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二十世纪还是动荡的时代里,林语堂就写出了“一个人随年龄的增长,会发展一种低飞的才能。理想主义被冷静、平庸的见解改造,被金钱观念改造。于是,现实主义就变成了老年人的特点,理想主义则成了青年人的特点。”
初看这句话犹如一语惊醒,醒悟的是林语堂先生一语中的,为我们破开当代社会人发展的大格局,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又如此骨感,久而久之,人难免落入现实功利主义的圈套中。
惊讶的是原来民国时期出生的林语堂先生就已经把现在多少心灵鸡汤说透了。我们由理想主义转为现实主义一定是陷入金钱的窘境和持续接触到平庸的人或环境,这难道和大多数我们的情况没有相似的地方吗?
如果我们没有被世界所改变,一定是因为我们还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这属于青春的印记,也是我们所谓的生活的理想。
大冰说: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当我们被接连加班的工作、月月背负的房贷、生活各种小情绪湮没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还能不忘初衷,心里有光,眼神坚定。
2
认识一个现在大四的师兄,今年六月就要毕业了。刚认识的时候就知道他是那种“不着急”的人,我们在协会里一起工作,不到deadline你见不到他的报告。按他的话说,我心中早有分寸,完成不过片刻的事情。
但是啊,任是这种内心淡定的人也会遭遇滑铁卢。虽然在协会的工作上他可以游刃有余,但一旦离开了校园这个小环境之后,很多事情就不是我们身处象牙塔的时候想象的那么美好了。社会本就是这样,只是我们不曾全身而赴的去认识它而已。
在秋天招聘会的时候,他说不着急,还可以等春招,他还想再打球,玩游戏,想再享受一下大学的烂漫时光,不要早早踏入职场。是啊,大学最后一年了,没多少课了,不抓紧时间享受一下,疯狂一把,岂不浪费了我们一生仅有一次的青春韶华。
只是在玩了一学期之后,师兄的心态就变了,觉得现在没课没实习的生活太无聊了,于是临急抱佛脚,匆忙投递简历,只是都石沉大海,了无回音。这种彷徨不安的生活正在消磨他的意志,曾经和我们说的要进入知名公司的梦想也越来越远。
基本三天一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他经历失败或者怀疑生活的图文,按这种趋势下去,难免会看到一个意志低沉,魅力消散的普普通通的一个社会人。可能现在他最应该得到的不是一个offer,而是一份希望,知道即使错过最好的机会,也有人拼搏着要去捉住每个可能的机会,不论成败,都倾尽全力。
我们要相信,我们做不到的,世上一定有人在积极的尝试着。成功与否,或许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们的内心里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因为这些努力改变的人,我们的心情好像没有那么糟糕了,面前的困难也不是那么难克服的了。
3
多少说过一辈子的梦想,淡忘在毕业后的那几年,多少奋不顾身的热情,消失在郁郁不得志的日子里。
最后还能被记住的,一定是带过给你最初的感动的。
听过一个故事,发生在主人公大学毕业后实习的那段时间里。当时他在一间报社工作,所在地是一间有着好看玻璃外墙的高楼里。而对面是每个城市里都有的城中村,天桥下有个摆摊的中年男子,农村来的。有一天主人公去那里买了一本比较偏僻的书籍,老板觉得好奇,于是两个就聊上了。
当听到主人公在对面大楼上班的时候,老板眼睛发亮,觉得在那里上班的都是记者,说起这是他小时候的梦想,还多送了两本书给他。而主人公心里自嘲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在实习期转正黯然早上还被上司责备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却被这大叔寄予了那么多想象,确实有点自感忏悔。
过了几天,主人公远远的就看见老板向他招手,热情问候了他,还问他怎么好几天不来他那儿逛了。实习期间各种忙忙忙,再后来,主人公也没有时间再去那里,等有天想起的时候去看,发现只剩下空荡荡的水泥地。
这个故事我听完之后,第一感觉是每个人都有梦想,即使遥如星辰,却也可以仰望天空来获得慰藉。历经风霜的摆摊大叔对主人公那么热情,不过是想离曾经的梦想近一点,离他近一点好像就能把当初的愿望都实现,即使最后实现的不是他,可是他也能获得这无名的光辉。
那一刻的大叔,并非是一个摆摊的老板,也不是一个有妻子儿女的顶梁柱,更是一个身带梦想耀熠生辉的青年人,面对梦想,依然年轻,依然热泪盈眶。
4
我很庆幸这位大叔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没有被平庸的的见解所改造。但同时也感到悲哀,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丈夫,父亲,赡养父母的儿子,这一切都使他遭遇更大的阻力,不能再像青年那样了,有着一腔热血就能拼杀出一条路来。所幸的是那些因各种机缘没能成就的梦想却也能在日后冗杂平淡的生活里带给他一丝丝欣慰。
二十世纪有的迷惘与沉没,二十一世纪仍在继续。逝去的时间没有告诉你前人的智慧,但是身边有那些厚积薄发积极进取的人啊,是他们让我们相信,我们存在这世上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所以,我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吧,不被冷静、平庸的见解改造,也不迷失在金钱里,一直渴望着高飞,把生活的阴影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