:哗拓教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人,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

《未来简史》结合其前作《人类简史》的内容,试图描绘出未来人类的走向。

第一部分:21世纪人类的新目标

一、20世纪人类的三大成就

1、消灭饥荒

饥荒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几百年前,大多数人还生活在生物贫穷线的边缘,现在,农业科技的进步使世界上已经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饥荒。2014年,全球超重的人口超过21亿,营养不良的人口是8.5亿。

2、消灭流行病

流行病史上最有名的是“黑死病”,造成死亡人数约7千万~2亿,20世纪的医学提供了疫苗、抗生素,以及更卫生的医疗设施。1979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绝迹。2003年人心惶惶的“非典”,全球死亡人数仅919人。未来的威胁更可能来自人类制造的生物武器。

3、消灭战争

农业社会中,人类暴力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5%,2012年,暴力死亡只占死亡总数的1%,低于自杀和糖尿病的死亡人数。核武器、经济、政治都在抑制战争的发生。

二、21世纪人类的新目标

1、追求永生

20世纪,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从40岁增加到70岁。2015年全球人均寿命为71.4岁,其中日本人均寿命83.7岁,全球最高,中国的人均寿命为76.1岁。

对现代医学来说,一切造成死亡的人体原因都是个技术问题,人类在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的进步,也使的战胜死神看起来更乐观。虽然现代医学到目前还不能延长人的自然寿命,其主要成功之处是让我们免于早死,但对于“永生”的挑战,科学界和资本主义经济绝对乐于应对,因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利润。如果未来科学上取得突破,真正的战场就会从实验室转移到国会、法院和街头,所有人会争夺“永恒的青春”。

2、幸福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乐。18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主张:所谓至善就是“为最多人带来最大的快乐”。

幸福的组成:心理和生物层面。

目前,人类对于生物层面的解决方案兴趣更高,生物化学在开发更多的产品和疗法,为人类提供无止境的快感。认为人类想长久的感受快乐,必须改变人类的生物化学,重新打造人体和心灵。

3、化身成神

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和毁灭力,从智人进化成神人。途径有三: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生命工程。

三、预测可以改变未来

人类正在高速冲向未来,但并不能踩刹车。因为一、没有人知道如何刹车,专家各有所长,没有人能综观全貌。二、刹车会让经济崩溃,社会毁灭,现代经济的特点便是无休止的增长。

治愈疾病和进化人体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都是要拯救那些在常态下限的病人,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可以用来超越常态的上限。例如整容术,本来是为了帮助一战的伤患,现在成为人的常规选项。优生学上人类已经可以制造“三亲宝宝”,2001年美国禁止了此项技术,2015年英国又通过。医学的突破无法保证只用于治疗,不用于进化升级。

预测人类在21世纪的目标是长生、快乐和成神,指的是人类总体,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直接参与。预测的重点在于讨论我们现有的选择。

历史是二级混沌系统,预测就有可能改变未来。比如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当资本家读《资本论》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贪婪,于是马克思的预言未能实现。历史学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提供更多的选项。

第二部分:人类比动物强在哪里?答案是——合作

过去7万年间,人类是全球生态变化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一、人类地位的提升过程:

人类在远古时期信奉泛神论,与动物平等;农业革命后有神教兴起,世界反映了人与神的关系,动物成为人类的附属品;科学革命后人文主义盛行,连神的位置也被删除,人类成为世界的唯一主角。人类的地位不断提升,动物则变得无关紧要。

二、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特殊之处究竟是什么?

说法一:人类拥有灵魂。

解剖学在人类身体中找不到,而且灵魂的不可分割性、永恒性,与进化论相悖,故而生命科学质疑“灵魂”的存在。

说法二: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拥有“心灵”(或者说“意识”)

“心灵”是大脑中主观体验(痛苦、快乐、爱等)的流动。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感觉和欲望。心灵与永恒的灵魂不同,可以分成许多部分,又不断变动。

监测手段可以确定大脑中的电流与各种主观体验间存在着相关性。但电化学如何创造出的主观体验,至今仍无答案。生命科学认为:感觉和情感只是生化数据处理算法。事实上,人体活动(如心跳,呼吸)99%并不需要任何意识感觉。意识是大脑某些程序制造出来但没有用途的副产品。

“他心问题”:如果我只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外在行为,我如何知道其他人拥有心智?(如何判断智能机器人是否有心智?)。解决的办法是进行“图灵测试”。即让被测试者和人进行沟通,如果人分辨不出被测试者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就是通过了图灵测试,表明被测试者拥有心智。(你究竟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

情感(如母婴联结)是所有哺乳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动物生存繁衍关键的生物算法。此算法通过自然选择,质量稳定。幼猴实验:幼猴在带奶瓶的金属假猴和绒布假猴中选择后者,缺失母爱的幼猴长大后神经质且反社会。

2012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签署《剑桥意识宣言》:各种证据表明: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化学、生理的物质基础,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制药公司常用大鼠来测试抗抑郁药物。

所以动物也有“心灵”。

说法三:动物或许也有“意识”,但没有自我的概念。

这种说法言不及义,显然狗对自己、交配对象或者敌人的气味,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说法四:动物只能活在当下,不能规划未来。

事实上观测到很多动物未雨绸缪的行为,如瑞典动物园的一只黑猩猩,藏好石头以备投掷游客。且人类无法从外在行为上说明动物是否规划未来。

说法五:智力和制作工具是人类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

智人早在一百万年前就是地球上最聪明,最会制作工具的,但仍然是生态系统中不重要的生物。

总结:人类与动物相比没有根本上的不同,也没有“灵魂”或者“意识”等与众不同的本质。

三、人类胜出的关键因素是“合作”

历史证明:胜利几乎永远属于合作更顺畅的一方。纪律严明的军队就是能击败散兵游勇,志同道合的精英就是能主导无序大众。

人类统治世界的唯一原因就是我们能够大规模灵活合作。

所有大规模的人类合作,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一般说的现实有两种:客观现实(如重力)和主观现实(如头痛),其实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如金钱)。这种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历史的展开方式就是编织一张意义的网,并不断自我循环,增强这张网,但最终这张网总会被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会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

人类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从而能进行大规模灵活的合作。

第三部分:人文主义兴起,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一、强大的虚构故事

认知革命后,人类的合作网络不断扩大。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可以创造出长篇复杂的故事,单个个体逐步成为巨大算法中的一个小步骤,重要的决定由整个算法判断。(如官僚体系)

文字的威力无穷,能够重塑现实。官方报告与客观事实有所冲突,让步的往往是现实。(例如非洲国界的划分,只是欧洲官僚笔下的作品,全然不顾实际情况,现实被迫投降。)书面文字的力量,随着各种神圣的经文的出现达到巅峰,人们开始在《圣经》《可兰经》《吠陀经》中找寻一切答案。不管经中的世界观错的多么离谱,却能为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

虚构故事可以促使人类复杂的合作,副作用是合作的努力目标也是虚幻的。以虚构实体之名(如宗教、国家、公司)而建立的人类网络,衡量其成功的标准也只能以虚构实体的角度。(如公司是否赚钱?)如何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它是否会感觉痛苦?”(如欧元贬值,欧元不会痛苦。)

虚构故事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有必要性,没有货币、公司或国家,复杂的人类社会无法运行。然而这些故事不应该成为目标和标准。

二、现代社会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不等于迷信,重点在于其社会功能,能为人类社会结构找到理由。人文主义也是一种宗教。不论何种宗教的追随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是真实的。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宗教和科学是对立关系,现代历史就是科学知识与宗教迷信的斗争史。但科学的实用研究仍有赖于宗教见解,社会无法单依靠科学理论来运作,还要一些传统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才行。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就是研究事实,宗教就是讨论价值观。宗教的价值观总是包括三个部分:1、伦理判断(人命神圣)2、事实声明(人命始于受孕的那一刻)3、具体指示(不可堕胎)。科学研究常常能推翻宗教故事中的事实声明。

理论上宗教和科学都是为了追求真理,但其实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对现代历史最准确的看法,其实是科学与人文主义宗教达成协议的过程。

三、现代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现代人永远在追求“增长”

前人大都相信人类生活全是神的旨意,不论发生什么都心安理得,而现代人则不相信有这种伟大的存在,同时也感受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现代经济就是追求永无止境的“增长”。不论是哪种价值观,都相信实现国家目标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增长。资本主义的第一训诫便是:投入利润,促进增长。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张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世界上只有两种资源:原材料和能源,但其实还有第三种:知识。目前为止,随着知识越多,“增长”一直在持续。

四、上帝已死,人文主义兴起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一神论宗教逐步衰退,但社会并未崩溃。对全球秩序造成威胁的,反而是那些相信唯一真神和伟大计划的人。对神敬畏的叙利亚比世俗的荷兰暴力的多。传统一神论认为:是神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说: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

人文主义政治: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人文主义经济:顾客永远是对的。

人文主义美学:看的人觉的美,就是美。(1917年,杜尚的作品《喷泉》,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典范。)

人文主义伦理:感觉对了就做。

人文主义的三大分支: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二战中,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联手战胜了进化主义,此后,自由主义成了最后的赢家。

未来科技的进步,会从根本上颠覆人文主义。

第四部分:新科技正在摧毁人文主义的根基

一、人类真的拥有“自由意志”吗?

“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一事实声明正在被科学证伪。科学研究揭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特定的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进化的结果”

生命科学证实了人并不是“单一的自我”,左右大脑分别控制身体的相对一侧,左脑控制语言和逻辑,右脑处理空间信息。“冰水实验”表明人有“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没有记忆,叙事自我有记忆功能,但在意的只是体验的峰值和谷值,而不在意时长,最后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如儿科医生会在痛苦的治疗后给孩子一块糖,人类的分娩体验也是如此)。人们认同的是自己的“叙事自我”,可以编出有意义的故事。

自由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创造生命的意义,创造宇宙的意义。如果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新科技正在摧毁自由主义的根基

21世纪有三项务实的发展,正在使自由主义成为昨日黄花。

1、人类正在失去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

两次世界大战中投入大量人力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战争主要靠尖端科技。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在使人在经济上失去价值。

现在多数的金融交易都已经通过算法来管理,也就是自动化交易。

曾经有专家反复声称,有些事情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做到,但事实上,这个“永远”通常不超过一二十年,如面部识别,再如2016年3月,AlphaGo4:1击败李世石,2017年5月,3:0战胜柯洁。

艺术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因为艺术并不是出自什么神灵,也是有机算法发现数学模式之后的产物。加州大学写出的程序可以模仿巴赫作曲,微软小冰也在写诗。

比起人类医生,人工智能有巨大优势:人工智能的数据库更全,AI可以熟知个人的全部基因组,家庭史,AI不会因疲劳犯错。2013年,牛津大学发表《就业的未来》,预测到2033年,电话营销和保险业务员99%的概率会失业,裁判98%(视频裁判助理系统正在体育界逐步推广),导游91%(各景点的电子导游),公交司机89%。未来也会出现许多新职业,要想不被淘汰只能是终生学习。

2、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人工智能正在比你更了解自己,社会系统将会剥夺个人的权威和自由。

要判断一个人的性情,脸谱网算法会比他的亲朋更准确,当你在facebook上点超过300个赞,算法对你预测的准确度超过你的配偶。

今日在美国,读电子书的人已经超过纸质书,kindle可以在你阅读时收集你的数据,同样的大数据收集在各大互联网公司进行着。算法很快就比你更了解自己,你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如何出行?正在交给算法APP来决定,个人逐步交出主导权,送到非人类的算法手中。

3、社会系统仍然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科学家宣称:20世纪也有许多医疗突破从富人开始,但最后全体人类都同样受益。(如疫苗和抗生素),但未来可能不同,因为21世纪医学逐渐走向使健康的人类再升级,从而促使超人类的诞生。人类在20世纪完成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都使全体人受益,而21世纪的新目标:永生、幸福、成神,其目的在于超越,最后就可能创造出超人类阶级。

如果人类从生物学定义上分裂为不同的阶级,也会摧毁自由人文主义的根基,因为自由主义虽然把自由看的比平等重要,但仍假设人人生来平等。

未来科技进步使人类分为超人类和普通人,或者人类将决定权出让给高智能算法,人文主义都将崩溃。

新科技摧毁人文主义后,新的宗教将以承诺基因和算法,为世界提供救赎,进而征服世界。新的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第五部分:未来的信仰——数据主义

一、科技人文主义

科技人文主义:崇拜的对象是神人,认为智人已经成为历史,应该用科技创造出神人,神人可以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

人类的第一次认知革命使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未来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可以让神人成为星系的主人。科技人文主义是进化人文主义的新形态,希望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脑机界面,以更和平的方式创造出神人。

目前人类对意识方面仅仅研究了极少的部分。主要的成果来自次规范群体(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以及WEIRD人群(西式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1974年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的文章《当蝙蝠的感觉如何?》指出:智人的心智无法体会蝙蝠的主观感受。未来,通过药物、基因工程、电子头盔和脑机接口,可能会打开这些领域的通道。

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如果说人的意志是神圣的,人的欲望才能使世界充满意义,而科技人文主义就是要升级人类,提升心智,开发能够控制和设计意志的科技。当这样的科技成真后,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进行选择或剥夺,神圣的人类岂不成了设计品?

二、数据主义

或许,人类可以更进一步,既不崇拜神,也不崇拜人,而是崇拜“数据”。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数据主义有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数据主义正在各个学科中攻城略地。

1、经济学:越来越常用数据处理系统的概念来诠释经济。如冷战中的资本主义采用的是分散式处理,苏联共产主义是集中式处理。分散式处理的效率更高,所以获胜。

2、政治学:逐渐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为数据处理系统。民主与专制,本质上是两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不同机制。未来民主制度也可能消亡,原因不在于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时代,政府的龟速跟不上科技的步伐。

3、历史学:把全人类看做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想要提高处理效率,可以有四种方式:A、增加芯片数量(提高人口);B、增加处理器种类(人类分工);C、增加处理器连接(贸易网络);D、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道路畅通)。

结合人类历史:认知革命,开始将大量智人连接为数据处理网络;农业革命,人类芯片数量急升;5000年前到科学革命,文字、货币使人类芯片连接的更密切。科学革命后,信息在全球网络越来越自由的流动。

数据主义的第一诫命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更多的媒体,产生更多有用的信息,使数据流最大化。第二诫命是: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

对数据主义来说,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信息自由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2013年,第一位信息自由的殉道者产生了,艾伦∙施瓦茨因为解密公开期刊数据库被抓而自杀。

有些人其实愿意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就算是这代表放弃隐私、自主性和个别性。越来越多的艺术和科学创造是由所有人完成的,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随着全球数据处理系统变得全知全能,“连接到这个系统”也就成了所有意义的来源。

人文主义者认为要聆听自己的内心,找出生存的意义。数据主义者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记录自己的体验,分享到大数据流中,算法便会找出意义并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对数据主义的批评:生命究竟能不能简化为数据流?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否只是做出各种决策?

三、结语

在18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把神推到一边,21世纪,数据主义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到一边,最后,万物互联只靠自己就有了神圣的意义。

人类的进化都是先改变想法,然后改变行为,从而改变我们的世界。古巴比伦,人们相信是星星在控制人的命运,后来基督教说,要按《圣经》的指导生活,接着人文主义说,聆听自己的内心。21世纪,数据主义说,听算法的安排。

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兴起肯定将改变世界,但并不代表只有一种结局。

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则下面三项是最重要的趋势:

1、科学正在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所有生物都是算法,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智能正在与意识脱钩。

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很快就会比我们更更了解自己。

我们只知道大势将至,却不知未来已来。

2017年10月,沙特赋予美国汉森公司生产的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

2017年12月,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上路试行。

新科技的大潮席卷而来,除了学习,我们别无所依。

原创搜肠刮肚,但求转发关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