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爸爸说,我文章中的成功是指让孩子听话,他表示不苟同。然后一个妈妈默默站出来说他其实没有看懂。
我也想再次澄清,《你失败》一文中的成功,是指父母战胜了自己,绝不是控制了孩子。就像说杨绛很幸福,其实是她本身就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但总有人认为是她的幸福是钱钟书给的,宝宝能说什么呢?
❶
言归正传,《你失败》的文末,我提到它只是我最近收获的三个让我受益的理论之一,今天就与大家分享第二条:儿童的自我中心概念。
相信很多家长自己,在小时候也常常受到父母的埋怨:为什么不能站到我的角度想想?什么都要按照你的要求来?你的眼里就只有你自己?
当时的感受可能已经记不清了,但现在我们又潜移默化地,把这些话说给我们的孩子听。
二胎政策放开后最缺的是什么?懂孩子的父母啊!
所以我想我们有必要知道,为什么孩子做不到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也许能对我们双方的和谐相处提供一些帮助。
前方枯燥理论高能预警!!!
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来自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皮亚杰。
图片来自网络如图,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地摆放三座山丘,让儿童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再让儿童坐到其中一个方位,观察从四个方位拍摄的照片,从中选出坐在他对面的人看到山丘的样子。
参加实验的儿童无一例外地为对方选择了自己所在方位的图片。从而得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7岁)的心理特点之一:自我中心。
中国也模仿这个实验,把三山换成熊猫等动物进行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然后我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大写加粗的请不要笑):在女儿会分辨左和右之后,我和她面对面站着的时候,她一定坚持我的右手是左手;但我们并排站着的时候,却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大家可以找来7岁以下的小孩试一下,毕竟我的宝贝才不到4岁,我也不确定,也许稍微大一点她就可以分辨了呢?(注意:有的家长教过孩子,让他们记住面对面的时候,左右要交换,这样是不算他可以站在你的角度看事物的哦!)
❷
了解了这个理论,现在当孩子出现不听劝、坚持自我的时候,我就默念三遍:自我中心、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正常现象莫生气。真的有效果耶!
因为如我在《你失败》中提到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对孩子发火,都是把对自己管不了孩子的愤怒,转到了他们身上,因为我们总不能指着鼻子骂自己无能吧!
所以亲爱的,不是你无能,是这孩子,他做不到啊!
理论很简单,但与实际结合似乎有点模糊,到底哪些情况是因为孩子的自我中心特点导致的呢?我们应该因此一味将就他们的执着吗?
我总结了2个前提:
1、他的意见,不是对你在这之前对他所提要求的反对。
那么,这应该不是因为叛逆期,要故意和父母作对。
2、提出不合理或过分要求之前,孩子是没有情绪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排除他们是因为情绪不佳需要发泄,故意从父母这里找接纳。
比如你和宝贝正在享受亲子时间,他“抢穿”你的衣服你的鞋,其乐融融好不和谐。突然就不依不饶又哭又闹了,原因是你衣服上的第一颗扣子跑到了他肚子的位置。
你试着给他解释,妈妈这件衣服形式不一样,领口处就是没有扣子的。但这样很有可能一言不合就扩大场面了。
脾气好的妈妈,可以继续解释继续哄劝;脾气不好的妈妈,可能就觉得这孩子难以理喻、得好好教训了。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可以明白这不是孩子没事找事、难以理喻,而是他所处的思维年龄,让他难以马上理解并接受:我所有的衣服领口处都有扣子,妈妈的衣服却可以在领口处没有扣子。
还有那些一定要你找一个更长的牙刷来当牙刷爸爸的要求,以及总是不愿意分享自己玩具的执着,也许我们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处理方式,但我们至少可以理解,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你的不赞同,是因为他自身认识和思维的局限,而不是存心故意。
就像前段时间那些打着公益的幌子做儿童专用药广告的帖子所说的,儿童不是缩小版的大人,生理心理都一样。
❸
但热心如我,还是要给大家推荐一些方法滴!
那就是,如果孩子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我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啊!
在孩子眼中,衣领处必须有扣子,我就着急地帮他找扣子,最后发现原来扣子“上幼儿园还没有回家”。
他为牙刷爸爸不比牙刷妈妈高而生气,我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生气,再装着不经意告诉他可能是因为“爸爸没有认真吃饭”。
不愿意分享更是小朋友自我中心的明显体现,那为什么不交给他们自己处理呢?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物质或情感来鼓励他们分享,重要的是,不管结果如何,你都不要轻易给宝贝贴上自私的标签。
你可以在她不愿意与爸爸分享妈妈时,哭笑不得地抱着她亲亲,认为这是好美好纯的爱;却要她一定要把自己珍视的玩具或零食开开心心分享给其他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突然想起另一个不被理解的自我中心典例,就是有一种饿叫我妈觉得我饿和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
建议父母们再也不要为骗孩子吃饭和穿衣费尽心思了,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我好饿,所以要吃东西”,没有“妈妈觉得我饿,所以我要吃东西”。
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小游戏,就是交换角色。很多宝宝都会假装自己是爸爸或妈妈,而在游戏的时候,他们在模仿中能够很好的理解父母,爸爸妈妈也可以认真的假装宝贝,双方都会有不少收获。
❹
当然也有反对三山实验结果的声音,并有实验证明改变一些条件,前运算阶段的小孩也可以准确描述对方的视野。
但我认为,就像多年前妈妈们被告知6个月以后母乳没有营养,哭声免疫法被当做天降神器推广,而今天又大力推崇母乳喂养和亲密育儿一样,人类在育儿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总在不断更新。
也许有一天,主流理念会再度摒弃亲密育儿,我想那一定是因为这种方式不再适合人类,谁知道呢,比如环境恶劣或异族入侵,迫使人类要尽早独立,就如多年前哭声免疫法的盛行与鼓励妇女回归职场有关一样。
扯远了,其实每写一篇育儿相关的文章,我都像是做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分析和总结,抖擞精神重新出发,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也有相同感受。
今天的文字再不赖,就当做给大家多一个理论支持,给自己多一个理解孩子的机会。
在漫长又短暂,密布挑战和痛苦、又充满惊喜和幸福的育儿之路上,麻醉剂也好、强心针也罢,我们需要这些理论和方法来不断给自己前行的力量。
PS:按照实验结果,8-9岁是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转变的关键年龄。
有没有家长在孩子8、9岁时,发现他们突然变得很体贴的,快到留言区给我们这些后来者一些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