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
——读第17条《教给学生观察》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这是苏霍对“教给学生观察”的重要性的判断。不过,苏霍所说的观察,是把观察看作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作是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我们习惯意识中的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我猜测,前者的观察是广义的,后者的观察是狭义的。
在文章最后,苏霍对观察更是提出了广义的建议:“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我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观察了,这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变化:学生感受自然觉醒的旋律,感悟哲理性的问题,这说明学生的精神生命也在生长。
苏霍在开篇第一篇文章就说,没有抽象的学生,只有具体的学生。苏霍在建议文章中多次提到和学生一起观察果园、观察自然的例子,再用“词”表达出思考的细腻的结果,我认为,这是一种“先具体再抽象”的教育策略,而这种 “具体”的呈现多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完成的。具体的学生通过观察自然表象的“是什么”,而去探究因果关系的“为什么”,表达出对“词”的敏感性,提出出人意料的“哲理性”问题,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的层次,学生的精神生命自然也就生长了。
与文中“深冬严寒季节观察春天到来的标志”例子类似,我想到了“东鲁春风吾与点”和“南华秋水我知鱼”这两个著名的论学典故。抛去个人的政治志向,但看曾皙的话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就是他与大自然沟通交流嘛,当然,他隐含的治国哲理,也只有孔子能听的明白,这就是先观察后思考的成果。再看庄子和惠施在濠水上观赏游鱼的情景,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可以说,哲理思考是源于观察事物的。看来,无论是“暮春侍坐”,还是“秋水知鱼”,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先哲对自然观察的结果。
国外重视观察与思考的例子也不少。物理学科的实验先驱伽利略通过“小车斜面实验”,在观察比较的实验基础上,科学推理得到了“运动的物理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它将永远运动下去”的结论,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做了实验铺垫。经典力学之父牛顿,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经过思考论证,发现了自然界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可否认,近代以来,国外自然科学由于重视了“观察与实验”,对推动科学进步发挥了较大作用。
回归我的思绪,还是回到原文,关于苏霍对“观察”作用的描述,我找到了这样一段话:“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越多。”可见“观察”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鉴于此,我猜测到苏霍之所以多次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鼓励学生的思想表达的原因了。在我们凡人看来,可能是浪费时间的做法,但人家大师是在教导学生的“生命成长”,至少也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理解在里头。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重新审视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先不说广义意义上的“大观察”,单说说物理教学上的那些可以改进观察的事儿,虽然苏霍本文并不赞赏这种狭义的“观察手段”。
第一项改进是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教师要仔细筛选课堂创景导入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感性现象先去激趣,再按科学探究的程序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一般说来,科学探究过程需要七个步骤:一是观察现象与提出问题;二是科学猜想与提出假设;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四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五是分析与论证;六是评估与反思;七是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七个步骤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第二项改进是课外的观察生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先去制定学期的教学观察计划,例如学习惯性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或搜集惯性知识的例子,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形成观察报告,并组织分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再如,学习电功率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家庭中用电器铭牌规格,看看家庭中电表的耗电量,提出家庭中的节电措施,列一个对比表格,进行分组交流。通过这些观察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所识记的学习内容。
第三项改进是观察自己的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日常活动提出学科问题,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例如,体育活动中引体向上和跳绳活动,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去测量他们自己的做功情况和功率大小,这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器材,还可以利用估测数据等,再如利用手机软件计步器去估测每次锻炼克服重力做功的情况等等。通过观察自己的亲历活动,去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生活的过程。
实际上,观察与思考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让问题“向高级周转”。这个高级阶段是需要“批判性思维”的,何为批判性思维?英语表述是“critical thinking”,就是善于对广泛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并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问题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
这里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两小儿辩日》的例子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就是批判性性思维,这要涉及光学、热学的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解答,非孔子所能。但两小儿的观察和提出“哲理性”问题的表达肯定是苏霍所欣赏的,孔子“不能决也”的态度,也是正应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此为中国版最著名的“观察是思考和知识之母”,至少我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