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极致的山地车来自乡村工坊

最极致的山地车来自乡村工坊

2024-12-09 来源:哗拓教育

随着国内自行车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自行车运动。因此,南瓜菌作为一个喜欢自行车的少年,今天想为大家介绍一款极致的山地车架,让大家了解顶级山地车的“美”。

它不是Giant、不是Trek、也不是Specialized,而是来自德国农庄的一个小工坊的山地车,这个工坊里的所有人都对这项运动充满了热爱与尊重。

这个自行车小工坊,就是由当今世界最具才华的自行车设计师Kalle Nicolai创立。

1985年,在Nicolai17岁时,他就自己设计并制造了一台越野机车23岁时,就加入了世界著名的交通工具设计公司AMP Research,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自行车设计。

四年后,他由于厌倦企业实行的外包、低成本、量产化的规模经济模式,就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创立了一个顶尖的自行车品牌——NICOLAI GmbH。

Nicolai品牌一直坚持手工制造,使用优质材料,以及最先进电脑设备及最精密的仪器,加之苛刻的加工要求和非常严厉的品控, 所以一直以来,其产量很低,当然产品价格也十分昂贵。然而,Kalle Nicolai 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一直以来坚持拒绝使用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这样也使得他们牺牲了高收益。

Kalle Nicolai一直坚持要将完美的产品交付消费者。因此,每一辆山地车交付消费者前,都需要多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再三校验才可交付。自然,生产一辆自行车的周期也不会短,顾客从订车到收到成车,一般要等上四到六个星期,甚至更久。

一直以来Nicolai品牌在自行车界也是充满个性的存在他们从不无偿赞助任何车队与赛事。SRAM-Nicolai车队与Continental Racing Team每年使用的比赛用车,仍然是使用现金购买的方式。

自然,每一个消费买到的每一部Nicolai自行车都是跟这些世界顶尖的选手车同一条生产线与相同工序而打造的。Nicolai一直以来代表着自行车界最高水准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

今天要介绍的款这款山地车架,就是Nicolai的经典之作——NUCLEON AM它适合All Mountain、Enduro、Freeride等多种重度越野骑行,当然它也会是一个山地车爱好者的绝佳收藏。

关于车架:

Nicolai车架主要使用7020与7005的航空铝材螺丝等小零件常常使用钛合金制作,与其他量产品牌相比,Nicolai的车架从原始材料变成成品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车架成形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每根铝管都有专业技师进行切割,并且除了按照预定款式切割制作,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当然,这些调整必须是科学合理的,被技师们认可的。切割好后,铝管被装载在特制的夹具上进行焊接。

第二,对于复杂的零件Nicolai使用了先进且精密的数控机床进行切割,以保障其刚性以及精确性。

第三,每个车架由两名技术高超的技师进行焊接,这些车架管材都使用了氩焊多次焊接。由于使用非常低速的焊接方式,因此能更深入穿透材料而获得平坦与均匀的焊接点。宽阔平坦的接合点可以使焊接点上的受力平均分布,保证骑行时的安全。

第四,上漆,对于车架涂装,客户可以自行选择。上好漆后,车架将被置入一个烘干箱 ,然后涂料将会变得坚固、光滑。

第五,组装交付,这时技师将会为顾客装好其指定的配件(如:前叉、轮组、变速等等),然后进行细致的调校,最后交付各户手中。并且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车架会进行四到五次的对齐校准。

关于变速:

关于这款车架不得不提的就是其采用的经典的Nicolai特色变速器——G-Boxx这是一款内变速器,专门为重度越野设计。这是将变速器与车架整合在一起的技术。其将原本曝露在外需大量维护的变速传动部分去掉,换档过程直接在车体的五通管内进行。齿轮箱轴与其他变速与传动部分全包覆在结构内部,相比传统的裸露的变速系统,其可避免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如:石子、灰尘、树枝等),而且不需要额外的维护。

而且,G-Boxx内变速器是装置于大盘附近,几乎位于车体的中央,使得大部分的重量会集中在脚踏车的重心附近,让操控更稳定。跟配备传统变速器的山地车相比,配备G-Boxx的山地车有个较轻的后轮。省去后轮的飞轮、后拨变速等零件,一定程度的减少了重量,还可让后避震器更有效的工作。

另一个重要优点是,它可以在没有任何踩踏动作的情况下进行换档(普通变速换挡时需要踩踏),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坡道上随心所欲的换挡,甚至是在静止时换挡。

到这,我猜小伙伴们一定会想问为什么详细介绍的只是一款车架,原因是Nicolai这个顶级品牌只生产车架。前叉、轮组、传动等很多配件需要消费者自行选择,而后车厂再进行购买,组装调校,最终交付消费者。通常,使用这款车架的成车价格在十万元人民币以上

转载请联系南瓜说。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