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职业理想的认识范文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范文

2024-09-29 来源:哗拓教育

篇1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教师;生涯;影响

当前人事制度改革正逐步深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问题开始出现。学校人事档案是记录教职工思想作风、个人经历、工作表现等内容的原始资料,可以综合反映出教职工个人的综合信息,因此成为各级组织考察与评价教职工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校干部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与教育发展形势相适应,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职能发挥出来,有必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人事档案管理中。下面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

1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首先,人事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都缺少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多数人将人事档案管理看成是单一的保存与收集材料的工作,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及经费投入等方面都不能满足人事档案管理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出现了教师人数不足、缺少制度作支撑、无法满足正常业务培训即档案管理设施配备需求等方面问题。其次,资料收集不全面,存在很多缺失。重组后学校的人事档案存在严重的资料缺失问题,干部任免表、工人技术等级等不全,存在较多缺失,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领导及相关人员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足造成的,加上档案管理人员变动频繁,直接造成了资料收集不全面的问题。第三,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不高。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始终在沿用传统手工操作方式,工作人员疲于材料收集、整理、装订,不能将精力放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资源共享得不到实现。

2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从当前中小学人事档案管理的情况来看,部门团队绩效、HRM策略化程度及知识管理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随着近年来人事制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师职业生涯方向能并非一直是直线,他们随时都可能面临职业生涯中断的问题,因此必须制定长期规划,根据信息化历程档案具有易于存储、管理的特性,如果可以将信息化人事档案应用在教师职业发展上,这样使用者就可以定期反思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一旦职业生涯中遇到困境,可以让职业培训人员透过其信息化历程档案系统为其提供帮助,减少搜索资料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科学评估教师各项情况,更好的帮助使用者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达到辅助职业价值探索活动的作用。所以,应该利用信息化历程档案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其需要的职业培训内容项目。从当前各中小学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教师们参与频率最高的是学校为其提供的职业发展历程答案,且使用人数约占一成,由此可见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在当前的信息化人事档案中整合相关教师职业培训项目,通过信息化档案整合资料动态连接、跨平台及备份转移等优势,形成教师历程资料便携式反思记录,从而为教师今后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进行定期反思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教师愿意主动使用的职业规划平台,这对于提升师资培训功能非常关键。因此,对于教师职业培训来说,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可以充分满足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为教师学习成长提供帮助,使之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更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好,同时通过制作及呈现的过程积累应用信息科技的能力,对于学校及教辅人员来说,可以利用历程信息了解教师个人生长的过程,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实现教育与职场的有效衔接。

3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建议

当前各中小学的发展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其发展形势受到了多种因素的挑战,其中人事管理工作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协助学校执行各项发展规划,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充分适应新形势要求,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要求,当前各中小学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才能为学校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与先进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才信息,最终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目标得到实现。通过不断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发挥出来,从而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其次,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应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呈现的内容,满足中小学招募管理人员所需,从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校均建立起了独立的历程档案系统,但普遍将重点放在了学习历程记录上,缺少自我反思成果内容,所以,为了建立起个性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应该研发出更加适合教师使用的探索职业生涯的工具,利用在线评量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有关其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信息,同时定期对讯息进行更新,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掌握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并总结出相关方面提升的策略,使其职业辅导效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三,对多个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按照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务、教务等系统,形成一个使用过程中只需要登录一个系统不可获取多方面资料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查阅效率,同时还能提升教师使用该系统的意愿。此外,信息化人事档案记录还能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自我反思,并可完整的记录,反思内容,为每位教师呈现出其工作与培训历程,帮助其了解自身个性发展倾向,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出职业生涯咨询的效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正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行业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挑战,这种情况下人事管理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和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功能、作用发挥出来。同时学校是创新知识体系的龙头,学校有责任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进行创新和推广,同时信息化管理也是知识获取、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使其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出职业生涯咨询的功用。

参考文献

[1]恽敏霞,刘辉.基于“成长追溯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J].中小学管理,2014(01):29-31.

[2]刘文媛.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以近十年发表的中文重要期刊论文研究为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03):28-34.

篇2

日前,在“人民币升值与企业竞争力”结题会上,来自商务部财务司、政研室、贸研院、人民银行以及相关外贸企业、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对课题成果进行了全面评价和总结。编者选取该课题的部分成果,希望能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广大企业提供参考。

【摘 要】本文以江苏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汇率改革3年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首先,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增速、每美元出口成本和出口利润率的影响等方面多维度呈现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影响的特征化事实。接着,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出口额作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变量,以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计算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效应的大小,以此反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逐年增加,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负面效应正逐渐加大。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出口企业承受力 机电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速,再加上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叠加,中国的外贸出口特别是纺织服装出口在2008年上半年似乎遭遇了“寒流”,许多出口型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然而,迄今为止,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基于此,为深入揭示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本文以江苏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汇率改革三年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以期为汇率机制改革、企业应对汇率风险和提高出口企业承受力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特征化事实

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因素是多重的,人民币升值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冲击国内出口商品的出口定价和出口数量,还会进一步影响出口商竞争力和利润。。当人民币对某种货币汇率提高时,出口价格提高;反之,则出口价格降低。例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美元结算的那部分出口商品价格就提高了;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以欧元结算的那部分出口商品的价格就降低了。其次,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提高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有可能引起国外需求的减弱,进而引起出口数量的减少。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和出口数量的下降将反映到出口额这一指标上,如果出口商品价格提升的幅度小于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则出口额及增速将下降。第三,在影响出口商品单价和出口数量的基础上,人民币升值可能进一步引致出口企业竞争力及承受力下降,导致企业相关指标不断恶化,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是较好衡量这一传导过程的指标。一方面,每美元出口成本是企业进行出口盈亏平衡分析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出口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结算汇率之间的差额不断缩小,意味着企业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减,企业承受汇率升值的能力下降;反之,则意味着企业利润空间的扩大,企业承受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则更直观地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利润空间的挤压情况,衡量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将首先从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增速、每美元出口成本及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4个方面,概括、描述汇率机制改革3年来人民币升值影响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企业承受力的特征化事实。

(一)对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

人民币对某种货币升值时,用该货币结算的出口商品价格将提高;人民币对某种货币贬值时,用该货币结算的出口商品价格将下降。为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商品总体价格的效应,考虑到用不同货币结算的贸易额权重,本文使用“出口价格加权变化率”指标来衡量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出口价格加权变化率”ΔP的计算公式如下:

ΔP=ΣΔPi=Σri×Δeri (1)

其中,ΔP、ΔPi、ri、Δeri分别代表出口价格加权变化率、人民币对第i种货币的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效应、以第i种货币结算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和人民币对第i种货币的水平变动幅度。

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的计算结果显示,汇改以来(即2005年7月~2008年6月,下同)人民币汇率变化使江苏机电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提高了9.00%,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使江苏机电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了10.33%;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使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提高了10.79%,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使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9.8%。而且,随着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②,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产品价格的负面效应(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如,2006年人民币升值使得机电产品出口商品价格提高0.09%,2007年为2.69%,2008年1~6月则为4.01%。

计算结果还表明,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价格影响更大一些,即纺织服装业受到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品价格的负面效应(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在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要大于其在纺织服装出口中所占份额,两者相差近十个百分点。而汇改以来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了8.17%,机电出口市场中欧盟所占份额高于纺织服装业使得欧元升值,降低机电产品价格的效应要大于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效应,所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产品出口价格的负面效应要小于纺织服装业。

(二)对企业出口增速的影响

现有文献中,出口额增速一般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作为计算基准,即出口额增速=(现期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基期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基期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这在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能反映出口的真实增速;但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逐年增加,且每年的升值幅度都在3%~7%之间,如此大的升值幅度使得采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来计算出口同比增速不能反映出口的真实增长情况,有可能高估了企业的出口增速。因此,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本文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作为计算出口增速的基准,以期更准确地反映相关产业的出口增速,计算公式如下:

EX1rmb- EX0rmb

exrmb=

EX0rmb(2)

其中, exrmb、EX1rmb、EX0rmb 、分别表示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增速、现期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和基期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

计算结果表明,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对美元汇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机电产业的出口增速由2005年的43.1%下降到2008年1~6月的12.2%。其中,2005年机电产业完成出口额6 874.83亿元,同比增长43.1%;2006年机电产业全年完成出口额8 873.51亿元,同比增长29.1%;2007年机电产业全年完成出口额10 749.44亿元,同比增长21.1%;2008年1~6月机电产业出口5 442.27亿元,同比仅增长12.2%。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同样呈现下滑的趋势。2005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 539.93亿元,同比增长24.8%;2006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 750.53亿元,同比增长13.7%;2007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 924.28亿元,同比仅增长9.9%;2008年1~6月纺织服装产业出口932.27亿元,同比仅增长11.0%。

汇改以来,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逐年下降,反映出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对相关产业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影响企业出口数量的因素很多,但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升值14.66%,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达16.67%③,人民币升值无疑是导致汇率机制改革3年来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不断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的影响

据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1~6月,江苏省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呈下降态势,但各期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当期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差额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而持续减小,且差额减少的速度不断增加,显示出样本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不断下降。特别是进入2008年后,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速,相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当期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差额大幅度减少。相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当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之间的差额逐年下降,显示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冲击正不断加大,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承受力正不断减弱。

(四)对企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影响

据江苏省外经贸厅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的监测数据显示,相关样本企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反映出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少,企业承受力不断下降。汇改3年来,纺织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从2006年的2.64%下降到2007年的1.22%,2008年1~6月进一步下降至0.42%;服装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从2006年的1.48%下降到2007年的1.35%,2008年1~6月进一步下降至1.21%。而机电产业的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同样大幅下滑,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从2006年的16.92%一路下滑至2008年1~6月的6.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则从2006年的3.68%一路下滑至2008年1~6月的2.62%。纺织服装业和机电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的逐年下降,表明人民币升值对江苏机电和纺织服装产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人民币升值正不断侵蚀机电、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利润,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正不断下降。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的协整检验

影响企业出口承受力的因素很多,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已,在上述特征化事实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区分汇率变动及其他因素,如原材料价格、外部需求等变动对企业出口承受力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出口企业同时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人力成本大幅度提升、出口退税减少、世界经济放缓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更需要在剔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单独、严谨地考察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影响。鉴于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出口额作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变量,通过检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来反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效应。出口额是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乘积,是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变动后的最终效应,通过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额的影响能够较好的刻画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变化。

考虑到我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数变换后的机电实际出口额、机电主要贸易国实际国民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及人民币汇率波动率数据分别记为LNEX_JD、LNYf_JD、LNREER、LNVOL;对数变换后的纺织服装实际出口额、纺织服装主要贸易国实际国民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及人民币汇率波动数据分别记为LNEX_FZ、LNYf_FZ、LNREER、LNVOL。

在本部分的实证分析中,针对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非平稳性,本文将首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如果各变量单整阶数相同,则可采用Johansen协整向量自回归(conintegratingVAR)法来验证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一)机电产业出口方程的协整检验

机电产业出口方程各变量的ADF检验显示,各时间序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江苏机电产业出口的正规化长期方程:

LNEX_JDt=5.360949LNYtf-0.628982LNREERt

-0.020304LNVOLt (3)

式(3)表明,长期内,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主要受贸易伙伴国国民收入水平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对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的弹性达到5.37,即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每上升1%,机电产品出口将上升5.37%。而人民币实际汇率和汇率波动率对机电产业出口均具有负向作用,其中,实际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江苏的机电出口将下降0.628 982个百分点;汇率波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江苏的机电出口将会下降0.020 304个百分点。

(二)纺织服装产业出口方程的协整检验

纺织服装产业出口方程各变量的ADF检验显示,各时间序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正规化长期方程:

LNEX_FZt=5.041973LNYtf-1.465061LNREERt

-0.040296LNVOLt (4)

式(4)显示,长期内,贸易伙伴国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推动了江苏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的弹性达到5.04,即主要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水平提高1%,江苏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将增长5.04%。与机电产品出口不同的是,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值的变动比较敏感,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弹性较高,达到-1.47,即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江苏的纺织服装出口将下降1.47个百分点。同机电产品一样,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率对纺织产业出口也具有负向作用,且系数估计值较小,汇率波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出口将下降0.040 296个百分点。

(三)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协整检验结果的比较

上述协整检验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机电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纺织服装出口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均衡关系如表1所示。

可以发现,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值变动和汇率波动率变动都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产生抑制效应。而且,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性对机电、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抑制系数大小差不多,其绝对值均小于0.05,这两个抑制系数要大大小于汇率水平值变动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系数。

表1同时显示,纺织服装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要大大高于机电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纺织服装出口对汇率水平变动的弹性是机电出口的2.33倍,纺织服装出口对汇率波动的弹性是机电出口的1.98倍。两者相差如此之大,可能是由于江苏机电和纺织服装两个产业在出口贸易形式、出口企业属性、出口产品附加值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分贸易形式看,主要为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在80%左右;分企业性质看,以三资企业为主,三资企业完成的出口额占机电出口额的90%左右。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则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在70%左右;尽管三资企业完成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在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小,但其40%左右的占比明显小于机电产业90%的占比。此外,两者在出口产品附加值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断增加,而江苏纺织服装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及低档次产品,这使得机电产业出口产品附加值要高于纺织服装产业。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出口、内资企业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要分别大于对加工贸易出口、外资企业出口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④。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虽然也会令机电产业出口产品面临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压力,但由于其出口产品附加值较高,又以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因此,汇率变动对机电产业出口的抑制效应要远远小于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抑制效应,从而导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长期汇率变动弹性系数要远远大于机电产业出口的长期汇率变动弹性系数。

四、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的效应分析

第三部分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具体分析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的效应大小,即分析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是促进了还是抑制了机电出口和纺织服装出口,并计算其影响程度。本文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作为计算区间,以反映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江苏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而推测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影响的变化情况。

如表3所示,2005年7月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冲击效应逐渐加大。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比2005年升值1.59%,使机电产品出口比2005年减少1%;汇率波动降低10.94%,促进江苏机电产品出口比2005年增加0.22%;两者相加即为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的总效应,为-0.78%,即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导致江苏机电产品出口比2005年下降0.78%。2007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的总效应达到-2.88%,其中,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比2006年升值4.14%,导致机电产品出口比2006年减少2.6%;汇率波动增加13.93%,引起机电产品出口比2006年减少0.28%。进入2008年后,人民币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升值对机电产品出口的负面效应也加大。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比2007年1~6月升值5.80%,汇率水平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达到-3.65%,即人民币的升值导致2008年1~6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减少3.65%;而汇率波动率降低12.28%,促进2008年1~6月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加0.25%;两者效应之和即为汇率变动对出口的总效应,为-3.4%,即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导致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3.4%。

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抑制效应也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而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表4显示,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总效应为-1.89%,即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导致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减少1.89%。2007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升值对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为-6.06%,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对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为-0.56%,汇率变动对出口的总抑制效应为-6.62%,即2007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汇率水平升值和汇率波动增加)导致纺织服装出口比2006年下降6.62%。进入2008年后,人民币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水平升值对机电产品出口的负面效应也进一步加大。2008年1~6月,人民币汇率水平同比升值5.80%,导致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比2007年1~6月下降8.5%;人民币汇率波动降低12.28%,增加纺织服装出口0.49%;两者效应之和为-8.01%,即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汇率水平升值和汇率波动减少)导致江苏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比2007年1~6月下降8.01%。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抑制效应的逐年增加,表明人民币升值步伐的不断加快已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负面效应正逐渐加大,这与我们在第四部分中,从出口增速、出口换汇成本和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中得到的判断是一致的。

表3、表4还显示,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对出口影响的抑制效应不断加大,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而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性对出口影响的效应则不稳定,有时候促进出口,有时候抑制出口,但汇率波动对出口的效应要大大小于汇率水平变动对出口的效应,这说明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发挥着主导作用,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影响还比较小。此外,数据还表示,汇改以来人民币相同的升值幅度,对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要大大高于对机电出口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纺织服装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要大大高于机电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纺织服装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为-1.465 061,而机电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弹性仅为-0.628 982,前者是后者的2.33倍。

五、结论与启示

为分析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影响,本文首先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增速、每美元出口成本和出口利润率的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呈现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影响的特征化事实。接着,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出口额作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变量,以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计算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效应的大小,以此反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逐年增加,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负面效应正逐渐加大。

上述分析表明,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和升值幅度的累积,江苏机电、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承受力正不断下降,应对汇率风险已成为影响出口企业生存的重要课题。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在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下,进行稳健、逐步的调整,以给予相关出口企业稳定的汇率调整预期及过渡时间,避免汇率短期大幅度变动对出口企业的剧烈影响。本文的结论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波动对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是显著的。。

(二)决策部门应针对不同产业抵御汇率风险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以差别化的政策提升相关产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本文的研究表明,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民币升值承受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不同产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的差异,根据不同产业抵御汇率风险的特性,实行有差别的政策支持抵御汇率风险能力较弱的产业,避免给这些“弱势”产业造成重大冲击。

(三)政府要加快市场化配套改革,为企业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针对企业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涉外企业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鼓励相关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并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防止企业恶性竞争,为企业应对汇率风险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相关企业应该综合运用财务、金融、生产经营手段,全面提高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面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相关企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积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主动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化,规避汇率风险。

① 本文为商务部2008年课题《人民币升值与出口企业承受力》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以BIS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计算,200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0.86%,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86%,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57%;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月平均数计算,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12%,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83%,2008年1~6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39%。

③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2008年6月BIS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2005年6月BIS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2005年6月BIS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2008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2005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2005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

④ 具体见吴先满、蔡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国内支柱产业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先满,蔡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国内支柱产业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2]白暴力等.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对我国进出口价格的作用.人文杂志,2007(5).

[3]陈龙江,黄祖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4]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课题组组长:笪家祥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副组长: 吴先满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

高鹤云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成员:王显东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邱钟娴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蔡清华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何庆霞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事业单位

一、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是自然界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级动物,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因而关于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历来便是人类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因此而产生存在的。由此可知,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因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便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2.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的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日益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持续沿用固定的模式,必须得适应人们多变的思想,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成效,才能反过来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3.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它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让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再迷茫,明确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让更多有益于人们全面发展的工作内容被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范畴,让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再空洞无力,没有内涵。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对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言,其实就是以事业单位的职工为中心,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引导职工不断进取,包容职工多样的性格特征,激励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在事业单位大力宣扬“真、善、美”的优秀品格,不断升华职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修养;;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从而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2.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应注重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继续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把追求的目标仍然定位于将人塑造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是需要将目标定位于将人塑造成为一个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的“能力人”。。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应该包含国家政策方针内容。国家政策方针决定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发展而孤立存在的,因而将国家政策方针纳入到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职工紧跟社会时代的脉搏,不被时展潮流所抛弃;同时,还可以有效引导职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便无形地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情操。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继续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作用,将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寻继续保留。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道德情操,使其成为道德素质高尚的人。再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应该包含知识技能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技术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生存下去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因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借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机会和平台为职工提供知识技能的培训,这样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

3.思想政治工作要出实招、办实事

(1)制定可行措施。。。在不违背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都以符合人们最根本的利益为前提。只有这样,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充分落实。这需要有关部门首先改变官僚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政策落实方面,部门必须要做到恪尽职守,不和徇私枉法,兢兢业业地为群众服务,办实事。把群众最关心的变为自己最关心的。做到实事求是,不做形象工程。

4.思想政治工作应尊重职工间的差异性

由于职工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提出的建议也是种类各异的。因此要学会综合考虑建议是否可以付诸实践,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如果符合这两个要求,就可以予以采纳,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多与职工进行交谈,这样可以对职工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由于职工知识水平高低不一,思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做到完全统一。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同时谋求共同的思想。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以人为本理念为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奋斗的目标、丰富了工作的内容。因而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地开展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才会顺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促进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惠彪.以人为本,打造和谐设计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J].世纪桥,2012(15):125-126.

[2] 侯俊.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实现“以人为本”[J].科技信息,2011(23):215-126.

篇4

关键词:知识失业;人力资本;教育深化

。根据就业统计,高等教育的就业率从1996年到2005年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70.0%、73.0%和72.6%。,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却连年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到2006年研究生人数分别为46万,62.3万,79.7万,94.5万,117万,127.5万,增幅依次为173%,35.6%,27.7%,27.7%,18.4%,24.1%,8.79%。这其中应届毕业生是考研的主力军,2007年有128.2万报名考研,增幅相对减小,但是人数继续增加。教育的深化和知识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加重了人力资本的浪费。

1我国知识失业的现状及原因

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劳动者”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他们的失业被成为“知识失业”。在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开发的急需用人之际出现的知识失业是一种“贫穷的奢侈”。

1.1 我们国家知识失业的现状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使得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全民的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现象恶性循环,使得人力资本成本更大程度地浪费。

研究发现,不识字、小学、初中的失业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并不是说明受教育程度越低,失业率越低,而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我们国家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失业率还是高于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失业率,近年来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失业率在不断上升。而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持续下降,知识性失业问题也将持续下去,知识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后果提醒国家和个重新定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1.2知识性失业的原因分析

首先,知识劳动者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目前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加剧,专业结构的错位。

其次,知识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高等教育的内部层次划分界限不明确。专科和本科之间培养目标和特色没有明确,专科类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校档次,和本科教学趋同化而加重了理论教学的投资,使得技术操作的培养特色弱化,造成就业竞争激烈化。

第三,知识劳动力市场供需空间结构错位。这种结构性知识失业是指一些地区、部门、企业里知识劳动者由于供求相对过剩,而在另一些地区需求得不到满足。

2知识失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

Smith)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问题。在其《国富论》中,初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才能,因为学习而花去的成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已经实现在并且固定在学习者身上,因学习而拥有的财产对于个人是其财产的一部分,而对于社会而言,也是社会财产的一部分。综合人力资本的其他概念,本文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是:人力资本是一种通过投资能够得到的、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可增加其自身价值的、可用数量、质量表示的资本。

2.1关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

与任何的投资行为一样,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涉及当前时期以及以后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以及预期将来能够产生的收益。

①实际增加费用或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学费成本、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书籍和其他物品上的花费等。

②国家由于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而放弃其他部门投资的损失和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期间因为不能正常工作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报酬。

③学习常常是困难而且沉闷的,因此产生的个人心理成本以及造成的社会压力成本。

而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是更高的未来工资性报酬、一生中的工作的满意程度的提高、从非市场性活动和兴趣中获得更多的享受的心理收益。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就比较宏观了,可以解释为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的和平稳定等。并且这种收益需要进行折现为现值来进行比较。

2.2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个人受教育的年限越多,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越大,获取的教育收益也越大。而这只是一种正常情况下的常态,以宏观经济的问题和充分就业为前提的。

常规下,教育程度越高,净收益会越大,但是由于知识性失业的存在,使得人力资本的投资的风险增加了,并且这种风险随着知识性失业的持续而升高,从而使得教育的预期收益减小。

综上所述,这些因为知识性失业而增加的成本会使得图1中的个人成本曲线向上平移,而因为知识性失业而减少的收益现值却会使得图1中的个人收益曲线向下移动,使得个人成本曲线与个人收益曲线越来越接近,如果知识失业现象持续恶化下去,很有可能导致教育的个人收益小于教育的个人成本,对于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国情下,必然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产生两种相反类型的影响:

①对于家庭收入难以负担的家庭而言,不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知识失业会使得贫穷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心里损失加大,社会心理压力使得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相对要大,而高等教育的差别收益会因为知识性失业而磨灭。当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减小,会使得大学入学率下降,也就是他们很可能放弃人力资本投资。

②而对于家庭条件可以承担或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筹措到资金支持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家庭而言,他们将会继续进行深造,进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使得教育深化。

也就是说,知识性失业将会使得个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不断上升,而收益却不断下降,可能使得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小于成本。导致一部分人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而一部分人选择继续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即形成两种极化现象。

知识性失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除了以上的成本效益的分析的情况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正面激励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并不能其主导性的。。

首先、知识失业加重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迫使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全面素质,优化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其次、 知识失业可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改革。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与整个市场基本脱轨,从而专业设置的脱轨加剧了知识性失业,知识失业问题会促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

总之,知识失业在发展中的中国形成一种强烈的信号,对中国的人力资本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加强知识劳动者、高校、政府的警惕心理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做出各种应对措施,来优化他们的人力资源的投资。

3知识失业的应对措施

我们国家的知识失业是一种人才相对过剩的虚假饱和现象,这部分的失业者具有很强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潜力,是社会的潜在资源,他们的失业将会造成人力成本的巨大浪费,对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造成不利影响。教育深化和知识性失业的恶性循环将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浪费也在恶化。所以解决知识性失业问题是一项既艰巨又迫切的任务。

3.1 加强经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之间相互影响,经济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就业状况又影响经济的发展。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是解决知识性失业问题的关键,也是前提。应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使得市场尽量容纳更多的知识性劳动者,减少知识性失业。

3.2不断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缓解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

许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出现错位,许多高校专业设置具有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各种专业的知识性人才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机构在设置专业时一定要适应市场,专业设置一定建立在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测上,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控制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精英化,缓解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3.3加强非正规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或者是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等),非正规的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创业,国家应该加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非正规就业提供福利保障机制。

知识性失业是一种在其他国家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希望国家政府与高校协同全民解决或者减轻中国的知识性失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荣日.略论教育成本分担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4).

[2]杨勇,李仙娥.试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失业”问题[J].北方经贸, 2005,(2).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需求;影响因素

1.前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为培养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应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然而,实际就业情况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学生的求职意向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设计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解决就业率的问题, 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失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关系到该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2.沈阳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2.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理想,只有个别毕业生没有就业,整体的就业率达到95.3

2.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男女就业比例(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的就业率更高一些,这反映出女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在很多的用人单位都愿意接收男生,认为男生的身体素质强于女生,尤其一些俱乐部的私人教练基本都是男生。

2.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配比例(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选择自主择业和非体育相关单位的各占34%和8%,总计达到42%,这已经接近2013届毕业生的一半,说明毕业生改行易业的情况十分严重。

2.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择业标准(见表4)

从表4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将经济收入处于择业条件第一位的占46%,而与专业相符的只占了10%。高的收入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社会里,对每个人来说无疑不是一种诱惑。

3.影响沈阳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3.1社会需求与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矛盾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缺口较大,而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数量却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专项能力水平较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又不愿意花费时间去重新培养,导致大量学生改行易业。

3.2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见表5)

由表7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中明显存在课程门类多,专项技能课时少,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而部分学校还存在培养模式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学生难以胜任社会需求。

4.结论

4.1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

沈阳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严峻,就业率虽然较高,但毕业生改行易业现象严重;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是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却很少。

4.2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高校自身现有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74-78.

[2] 崔晓霞.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3):110-116.

[3] 黄瑞霞.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29(3):44-48.

[4] 石冰.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之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6):115-118.

[5] 贾岩.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去向社会需要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5):57-59.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主要还停留在开设一门选修课,举办一些讲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相当有限,不能满足客观需要。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适用性,照搬国外

目前国内教材在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核心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多以直接照搬国外的主要学说为主,较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深入阐述,结合我国学生实际内容的更是欠缺,所以学生学习后感到这些理论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适用性方面有较的欠缺。

(二)缺乏操作性,纯理论讲授

注重理论的系统讲授,要求学生“记忆”知识,是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很难避免。“老师说,学生记”的教育方式,缺乏操作性,也是前这门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缺乏社会性和针对性,笼统辅导

目前国内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课程讲授者,均以校内教师为主。许多教师很少有真正深入社会职业市场实际的经历,对于职业市场的认识深度明显不足,而学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面仍过多沿袭文科类课程注重讲授的做法,很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亲身实践。目前在开设这门课程的中职中,职业生涯理论的宣传和讲解多以集体讲授的方式为主,很少采用讨论式教学,更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无法适应职业生涯教育个性化极强的特点。

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研究不足。国内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教育技术的研究少有人涉足。。

(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选修课,且安排的教学课时数很少。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逐渐贯穿到小学、中学、学各个教育阶段,且渗透到多门课程教学中。而目前我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零散的讲座及思政课程中的简单介绍,部分中职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始开设相关课程,但明显存在受众面不广,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单一,教学课时数少等问题。

(三)测评工具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针对职业生涯测评软件研究主要侧重于翻译、借鉴国外成熟的软件,由于地域文化性的差异等原因,这样的测评软件的实用性和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受到很影响。目前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匮乏,部分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中,担任教学任务的并非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很多教师是属于兼课性质的,甚至有些教师是因为工作量不够,而勉为其难地承担该课程的教学的。该课程对于部分老师来说吸引力普遍不,不仅因为备课工作量较,更主要是因为该课程内容较难展开,很难讲活、讲深,很容易和思政课的部分内容重复,不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如何更好地引导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理想的作用

要讲清职业理想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要讲清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核心,它影响和制约着职业理想。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正确的社会理想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精神支柱,应把国家富裕、社会进步当成自己的责任,只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中,才会最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要向学生讲清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动力。进一步指出:中职生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应该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行动去报效祖国。

(二)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

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确定职业理想。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主观条件;了解认识家庭状况,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和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动向。指导学生通过全面认识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根据社会理想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要结合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职业发展目标与措施”的教学,指导学生全面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初步规划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在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时,要根据其能力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适合的职业及达到职业目标的高度,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书。

(三)引导学生管理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的认识,使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自己人生的方案;要教育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划积极行动。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职业演变的速度不断加快。为此,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加快的职业演变中生存与发展,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既会给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带来现实的困难,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四)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

要讲清中职学生有哪些创业品质。创业品质是指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想创业、敢创业,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前提。中职学生创业应具有独立、合作、果断、克制、坚韧、适应性强等心理品质:独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善于交流、合作的心理品质;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的心理品质;克服盲目冲动的心理品质;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性强的心理品质。可以与专业教师配合,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通过开展各种学生技能比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行业实践、行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可以创业人物和实例。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炜关,浅谈如何指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等职业教育,2006.

篇7

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对自己最可行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职业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职业理想的一个过程,在中职学校的思想教学中,职业理想教育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与中职学校的教育思想连通着。职业教育又称道德教育,假如职业理想教育是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与职业方向的具体化进行论证的话,那么实现道德教育就是提出尊敬职业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让学生建立自己职业的理想,努力地为职业理想的目标而奋斗,对自己本身的职业选择给予坚持到底的信心,传授爱岗敬业的道德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敬业爱岗基本道德与职业道德是教育的根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都在职业道德精神的职能和功能中体现出来。

二、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发展职业理想的重要时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已经能自行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家长与老师的控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及发展方向,体现出自我价值观。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首先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的选择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喜欢与同学规划相同的职业方向,导致在工作中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长处。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将学生的学科、专业与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理想的知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道路及社会需要的人才,认识自己的价值。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自身的专业知识,重新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规划,使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实际与科学,促进中职校学生的健康发展,确定自我奋斗方向。职业理想教学中要使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指导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理想、能力以及所学的专业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及优势,认真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职业理想教学的提高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做好了准备。

三、注重正确职业道德培养

不管从事任何职业,职业道德都是要遵守的规范准则,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有着推动职业生涯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力,公司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将职业道德纳入企业的考核标准。目前,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的文化与产品质量的竞争,职业道德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职业规划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环境对提高校园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高雅、卫生、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比如:鼓励学生勤工俭学,通过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的班级、宿舍进行评比,督促学生养成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团结奋斗的精神。。

四、增强职业理想教育实效性

中职学校的教学优势是学生对自己专业有着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没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仅仅是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不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造成了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对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得很透彻,而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出错。职业规划教学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的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清楚认识自我及职业规划,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职业理想的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工作时的技巧得到提高,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多争取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企业的文化。在平时的上课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篇8

一、准备转换角色

相对来说,大学生活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与老师同学为伴、与书本为伍,经济上有父母的呵护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受父母老师呵护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二、知己知彼,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前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社会大环境,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行业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应与本人所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避免理想主义,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不与同学攀比,要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竞争尤其激烈。在走向社会之前,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勇敢的面对就业竞争,不仅要敢于竞争,而且还要善于竞争。

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就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确定恰当的期望值。期望值是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比值,期望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四、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遇到挫折不消极退缩,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向挫折挑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果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时候所谓的“挫折”,只是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并不能算是失败。尤其在现在严酷的就业形势下,我们理想的职业竞争异常激烈。遇到这样的挫折,需要静下心来,冷静思索,或许,不留恋大城市,不追逐热门职位,脚踏实地从“小”做起。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所以我们要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自立自强,做新时代的开拓者。

五、遇到困惑要善于求助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18—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理想状况、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结构,深化理想教育的理论探讨,而且还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高校理想教育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德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使他们坚定政治方向,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多数研究都是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针对性不强。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反思目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提供现实意义的指导。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高职院校的1—3年级的学生分批进行集体测试。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4份(回收率89.5%),其中男生460份,女生524份。

(二)工具

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问卷由研究者自行编制。问卷共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发展理想6个因子。问卷的α系数是0.8665,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良好。本问卷为5点计分,从问卷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分别记为1到5分,反向题以相反的方式记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理想越成熟;得分越低则表示理想越不成熟。分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其理想内容越倾向于该内容。问卷得分采用终得分,终得分的计算公式:终得分=维度实际粗得分/组成某一维度的理论最高粗得分×100。

(三)程序

在辅导员的协助下,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主持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验,并在20分钟内完成。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整个测验过程以及对数据的处理严格按照测验的实施程序规则以及统计学原理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及诸因素总体状况

表1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最高的是社会理想,得分最低的是职业理想。

表1 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总体状况分析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年级差异状况

表2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职业理想因子、政治理想因子以及发展理想因子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表2 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年级差异状况分析表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性别差异状况

表3的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政治理想因子上,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表3 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性别差异分析表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影响因素状况

表4及表5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影响因素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及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中排在第1位的个体的性格;社会因素中排在第1位的是国家的经济水平;家庭因素中排在第1位的是个体家庭和睦程度。

表4 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影响因素一览表

表5 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具体影响因素一览表

四、讨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是积极的,健康的。这与其它研究是一致的。[1]在理想各因子中,社会理想因子得分最高,这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是积极的。职业理想因子得分最低,这说明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工作岗位、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及事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有所调整。换句话说,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这与其它研究是不一致的。[2][3]同时,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理想内容是有层次的,并不是单一的,这与黄希庭等的研究是一致的。[4][5]因此,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年级差异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年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因子及政治理想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其发展理想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各年级大学生都有自身的追求及奋斗目标。然而,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来说,他们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等等方面抱有过高的期望。随着年级的升高,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状况越来越明确。因此,高年级大学生的发展理想因子得分较高。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性别差异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政治理想因子上,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男女平等。换句话说,在许多方面,人们的性别差异意识逐渐淡化。某些方面,女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男性。教育方面是男女平等的典型表现。然而,由于历史等众因素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领导岗位都是男性居多,女性所占的比例极少。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不断深化,女性占据领导岗位的意愿逐渐加强。因此,女大学生政治理想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理想的影响因素中,51.6%大学生认为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因素及家庭因素。这说明他们已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在各因素中,排在第1位的分别是性格因素、经济水平因素以及家庭和睦程度因素。这说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得到社会及家庭的大力支持。

五、结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理想内容是有层次的,并不是单一的。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同时,众因素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教育的影响是不同的,要分清主次。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应该取得社会以及家庭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其其.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31.

[2]杨其其.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8):45.

[3]仇志海,王生雨.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73—74.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采煤专业;心理冲突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近五年来对采煤专业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毕业学年、毕业生就业后一年内心理、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学生主要呈现三大心理冲突,根据煤炭行业发展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三个基本对策。

一、当前采煤专业高职生的三大心理冲突

(一)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的冲突

1.对未来的高期望和对现实的低评价之间的矛盾

采煤专业学生高职生对未来的期望是理想化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教育体系中得到的是理想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学生100%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家境贫寒,他们希望通过学业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经济条件,必然地会将自己关好的愿望投射于理想,寄托于未来。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煤炭行业本身是高危行业,且近几年炭企业效益的持续恶化、矿难不时发生,由于高职生缺乏理性的、辨证的眼光,使得他们对现实极为不满,评价极低。他们常常因为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而把整个社会看成一团糟,全面否定现实生活。

尽管高职生在高考中是较失败的升学群体,可毕竟也算是大学生的一群。对未来的必然会有较高期望,主要表现在高职生乐观、进取,对未来充满信心。但这种高期望和对煤炭行业发展不客观(煤炭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就业与高收入)的评价并存,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好高骛远的盲目性情绪,造成对未来的高期望具有极大的脆弱性,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高期望碰到障碍、受到挫折,他们极易走向悲观的一面,对未来失望,对现实气馁,不能再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

2.自我与社会的矛盾

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采煤专业学生自身能力与煤炭行业对他们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也即他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矛盾。高职生中普遍存在对自我的过高评价、过高预期的倾向。而生活中自我过高评价和他们的实际能力、经验还不能适应煤炭这一艰苦、高危行业的要求有着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仅就高职生的学习能力而言,他们的高考成绩集中在理科250分至300分这一档次,从此所反映的学习能力上考察,基本上属于中学中中偏下的群体。而且经对我院高职生基本情况的了解,经不完全调查,大多数学生选择就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且数学、物理等成绩较差(采煤专业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性要求又较高),他们客观上已不具备经过补习再上高一级学校的可能(有可能的大多数选择不报到)。这种普遍低下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专业教学中的一大障碍。学生不愿正视,转而以较高的自我评价来定位。这常会给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带来心理上的挫折感,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理想职业向往和现实行业困境的矛盾

采煤专业学生在心目中把获得较理想的就业岗位(高收入)作为唯一标准,而我国目前煤炭行业因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效益持续下滑,专业技术人才要实现较高收入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至少三到五年的实践经验。一就业并获得好岗位(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认同)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毕业生不太可能得到理想岗位,更为普遍的是大量毕业生难于适应煤炭行业(学生能渡过适应期并成长起来的不足就业人数的1/4)。这便造成了理想职业向往与现实行业困境的巨大差距。并由此带来很大的挫折感,导致学生对现实的悲观失望情绪。

4.学校理想化教育与社会需求世俗化的冲突

从幼儿园到中学,以至大学,我们学校教育都具有理想化、不食人间烟火的脱离现实的倾向,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伦理层次教育;我们要求学生树立的理想是最高层次的,作为一种追求,提倡这些本身并不错。但是,以一种高层次的模式来代替结构复杂、具有多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导致了学生形成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理想观念和人生理想。

在以往较为单纯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差距带给学生的不适应还不明显。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各种观念由单纯趋向复杂,讲究实惠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世俗化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学生在学校里和在社会中所感受的、所经历的几乎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对此学生毫无思想准备(学校教育没能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准备),由此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可想而知。

此类冲突会使学生产生对学校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极易导致一种放弃追求、放弃努力,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生活作风。虽然多数采煤专业学生在家长、学校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完成学业,但心理上的这类矛盾并未因此而消失,不少学生把这种失落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及生活态度上。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意识的冲突

首先,现代意识的影响,使采煤专业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更实用、更功利、更开放、更富有现代意识、现代性在学生思想中占优势,并有逐步取代传统观念的趋向,这一发展方向是积极的,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采煤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冲突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因素。由于学生的价值观趋向现代性,成年人的价值观传统性多一些,这往往导致“代沟”的出现,使得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教育的可接受性大大降低,学生们似乎变得比以前的学生复杂了,比以前不听话了。学生身上较多的现代意识会使他们对社会传统观念占优势的主导价值感到不满意。这种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学生与社会传统的矛盾表面化,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更有甚者,对于那些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会导致人格分裂状态,出现双重人格的病态心理,或导致极端化的与社会主导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乃至于违法犯罪等。

(三)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矛盾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普遍提前,可是,学生心理上的发展并未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结果,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这类矛盾冲突具体表现为:独立意识增强和无法摆脱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此类冲突往往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混乱或退缩,影响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情感与理性的冲突,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及我们教育的不足,他们的理性发展跟不上情感发展,于是造成了采煤专业学生易感情用事、好冲动、出现恋爱热潮(学业上压力不大以及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及打架斗殴、汹酒等行为。在社会舆论中,这一切往往都是遭谴责的。这常会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极强的消极情绪体验和心理冲突,有时会导致学生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或封闭自我,走向深深的孤独,形成心理病态。

二、基本对策

根据高职采煤专业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新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青少年教育一般做法的同时,有必要对高职采煤专业学生的特殊实际提出新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一)使职业理想教育切近社会、行业现实

使理想教育切近现实,能帮助学生以更客现、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社会及煤炭行业的实际,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帮助采煤专业学生顺利地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理想教育的具体方法有:

1.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理想的同时,要加强在煤炭行业中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是教育者应尽的职责。但要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客观现实的态度对待美好的理想,光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理想是还不够的。还应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指导学生找到实现职业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为理想努力奋斗。在职业理想教育中,还应注意让学生充分认识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在理想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这样做,学生才会感到理想的实现是可能的,从而克服失望情绪,避免或减轻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带来的心理不适。

2.把煤炭行业发展中带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渗透进理想教育之中去。煤炭行业正在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探索行业的低碳运行模式,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煤炭行业以全面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循环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布局合理、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产业延伸和无废排放为发展方向,转方式、调结构、再创新,努力实现煤炭产业低碳运行,促进矿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只有把这些新内容都渗透进职业理想教育之中,学生才会把理想与现实真正统一起来,从现实出发扎扎实实地去为理想而奋斗。这么做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把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协调起来,从而更顺利地完成社会化,健康成长起来。

3.树立理想多层次的观念。。

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到理想教育之中,把煤炭行业发展的现代意识渗透到理想教育中,使理想教育切进现实,有利于采煤专业学生把美好的理想与还不够美好的现实协调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培养现代意识,塑造符合社会、行业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

要使采煤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将来的职业生活,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学校教育必须是开放型的。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社会上和煤炭行业不断变化的一切,把现代意识纳入教育中来,并把它们与传统教育中优秀的东西融合、统一起来。在目前形势下,学校教育在着重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艰苦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人本意识、生态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要把现代煤炭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观念及由此而来的新观念纳入到思想教育中去。为此,教育者本身应先受教育,转变观念,换换脑筋。其次,用请进来的办法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用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去体验社会,体验行业变革与发展,达到在实践中教育学生的目的。通过现代意识的培养,通过实践的锻炼,使学生的思想更贴近现实,在此基础上方能逐步培养起正确对待社会、煤炭行业的态度,塑造起符合社会和煤炭行业要求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

总之,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必须更进一步切近现实,把现代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依据学生思想实际,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煤炭行业要求的高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实现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目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煤炭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采煤专业学生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与煤炭行业实际技术发展有差距,到了职业生活中往往用不上,用不了。这一现象不但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也极大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可接受性,而且会导致厌学情绪。改变这一现象,应把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培养个性统一起来。把采煤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培养专业技术特长,发展个性统一起来,使学校教育目标与煤炭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可缩小教育与行业现实的差距,有利于学生社会化过程顺利进行,减少学生成长及适应煤炭行业职业生过程中的冲突,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3]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02).

[4]孙萍.论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其应对[J].新余高专学报,2010(05).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