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作者追随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带队31名国内企业家到以色列游学之后的结晶。之前几乎没有读过周其仁的文章,也没有听过他的演讲,但从本书来看,周教授堪称经济学大家。
很多企业家需要知道的经济学原理,都通过他朴实直白的话语道出,纵使不是企业家的读者,也能从中得到诸多启发。
比如在回答实业的企业家困境的时候,他提到“融资的过程就是让人把要做的事‘越说越清楚’”,创业者面对投资人,就是要用自己的想法说动对方的钱,为了说清楚话,就会逼迫着自己不断去想,很多事,想过和没想过大不一样。这也解释了很多企业家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实际是是长期以来“自然生长”的过程造成了思维的定势,逮着个机会就办成一个企业,一开始还不错,但随着竞争展开,就会有骑虎难下的感觉。所以还是柳传志的那句话: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琢磨透。
比如他有个观点:小公司学大公司,要学大公司小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华为任正非起家的第一个产品是20门的农村交换机,华为做代理,卖得很火,但是即使是卖得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没有心安理得的享受收益,而是研究出了20门的交换机之外还有什么型号的,并且挖来专家研发自己的交换机。等到20门的农村交换机被淘汰的时候,他已经迅速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而且在外商林立的电信设备市场,因为他推出的cc08交换机,导致整个通信市场的交换机降价,引起了朱镕基的关注并大力支持,在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为电信业做出了贡献。
他鼓励实业家“专注做好一件事”,同时要舍弃发展中产生的废物,比如针对实业家提出的多年来从事一个产品,但随着利润的降低已经难以为继,但不知如何转型的时候,依然拿出任正非的例子,说任正非当时要是舍不得那个20门的农村交换机,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华为,“企业坏的时候就要动手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未来”。
关于过剩产能,他认为需要发动一场提升品质的革命。从现象上看,中国的产能过剩,但是同时存在的是“海淘”的火爆,中国中高收入家庭的日用,为了追求高品质,只能依靠国外的产品,目前中国的产能,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同时服务的便利性也严重滞后于国内时间成本上升的速度。
这些是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让人一口读下来,不忍释卷,还有很多未在此摘录的观点,不仅仅是对企业家经营企业有用,也是给了普通人如何看待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商业和生活等不一样的视角。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真贵,区区120页的一本小书,定价69元。从页码价格比上看,这可能是我读到过的最贵的书了。不过,贵得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