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幸福(讲课重点摘要)

如何幸福(讲课重点摘要)

2024-12-12 来源:哗拓教育

    北医六院睡眠科副主任~孙伟

如果把幸福比喻成银行的存款,那么幸福=资产-支出-负债。增加幸福的方法无非是增加资产(积福)、减少支出(惜福)和清除负债(受苦)。

受苦

很多人不愿意受苦。受点苦头就抱怨命运的不公、生活的不幸,由此导致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意义心理治疗指出,当我们找到痛苦的意义时,痛苦自然就减轻了。那么受苦有哪些意义呢?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儒家认为受苦是增加才能的方法;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道家根据“福祸相生”的原理,认为受苦是幸福的开始;佛家思想认为“受苦即是消业”,即:受苦是消除你累世的恶业,也就是清除负债的过程。

当明白了受苦的意义以后,我们要敢于受苦、乐于受苦,与人相处时谨记“吃亏是福”的道理。同样,失眠、焦虑、抑郁也都是受苦,当你用接纳的心态对待这些苦的时候,苦也就减轻了。

积福

积福,就是增加幸福的“资产”。如何积福呢?主要有两个途径:“孝”和“善”。

首先是“孝”。儒家非常推崇“孝”,认为教育应“首孝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教育孩子的时候,先教孩子孝顺父母,如果最后还有余力,才学习文化知识;佛家对于“孝”也很重视,指出“不孝父母,拜佛无益”、“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这些论述都是在讲孝的重要性。为什么“孝”如此的重要呢?如果我们自己是一棵树的话,那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所以孝顺父母就是为自己“养根”和“积福”。

其次是“善”。什么是“善”呢?利他即为“善”。儒家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朝大儒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道家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佛家讲究“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凡四训》的作者明朝袁了凡先生通过日行一善而改变了命运,可谓是“善有善报”的典范。为什么“善”如此重要?因为宇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所以,“善”好比是我们人生的发电站,为我们送来源源不断的幸福。

惜福

惜福,就是减少幸福的支出。支出的少了,银行的存款自然就多了。惜福了,幸福就多了。

孔子厉行节俭,学生们总结孔子的美德为“温、良、恭、俭、让”,其中“俭”就是节俭、俭朴的意思;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其中“啬”就是节俭的意思。老子甚至把“俭”作为自己的三宝之一。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佛家思想更加注重节俭,告诫人们“禄尽人亡”。佛家认为一个人的福报是一定的,福报用完了,人也就死了,所以提出了“惜福延寿”。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有佛教信仰的人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掌握幸福的三把钥匙:受苦、惜福、积福。明白受苦的意义:受苦就是清除幸福的负债;珍惜现在的幸福,厉行节俭,从而减少幸福的支出;通过“孝”与“善”积累更多的幸福资产。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