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001-life³
你说:每天哪怕只是做一点点,也是好事。别小看复利效应
我说:每天遇到的情况只有两种,不论10秒,30秒,60秒。要么我们做到了,要么我们没有做。
所以我称之为“刻意练习”,看起来只是一点点,其实因为是刻意练习,所以难度并不小。
001-life³:哦,了解了
刘鑫:最近我发现,出书的难度似乎越来越低了。因为书只需要描述一个“看起来可行的方案”比如“如果你每天XXX,你就可以YYY。”但我很少看到论证。就跟公众号上的一些文章一样,连作者自己都不去论证。
001-life³:跳跃有点大,听起来确有其实,不过这么说听起来有点像吐槽
刘鑫:当然了,大环境如此,也是无可厚非。因为一些赚钱的明星们,只需要伪装成“恩爱情侣”“严父慈母”“情比金坚”,就能捞钱了。
刘鑫:这个吐槽是提醒自己小心看书。如果书本身并没有论证过,我们搜集一大堆书的理论,然后总结出一个新的理论,然后就能卖钱。
刘鑫:这其实挺可怕的。它比谣言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难以戳穿。因为作者只需要说出几个成功实践理论的人,就可以说“我这个理论是有用的。”然而作者并不需要告诉读者“这个理论的成功率是多少。”正如一些培训,并不需要告诉人们“结业率”是多少。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比明星要难一点。明星只需要知道“你开心就好,开心了就掏钱。”
丝带:大号基本上都是抱团,内容也很多相似。上半年付费知识那么火,下半年感觉冷却了不少。做的出大号的人被认为是成功者,并源源不断告诉大家该怎么成功,但是却不告诉你这个方法到底适不适合你。那么多人在不断输入,但是真正做到输出的又有多少
丝带:碎片时间碾压了很多真相,尤其是,能不能系统得把这个知识或者方法学起来
刘鑫:所以似乎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像明星一样开始关注你开不开心,而不是“你学没学到”这个就得小心了。
郭阿静:哈哈哈哈,今天这个话题我很有兴趣,现在一股脑以学习为名的自我投资 多少人跟风了 但是正在做到能输出 学以致用的人 寥寥无几
宏英:我其实现在挺烦有些人老说 这个是什么什么调查的结果 这个是谁谁说的,别人只是表达他本身观点 你难道不会求证么
郭阿静:我觉得任何不能变现和给自己即可带来价值 哪怕是给生活一点改变的 都是扯淡,哈哈哈哈哈我现在还很烦那些写故事的!!!
刘鑫:当然了,追星族不需要知道自己“学没学到”。只要知道“我很开心。”
丝带:那是因为很多人都是带着崇拜和膜拜的心理,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我到底要不要做这个事情,我学了这个到底对我有没有实际帮助,其实简单一句,你把输入的东西成功输出了吗
郭阿静:丝带 你完全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一直挺奇怪 怎么就没人去想想这件事到底是不是要做的 要学的,其实很多东西学了根本没毛卵用啊。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 现在写书的比看书的还多 我笑了
CAS:方法论还要自我实践
丝带:斜杠其实迷惑了很多人,然后能成功做到斜杠的人又少之又少
刘鑫:@丝带 没办法的,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作者太聪明”,而是“读者记不清作者许诺过多少理论了”,稍微记忆力好点,就会发现一些作者的理论是自相矛盾的。亦或者作者挖坑不填,拖时间。【写一个可以成功的理论,但不证实。】
Lucky Ye:没办法的,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作者太聪明”,哈哈,@132-刘鑫呦吼吼,今天的讨论很受益
刘鑫:正好结合前几天在另一个群的讨论。当时的群友跟我说,他们公司请了一位讲师。自己开公司,年收入多少多少,来给他们讲课。我当时就反驳他说,他开不开公司,年收入多少,跟他讲的课好不好,没有半毛钱关系。上课需要的是学习知识,学以致用。而不是获得讲师的光环。如果要获得光环,还不如请明星开演唱会。
CAS:所以大V刷存在感,就是给自己贴光环
刘鑫:我之所以写“不是作者太聪明,而是读者记忆力有待加强。”这句话其实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我可以做哪些改进,以避免下次被坑。】被坑的过程,其实是可以成长的机会。(我反正是这么看的。)
CAS:就像广告里说的XX有几项专利,但对商品是否对我们有用?看清原理,不盲从
刘鑫:不说了,分享一段相声,作为我本次装逼的结尾。
既然他说豆腐白给没人吃,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得问出个究竟。
001-life³:今天刘鑫讲到,很大程度就是人与人之间关注的点不同造成的,有的人崇尚那些大V,并不是关注他们的内容,有时是为了类似追星的那种感觉。甚至有时就是随大流,你们关注什么,我觉得我也应该关注什么
刘鑫:明星,有一部分人是“虚”大于“实”。比如饰演霸道总裁的男明星,就是“虚”大于“实”。一些人在关注这类人的时候,很难将虚幻和现实分开。角色是角色,演员是演员。两者虽有重叠,但重叠是很少的。这个我觉得无可厚非。
刘鑫:知识传播者,有一部分人“虚”大于“实”。这就尴尬了。知识传播者的“虚”,就是这个人有多厉害,年收入多少多少。“实”,就是他教出了多少厉害的学生。奥运冠军常有,而奥运教练不常有。
001-life³:哈哈,你讲的虚实就像演员中的实力派和偶像派。有人喜欢实力派,有人喜欢偶像派~有时自己开心就好,这也无可厚非。
刘鑫:如果自己清楚,当然无可厚非。我说的,是自己并不清楚,错把偶像当实力。
001-life³:哈哈~对于知识来说,想辨别需要一些试错的,确实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评测
刘鑫:而偶像派跟实力派的区别,其实远小于“虚”与“实”的区别。我说的“虚”,是演员可以轻松在一生扮演多个成功人士。而“实”,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成长起来,可能需要十年。
刘鑫:@001-life³ 你可以开发一个《知识测评》,说不定能火。
001-life³:哈哈哈,这个能力可能还不够,但这个项目真的很有前景
刘鑫:但是风险很大。好几个人在告诉大家,前面有金矿大家赶紧去挖。而这几个人就在专门卖挖矿的装备。然后你站出来做测评,告诉别人,这里没有矿,那里没有矿……
001-life³:哈哈,测评-高风险职业
刘鑫:救人本来就是高风险的事情。不论是从天灾人祸任何一种情况下面救人。而且,救人还是低回报的事。一来被救者不一定理解你为什么救自己,二来被救者很难知道你付出多少努力。(因为超出了对方知识和能力的范围。)
对了,顺便提一下昨天想到的一个计算题。
尝试每天2分钟的事情,在我们生命中占百分之几?
答:每天可自由支配时间按16小时计算(事实上很多人远小于这个值。因为要工作,吃饭,洗漱,洗衣,整理物品,上洗手间……等一系列必须做的事情占用大量时间)即使按16小时计算。
2分钟,是16小时的。480分之一。成长有多难?共勉。
成长有难度,交学费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