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很早以前就想读一读《活着》这本书,直到今天才抽出时间将它一口气读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故事中的情节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我又确认自己没读过这本书,或许、可能、大概我曾在某一个地方看到过摘选的章节吧!抑或是曾看到过故事简介吧!
书中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不禁心存疑惑,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吗?
小说以一个老人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倾听者,情节展开的自然,没有多余的赘述,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高潮,一切的一切都以十分平静的口吻讲述,但是却不乏代入感,读着读着鼻子一酸,就忍不住为这家人悲惨的命运而落泪。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时代气息很强烈,书中福贵的生活就好像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即使发生在福贵身上是一幕幕的悲剧,但他却一直有一个信念: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少时家财鼎盛,过着花花公子吃喝嫖赌的生活,最终一步步落入陷阱,散光了家财,父亲被气死,在为母亲寻医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获,终于回到了家乡,母亲却已病死,活泼可爱的女儿在一次高烧中成了聋哑人。真正的悲剧才开始上演,妻子得了软骨病,儿子为县长夫人献血的时候因抽血过多而死,好不容易得到欣慰的是女儿凤霞觅得好姻缘,凤霞却在产下一男婴后大出血而死,不久后妻子去世,女婿二喜在孩子苦根四岁时被掉落的板子砸死,当我们以为苦难就此结束了的时候,不,还没有,苦根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福贵生命里的温情一次又一次被死亡扯得粉碎稀烂,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朝着夕阳走去,回忆他的前半生。
人是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呢?或许就是平静吧,以笑代哭,这才是普通的人的最真实的生活,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被这部小说打动的原因吧!好的作品不在于华丽的词藻,而在于引起灵魂的共鸣。余华先生在故事里融入了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让我们感觉情节发展的自然而然,而不是有什么刻意的营造,没有任何修饰的痕迹,而作为读者的我却深深陷入其中。
从这部小说中,贯穿始终的是福贵身上活着的意志,我们不禁好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悲剧的人物是如何存在这一意志的?我们不禁汗颜,生活在这么美好时代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不幸呢?前一段时间,清华大学的寒门之女的演讲刷遍了网络头条,她说: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是的,我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既然活着,我们就要不虚此行,生命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去做,怎能让大好的青春时光从指间溜走呢?去拥抱我们所爱的人,去做我们想做的事,去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为社会公益贡献自己一份微小的力量,这才是我活着的意义。
后记:此刻的我在键盘上敲打了这些文字,虽语病众多,但并不妨碍我把它写下来。高考结束前,读书、旅行、写作是我理想的生活,后来不管何种原因吧,初心被搁浅了,现在我要将它找回来,同时这也是证明我活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