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供应链管理理论范例6篇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哗拓教育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立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因此电子商务为推动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发展电子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为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呈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

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己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

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随着供应链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也在不断变化。在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有如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

电子商务使竞争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有利于促进现有业务增长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同时,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对供应链中各企业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3.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客户都会从中获得利益,企业产生新的业务增值,成本降低,实现“双赢”目标。

4.有利于提高营运绩效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能使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需求响应时间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时间,还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使客户能够获得最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实现最大增值。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交易涉及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6.有利于快速反映顾客的反馈信息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全天候的工作,及时了解顾客的反馈信息,不仅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时间效力,而且还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忠诚度。

三、对未来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展望

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如果以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6,(457):147-149.

[2]张福荣.电子化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3]胡军.供应链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1 商业房地产开发流程

在国内的一般性教科书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将房地产开发分为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营销和服务等4个阶段。。

2 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

依照上述两个房地产开发模型并基于对其的分析,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如下图所示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型。

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型 1 模型基本说明

该模型不是直线供应链,而是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络供应链模型,决策、计划和营销不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或流程,而且这个流程对其他3个流程始终产生影响。4个流程在职能内容上是紧密相关的,不仅互为补充,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4个流程虽处在供应链上的不同位置,但是它们之间互相“牵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管理创造系统,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房地产产品。 2 模型的四个基本流程

模型包括4个基本流程模块:决策、计划和营销,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其中,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这3个流程通过决策、计划和营销这个流程进行协调和统一。

决策、计划和营销:指的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整体决策和营销管理活动,包含开发方式的决策,产品创意,开发流程与合作伙伴的确定,销售策略的制定等,其中也包含支持性的运作管理,如:确定商业房地产房型结构,布置方式和数量,具体开发计划进度,销售方式等。

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指的是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方式。土地的获取主要是根据土地出让方的要求来决定;。土地和资金可以看做是房地产产品的“原材料”,如何“采购”至为关键。

工程建设管理:指的是项目的勘察、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勘察包括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和水文勘察;规划设计包括项目的整体布局,造型选择,与周边配套设施的结合,施工图设计等;施工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选择,质量、进度和资金的控制,竣工验收和移交等。相对来说这个流程技术性最强,也比较容易控制。

运营管理:可以用四个统一来概括,就是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监督和统一物业管理。这个流程处于整个流程的末端,但远不意味着结束。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房地产产品的制造上,而且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项目的管理经营上,所以运营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3 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随着市场的成熟、资源的紧缺和竞争的加剧,开发商若想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根据企业和环境的特点,去发现、挖掘、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处理好合作伙伴相关行业关系,使得整个房地产开发流程的系统优化以达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成功获取核心竞争力。 1 建立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系统

按照房地产开发流程从商品房的形成到向用户交付使用商品房需经过商品房生产准备、商品房生产和商品房销售三个阶段,通过供应链进行成本管理,开发商在不同的阶段成本控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为了便于成本分析,简单地把商品房建造前后作为划分界限,将整个房地产供应链划分为上游、开发商核心企业和下游,成本也相应划分为上游成本、开发商内部成本和下游成本,进一步细化得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 转贴于

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控制用户成本,使其尽可能最小化来获取最大利润,以较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同等的价值或以同样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特别是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最有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供应链不仅应使项目总成本优化,而且使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体现在用户看重的核心价值上,还要体现在商品房保值、增值和对用户新需求的预测、识别和满足上,从而使房地产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2 做全程供应链的管理者

全程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快速变化,有效缩短客户到供应商的响应周期,从而迅速并准确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全程供应链管理重新进行了供应链的分工,合作、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企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整合供应链内部资源,判定供应链的内部分工标准,分配价值活动,传递需求信息,制定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战略。

开发商主要是通过土地取得、市场分析等措施而取得投资收益。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发商必须通过与房地产供应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讨价还价,从而取得本身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土地供应的市场化、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市场逐步向买方转化,房地产企业在继续依靠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地位获得利润的基础上,需要向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转移来保证既得利益不受损害。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变思维和经营方式,站在全程供应链管理者的角度,从房地产供应链的内部竞争转向与其他房地产供应链的竞争,与设计商、承建商、供应商以及通往最终客户的下游环节结成伙伴关系。

: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

作为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学科的交叉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和发展的新领域之一。而如何考核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是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研究看法。

绿色供应链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环节,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重用,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思想的现代管理模式,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与制造、销售与运输、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取、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绿色营销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可由图1表示。

目前国内主要观点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信息共享。供应商、制造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数据流动可通过网络支撑,形成双向互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利于绿色供应链企业提高业绩。

注重绿色水平。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注重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绿色水平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

闭环运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会经过回收处理以供重复利用,没有终止点。

加强企业合作。绿色供应链强调企业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各种激励与约束措施的有效性也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面向客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重构要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用户的需求拉动将是绿色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运作的最主要驱动源。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必将面临一系列决策问题,无考核就不能决策。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本文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总指标下,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可以反映直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带给商家的经济效益,也是最终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将核心企业的业绩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绩效评价的第一个二级指标,从财务和市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的密切合作与信息共享,达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产出循环期,增强供应链反应速度和柔性、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最终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对供应链本身的管理水平做出评价。我们进一步从时间、顾客、合作关系与成本效益四个角度分别做出指标考核。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绿色”虽应用很广,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材料等,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本文对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绿色水平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值得说明的是对绿色供应链绿色水平的评价,必然会对其他传统评价指标带来影响。随着人们“绿色意识”的增强,在核心企业业绩水平考核中,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必然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成本评价中,不能仅仅考虑传统供应链的成本构成,产品的回收处理,无害材料的选择使用,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环境治理费用而付出的成本都应纳入成本考核的范畴。而成本范畴的扩大必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同时由于“绿色意识”的影响,从新产品的开发到产品质量考核都会受到“绿色”的影响。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反映出当今绿色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以往的激励目标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以便与绿色供应链的激励目标相吻合。

本文提供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思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4

有研究表明,IT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信息所拥有的知识的程度,信息技术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即信息技术知识(ITknowledge)、信息技术运行(IToperations)和信息技术对象(ITobjects)[4]。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应用。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取得流程、知识转换流程、知识保护流程、知识IT能力与知识管理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于洪凤,付非,申蕾,冯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应用流程四个维度[5]:

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

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

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

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

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

2.2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结论与启示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5

1.1传统库存管理的特点

传统库存管理是单个企业完全为生产或销售服务,以生产不停顿为目标,主要依靠本企业内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与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这种方法只是进行简单的补充库存,保证任何时候仓库不断货。传统库存管理对市场信息反应慢,库存持有成本高,易积压大量库存。传统库存管理把库存分为独立需求库存和相关需求库存两种模式。相关需求库存管理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管理,独立需求库存采用订货点(EOQ)技术模型管理。在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下,一般使用ABC分类法、关键因素分析法(CVA法)进行库存控制管理。

1.2CVA法在库存管理方面的运用

CVA法,也叫关键因素分析法(CriticalValueAnalysis,简称CVA),与ABC分类管理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可合理进行库存结构调节。

1.3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不再是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是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消除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供应链的总体平衡。

1.3.1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整体最优。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应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1.3.2供应链库存管理需要信息技术做手段。

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使供应链库存控制取得整体上的效果,就需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使供应链的各个部门都共享统一的信息。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

1.3.3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模型将更加复杂。

传统的库存策略及库存模型,均是只考虑单一库存点即单个企业的效益,而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分析,因此,没有体现供应链中心化、系统化控制的思想。传统库存策略和库存模型的有关参数与供应链环境下有所不同,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及库存模型将更加复杂化。

1.3.4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不仅仅是供需关系,而是一种战略协作关系。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策略主要分为3类:供应商库存管理(VM)I、联合库存管理(JIM)、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

2铁路机务系统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铁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加上铁路物资系统的多次资源整合和站段内部的生产力布局调整,使得铁路物资系统的库存管理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样就给铁路机务系统物资库存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2.1库存储备分散

机务段普遍存在物资储备库存点多面广的特点,站段异地生产车间增加,车间分存库增多,形成段、车间两级库存储备。由于各点机车检修程度不同,各库储存物资占用资金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库存储备分散问题十分明显。

2.2库存储备规模大,储备资金周转缓慢

由于储备分散,为确保供应,各点各库往往存在重复备料现象,加之部分计划配置物资采购周期长,在计划提报方面就会考虑增量。物资需求计划有时难以预测,而到库后物资周转缓慢及不确定,都使得库存储备量提升。随着电力机车、大功率机车的投入运用,高价、进口配件使用非常普遍,更加快了库存储备的增长。机务系统库存物资储备达上千万元,甚至几千万元。

2.3库存结构不合理,呆滞料较多

由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生产任务交替变更,因检修机型的快速变化,造成库存呆滞料不断增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频繁,原来库存储备就会转变为用不上的呆滞物资;采购方式、管理手段、过程组织的不协调,是形成呆滞物资的无形之手;保管不善也是产生呆滞甚至报废的因素之一。历年物资清查表明,总有近40%库存属于此类。

3供应链下铁路机务系统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3.1对机务系统供应链库存管理原因分析

机务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中的库存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库存管理部门信息沟通不畅、资源计划(ERP)信息失实、呆滞零部件库存管理不力、缺少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等主要问题原因分析见图1。

3.1.1缺乏共同合作与协调性。

大多数机务段零部件库存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库存持有成本压力相当大。同时,因缺少互相合作、沟通,某些呆滞零部件对急需要的机务段来讲,是个“宝”,对不需要的机务段来说却是“草”。由此可见,机务系统加强内部沟通及供应链上各企业共同协作,对零部件库存管理与控制十分重要。

3.1.2过多库存量造成库存持有成本上升。

库存持有成本主要指一段时间内,存储或持有商品而产生的成本,库存量越大持有成本越高。呆滞件中大多数是一些老款机型的零部件,这都大大提高了机务系统的库存持有成本。

3.1.3库存预测的不确定性。

首先,市场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预测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造成物资需求预算不准确。由于配件的种类和不同规格型号数量多,储备量完全是靠车间和物资部门根据工作经验来确定,科学程度不够。有些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运进国内,在供应链的上游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运输问题、供货商的生产能力、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等造成了供货的不稳定,进而导致库存预测不确定性。其次,有些零部件需求量是波浪式的,前期用量大的零部件,因修程因素近期不一定用量很大,这些导致机务库存补充的不确定性常常发生。总之,在供应链环境下,各机务段的需求偏差加大了供应链库存需求预测的放大及信息的扭曲。同时,这些预测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机务系统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库存持有成本。

4供应链下铁路机务系统库存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4.1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环境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共同承担风险及双赢的协作关系。通过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在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效率会得到提高。由于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会进一步降低。

4.2加强对库存零部件定期盘点

通过对库存进行盘点,检查是否存在库存积压、损坏、变质及盈亏等情况,提高库存数据的真实性及库存实物的安全性。。

4.3建立供应链库存绩效评估体系

通过对各个部门车间设立绩效考核目标,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相结合。充分利用机务“220”对规工作机制,建立物资管理、配件进货渠道的定期检查制度。开展月度配件缺供、质量分析,制定措施。涉及物资原因的责任机破、临修,及时组织内部二次分析。同时,量化库存控制目标,分解各库储备物资控制重点,组织月度点评分析,使零部件库存周转率得到提高、库存呆滞件得到控制、库存成本明显下降,激活资金的周转。

4.3.1对库存周转率设定目标值。

库存管理部门负责对零部件库存结构进行调节,定期进行库存呆滞零部件处理,加强对总库存量的控制,防止库存量膨胀。财务部门负责对库存管理考核的相关数据提供与监督,并定期组织对库存零部件盘点。绩效管理小组负责对库存周转率进行考评。通过对库存周转率设定定量目标值,并加强检查、监督、考评的执行,库存总额明显降低,加快了库存周转,加快了资金的流动。这个目标实现值越高越好。

4.3.2对库存缺货次数设定目标值。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6

根据《国家物流标准术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logistics)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求,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是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并贯穿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

在供应链管理下,物流以实现了快捷准确的产品转移、比传统运输更为低廉的物流成本、基于网络的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反馈与共享,使得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的供与需实现无缝连接,物流的重要性即在于此。而物流管理则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给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与特征

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进行科学的组织计划,使物流活动在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快速形成物流关系和确定物流方向,通过网络技术将物流关系的相关信息同时传递给供应链各个环节。并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对其进行实时协调与控制,为供应链各环节提供实时信息,实现物流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增值过程管理。是对物流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方位的管理。对物流事前管理是物流管理不仅决定了物流能否快速、有效以及物品的安全,同时也对整个供应链有决定性的影响。

科学的物流事前管理是物流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物流的事中管理是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实时控制以及对事前计划的实时调整,是对物流活动进程的掌握,有利于供应链各环节了解物流物品动向,协调相应的各部门的计划。物流的事后管理是对已进行的物流进行分析总结,寻找成功的经验和问题的原因,为改进物流管理提供借鉴,同时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经营核算管理的环节。。在供应链管理中,快捷的物流是供应链的基本要求,是保证高效的供应链的基础。动态性通过动态的互联网络获得信息共享与知识支持,让企业在相对的时间范围内沟通、合作,并形成供应链。随着供应链的形成,物流及物流管理也在其中形成,随着供应链的消失,存在其中的物流及物流管理也消失。与此同时,其动态性也体现在每次物流活动都有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个阶段。

多样性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的多样性体现在物流形式的多样性和物流物品的多样性。物流形式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物流运输方式、托盘等多样性。由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多样化,物流活动往往都会运用多种运输方式来进行,由于物流物品的多样化,托盘形式也会多样化。物流物品的多样性是指在供应链中各环节需要的物品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同一企业同类产品的不同型号,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以及不同企业同类产品的多样性。人性化物流是根据用户的要求,以多样化产品、可靠的质量来实现对客户的亲和式服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既需要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同时又要实时适应客户需求变化,体现人性化需求的特点。

二、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管理与信息

物流管理中通常将信息分为三种,即: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和共享信息。需求信息是买方信息,这种信息在物流管理中主要表现为物流活动中物品接收方的相关信息。它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准确及时的需求信息对于物流管理事前计划和物流活动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供应信息是指卖方信息,相对于需求信息而言,供应信息主要表现为物品发源地的相关信息,包括物品生产企业、物流中心等。共享信息主要是指相对静态的信息,包括物流基础信息、物流标准、物流技术、物流政策等信息。

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实现这类信息的共享,是物流管理中重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共享信息还包括对需求信息与供应信息的共享。在供应链任何节点上都能相互了解相应的供应信息和需求信息,使其在各个环节上进行交流、共享。在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系统中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不论是供求信息(包括反馈信息)还是共享信息都主要依赖互联网传递。企业通过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更加快速、精确,而供应链对信息跟踪物流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使其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

三、物流管理战略

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管理从战略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全局战略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物流对整个供应链有重要影响,物流管理必须以整个供应链为大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把物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送达用户。

物流管理的任何问题都将会影响到物流,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结构战略物流管理结构战略主要包括物流配送中心战略布局、物流渠道战略选择、工具与托盘设计及应用。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渠道战略决策与设计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渠道、工具和托盘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度和效率。功能战略物流管理功能战略主要是指运输、储存、搬运、包装、信息处理等。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改进运输管理,包括运输战略、运输工具、托盘的管理,使物流管理向零库存极限目标努力。同时还要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费用,优化物流路线,保证准时送达,实现物流的高效率运作。基础战略物流管理基础战略主要是指信息系统、组织系统、政策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战略。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它是物流快捷、准确、高效的最基本条件。物流的整个运作过程需要信息系统来支持。组织系统是指物流管理及运作机构,科学的组织系统对物流的运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政策则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基础,由于物流存在地域性,因此,政策因素会对物流在广阔地域环境的运作有着重要影响。这需要国内、国际以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战略则是指道路交通状况、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这是物流管理既现实又长远的因素。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