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罗辑思维》之外的罗胖是一个对时间如此焦灼的人。原来,他一切跟自己死磕的劲头都来源于对四十岁的海浪开始由高处俯冲向下且不可逆转的恐惧。说到20岁时所热爱的那些哲学与虚无,他只是总结成靓丽的孔雀羽毛,只为招展,不为别的。对于社会与人性,他自然屏蔽起了自己,漠不关心。他对于外界的评价毫不上心,而只专注于抓紧时间提高自己和尽快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努力用知识把客户都服务满意。他可以真实到不需要掩饰自己作为生意人的追求,并把那叫做我们中国人都失落已久的商人的自尊。
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自尊和傲娇。这摆脱了知识分子以往的桀骜形象和生意人的龌龊形象,走向另一种可能性。仅仅是罗胖这一种姿态迥异的可能性,便值得我们去鼓掌和赞叹。同时,他也并没有拒绝那些看不惯和批评的声音。反而要求大家如果想要批评这种思维方式,一定要认真地拿出证据,毕竟,不予傻瓜论短长。人一定不屑于批评那些层次比自己低的人嘛。
还不知道罗胖的上帝视角已经站到了什么位置上,单就他几年对话栏目的磨练和与各类专家研讨的针锋,他的视野比我们大部分人宽阔这一点可能是无疑的。比他懂得多的没他表达力强,比他行动快的却没他目标准。40岁也不一定就在人生的巅峰之上,只不过罗胖要求自己成为了这一代人的思想地标。他要求自己成为了力所能及之下最好的版本。而边际效应便是使一批人都蠢蠢欲动想要成为浪花一朵朵。
但罗胖说他是没有办法使自己静心冥想,脑袋里永远不可能空无一物。静心在他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了。新事物来了,先去拥抱了再说,别管那些老家伙,别去为那些旧的唱挽歌。因为这世界变化快,你还没来得及从过去抽身,便已经追之不及。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行动上,他都在违反自己作为人类本能的那一面,不犯懒,不犯倔,也不犯浑。永远早起不给自己一分一毫退缩休息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死磕和自虐,而且是公开自虐。原因只有一点:时间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
这种焦灼让人无奈,更让人恐慌不已。能理解他以自己为实验道具,告诫大家或者树立一个先锋和榜样叫做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生存。我们的确不能预测5年后微信还在不在了,手机会不会被什么VR技术眼镜所取代了,一些现在奉为大神级的企业家是否从神坛上走下来了等等。为了不落后于时代,我们就得不断去追逐,追逐那些新的可能,了解那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火苗。矛盾和讽刺也相伴而来,正如2000年刚刚接触互联网聊天室的人根本无从想象一个微信时代一样。任由我们加快脚步去阅读去吸收去讨论甚至去建构理解的逻辑,那些东西在没有成为生命必须品之前,我们永远也没法获得什么正确的认知。这种认知就像另一个独立维度一样,和我们已经消化了多少吨位的知识毫无关联。从这个角度上说,以帮助人们节省时间为主旨的《罗辑思维》,似乎是不能对其所标榜的适应未来快速变化做出任何从零到一的贡献的,甚至一丁点创造出正向势能的可能性都没有。这种分析太叫人沮丧。罗胖也常常自嘲打脸这件事,他归结为自相矛盾是好事。但既然另一个维度所有地球人都无法了悟,他的种种自虐行为就找不到什么根基和意义所在了。即便是作古时,《罗辑思维》做了十万八千期节目,赚了十万八千亿RMB,人们还是会很快跳到另一个维度之上,用他所宣扬的扬弃观,立刻将这些成就埋没。到时候连挽歌竟然都不会有一首。那么现在的时不我待看起来不过是赶着赶着,将自己赶进了坟墓,在阴阳两边都沉默千古。
说到底,我们能从逻辑思维中获得最核心的关键,并不是什么趋势或什么洞见,而是一种能发现框架、打破框架的能力。仅就这一点,我们仍要给罗胖鼓掌。因为他提供了一种可能发现框架和打破框架的场景。若没有罗胖的洞若观火和时不我待,我们有可能还信了那些社会中充斥的其他洗脑的鸡汤,我们慢吞吞地等待改变的骤然降临,然后在腥风血雨中寻求自身的立足点,而忘记了或许自己只要试着改善一下思维的限制和框架,便能跳脱这些无谓的纠结。自我探索和自我纠正的能力,也像肌肉一样需要练习,罗胖从种种表面的拆书和解说中,传递给了我们这些信息,这,或许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综上,看过访谈后,我们既不必太担忧又不必如罗胖一般焦灼。至少,一种自信和自觉踩在罗胖肩膀上升起了。那就是,我们虽然蠢但并不焦躁,因为个人的焦灼与否根本无法改变时代光速向前的进程。罗胖所忽视的静心和空性,反倒是应该让我们引起重视。哲学并不是在这个时代不重要了。谁没事都想追溯那三个永恒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罗胖将其放在一边,刻意避免空性,刻意强调鼠目寸光和管好眼前,不失为一种当下的小聪明和认知捷径。但副作用便是长此以往和永无宁日的焦灼,永无宁日的时不我待。未来将要发生什么我们谁也无从知晓,只不过,同时看清了这一剂思维药方的疗效和副作用,我们也就不难去决定自己到底要不要服用,生活也就更趋向自己本来的所求了不是么。
祝大家健康。
勇猛精进的罗胖糙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