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残疾人就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残疾人就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哗拓教育

残疾人就业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残疾人 生存现状 就业状况 就业保障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D6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09-04

引言

我国现有八千多万残疾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他们的就业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湖北省的残疾人所占全省人口比例为6.64%[1],残疾人已显然成为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湖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体系,适当提高20万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补助标准,争取每人每月在低保的基础上提高20~30元。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取消残疾人医疗报销起步线,扩大残疾人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等内容,使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的比例大于85%,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不低于95%[2]。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以及省、市、区等各级残联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安置、组织岗前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残疾人的自身状况参差不齐,残疾程度各有不同,接受教育的能力有高有低以及社会各方面对残疾人在就业岗位上的排斥现象仍然存在,使得湖北省残疾人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残疾人群体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从基层的角度去研究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探索更多的就业保障机制,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

本次课题的调研分别针对两个群体来实施:一是残疾人群体,二是正常人群体。

我们调研组共设计两份问卷,针对残疾人的问卷旨在从他们的回答中在主观角度体现出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正常人的问卷旨在从客观的角度反映残疾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待遇、工作现状等。希望从两份问卷的比较分析中总结出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残疾人就业状况和采集样本及数据,我们调研组走访了湖北省的省残联、武汉市残联、部分区残联和相应社区及福利企业,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并专门对武汉市武昌区附近残疾人社区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单个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和个案访谈,我们调研小组共抽样206人,相关数据结果分析如下:

1.受教育程度与就业情况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差是制约残疾人成才就业、影响残疾人与正常人平等竞争的重要因素。。残疾人就业大多集中于工厂或一些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实际情况是残疾人就业“就低不就高”。但是当文化程度达到本科或研究生以上时就业率又会大大提高,故残疾人的教育也是政府不容忽视的,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是提高他们就业率的重要举措之一。

2.职业培训层次较浅,难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在其中抽样的206名被调查者中,有73人回答接受过各级残联组织的计算机中、高级培训,7人参加过按摩技能培训,18人参加过编织、绣花技艺培训,16人参加过电器修理培训,有其他培训的共25人。虽然从调查的结果看,参与培训的人数并不在少数,但是所有的这些培训皆以初级为主,除了计算机举办过中、高级班之外,其余皆是常识普及性的培训。受各种条件制约,存在师资生源缺失、培训时间受制等问题,导致这样的培训既缺乏专业化,又缺少针对性,严重影响了职业培训的质量。

在对于残疾人最希望得到何种帮助的问题上,有88人回答需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掌握一定技能。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残疾人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并且很大一部分人很多没有工作。在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越来越多地成为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而大多数又缺乏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职业培训作为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3.就业渠道相对较窄,需要拓宽

在调查的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中,按比例安排就业和集中就业的只有15人,自主创业的只有5人,其他多靠自己或亲朋好友帮助等渠道找到工作。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本是残疾人就业的三大途径之一,但其实效性却并不理想,所以,应该加强此两种途径对残疾人就业的作用,完善按比例分配就业和集中就业机制。

。而就业渠道的增加,使得其他收入占到36.9%,完全靠政府补贴的比重相对也有所下降。

在调查的206人中,16岁以上的共有200人,即已经达到工作年龄的残疾人占到被调查者的97%。他们之中有工作或自己创业的有139人,占到69%,其余的无业或下岗待业。从这个表中,我们还可以探索出新型的收入模式,如:工资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工资收入+其他收入等。

5.残疾人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社会基本权利需要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中对残疾人有明显歧视、态度不友善的依然占到12.4%,这是对残疾人社会地位的轻视,同时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他们的社会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问卷中残疾人对周围无障碍设施表示满意的仅占到8.7%,而根本不知道无障碍设施或对其感到不满的却共占到了52.4%。由此可以探见,绝大部分的残疾人都没有能够很好地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到残疾人融入到这个社会,进而也会影响到他们参与就业的竞争。我们应在社会中营造出帮助残疾人的积极氛围,减少对残疾人的歧视,使他们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去参与就业竞争。

6.就业遇到的障碍与困难需要多多支持

在调查残疾人就业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时,认为自身缺陷使择业受限的占53.9%,认为用人单位存在问题很少招聘残疾人的占53.9%,认为社会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的占30.1%,认为没有十分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占31.1%,认为整体就业形势不佳的占26.7%。由此看出,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的最主要障碍仍然还是自身的身体局限,同时也有企业的用工歧视、法律法规的缺乏、社会的忽略和整体就业竞争大等各方面原因。因此,一整套完整的保障体系需要被构建。

(二)残疾人就业难原因的综合分析

1.政府关于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完善,执行力度弱

目前,我省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文件,例如《湖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3]。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却相当不尽如人意,例如:《湖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中第七条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其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跨行政区域使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职工人数之内。然而在实际寻访中我们却发现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招收规定数量的残疾人员工。第二十八条规定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职业适应评估等服务,然而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就业培训。从中国残联“两建办”调研组《湖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4]一文中我们了解到,福利企业和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转产专营政策也不够完善。

我们实地走访了解到,许多企业按比例雇佣一部分残疾人后,以不正当理由和方式辞退,如安排残疾人做一些不适合的工作使其自愿离岗。。职业适应的评估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但这一点在我省的残疾人工作中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差有直接的关系。

2.自身缺陷导致择业受限,无法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又恶化这一处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9%的残疾人认为阻碍自身就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身缺陷。因为自身的身体或精神的缺陷使他们的工作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残疾人的教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在整体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教育是人获得知识和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已经错过了“上好学”这一班车,那么理应赶上“学身手艺”这趟车,自身劳动技能的缺乏加重了就业困难的处境。

3.社会和企业对于残疾人的接纳程度较低

我国2007年正式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5]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着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而实际情况却是,正如徐建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6]一文中所说,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责任的冲突归结在对残疾人的排斥上。在介意和残疾人一起工作的人当中,14.9%的人表示原因是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不如正常人。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呈现“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许多人认为应当集中资源让健全人创造更多的价值总量。一方面,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法则下,加之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待业的大学生两股“寒流”的冲击,使得残疾人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另一方面,赵燕平在《残疾人就业的模式创新探索》[7]一文中提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把“残”等同于“废”,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地损害和歪曲了残疾人的形象,否定了残疾人的存在与价值,残疾人往往因此被人为地归为另类而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斥。

4.社会对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劳动力价值缺乏认识

在问卷中就“是否关心残疾人就业问题”一题中,大多数人表示仅仅只是听说过并不清楚,社会对此问题缺乏认识。59.4%的人都表示不介意和残疾人一起工作,41.6%的人愿意主动为残疾人提供帮助,这说明大众对于解决残疾人处境问题在心态上还是积极的。

然而,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的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将改善残疾人就业当作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导致了残疾人就业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于是出现了“就业难无人管”的怪现象。直接表示愿意招收残疾人的被访者仅占20.3%,更多的人认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愿意招收残疾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其能力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或者认为正常人能够做得更好些,干嘛要招残疾人带来更多麻烦呢。事实上,残疾人的确在某些方面劳动能力不如正常人,但是在他们能够胜任的工作中,他们具有更坚强的意志力并更加珍惜工作机会。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劳动力的价值认识不足,有过多的担忧。

福利工厂是成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单位,但我省的福利工厂总数在整体上呈现萎缩态势。一方面,传统的福利工厂大多规模甚小,管理水平、设备等都没有及时更新,自然导致一系列问题,最终走向倒闭。另一方面,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福利企业都是大企业的附属企业,做的是“面子工程”。福利企业的综合实力减弱,其能够容纳的残疾人职工数量也随之下降。福利企业的发展停滞直接导致集中安排就业这一重要途径遭受阻碍。另据相关数据显示,残疾人职工的收入普遍低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收入。新型的大规模的福利企业亟待被开发创造。

三、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创新探索

(一)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力度

我省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残疾人就业的相关制度,但是因为执行强度不大,这些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道德约束对企业对社会来说是不能起到根本效果的,法律的保障是解决整个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根本。用人单位对待残疾人的行为就需要政府来严格规定指导,政府应不断地完善细化保障条例及违反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在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上需要完善法律条例,避免让企事业单位钻空子。通过严格执法来保障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就业。

(二)探索“政府统配”福利企业发展新模式

与福利企业密切相关的集体就业是残疾人三大就业方式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不能对福利企业不断萎缩的现状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努力地采取措施来制止这一现象的持续,探索福利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由政府按地区的划分来开办福利企业,每个区块按照区残疾人口数量确定需要开办的福利企业数目。政府可以收购并整合现有福利企业的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福利企业单枪匹马所面临的问题。政府甚至可以根据地方条件和需要,不断改进该地区福利企业的规模和生产结构,开发能接纳残疾人职工远超过20%的“超福利企业”。政府还可对传统的福利企业提供更多相关政策的优惠,管理模式的创新培训等帮助其成功转型为适合现代竞争社会的福利企业。同时,政府可以开发几个层次的福利企业,可指定符合条件的一般企业转成合适层次的福利企业。避免有的企业一个条件不符合就不能“转福”。

(三)探索制定完整的“渔网型”分配就业制度

虽然国家法律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必须招收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员工,但实际寻访中我们发现这一规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帮助残疾人就业不应该仅仅只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应被整个社会共同承担。分配就业不应该仅仅针对于企业,大到医院、商场、娱乐场所、饭店等等公共场所,小到药店、商店、饭馆、理发店等等单位,横向延伸到各个社区,都可以开发出不同数量的工作岗位供残疾人就业。应根据这些单位的不同能力按不同比例分配残疾人职工,在不改变社会整体劳动力结构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撒网,创造“渔网型”分配制度,为残疾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

(四)加强残疾人劳动能力的恢复和探索有效的劳动技能培养方案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不曾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有53.9%的人认为择业受限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一个有含金量的劳动技能是很多残疾人无法就业的原因。通过训练恢复残疾人的劳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能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自身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和价值才是改善他们就业的根本方法。劳动能力的恢复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必须依靠相应的残疾人组织来执行落实。姚新福在《对做好残疾人个性化职业指导的若干思考》[8]中也提出了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建议,在劳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依照文化程度、年龄、伤残程度和性别等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五)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探索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

在全球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机会,残疾人群体也理应把握好这个机会,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我们调研组在进行网上调查时,很多我们的寻访对象的工作都与电子商务有些关系,他们当中年轻人偏多。对于年轻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人可以进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在家里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在家里从事经营网店、网络营销、网上客服等等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开他们身体缺陷的影响,几乎能够和正常人创造相同的价值。职新建在《残疾人就业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9]中也提到了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吕洪良在《电子商务兴起与残疾人就业模式创新》[10]一文中也详细表述了这一观点,这种就业模式的实施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一规划和组建,建立独立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一种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协调,与现有的淘宝网、拍拍网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由他们专门开辟出专属残疾人商家的、网络无障碍的商务专区。

(六)开发专门的残疾人创业区并统一开发管理

职新建在《残疾人就业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9]一文中也曾提到“在区域中心建造专门的残疾人就业园区”。调查中41.7%的人希望能够自己创业,创业对于正常人来说尚且非常困难,残疾人群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如果能够建立专门的残疾人创业区,如残疾人饮食一条街,卖各种小吃等,政府和相关单位再提供租税减免、管理技术指导等等帮助,这能给残疾人创业减轻很多困难,让残疾人创业在保护中成长。残疾人创业成功,招收更多的残疾人职工,这种机制能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如果能建立完整的管理、宣传、发展方案,将残疾人创业就业专区开创成地方特色,其成功性是可以想象的。比如,建立A市残疾人饮食特色街等等。

(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调查研究发现,残疾人从政府和亲友熟人处所获得的工作信息,对找到工作影响显著,有效性远高于从残联、居委、劳动市场等获得的信息。这一方面反映出提供给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比较少,在劳动力市场上他们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残疾人获取有效就业信息渠道的狭窄,只有从政府和亲友熟人处得到的信息对就业有帮助,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让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因此,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力度,完善残疾人就业的外部环境,创造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机会。

(八)探索残疾人新的收入模式

。工资性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家庭零收入等等收入模式是可以相互组合的。很多残疾人的日工作时都比较短,假使他们的工作对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不高,同时还有余力,可以再创额外营业性收入,如下班时段经营小卖店、编织袋加工等等。编织袋加工,这些零收入单次收入固然很少,日积月累会达到相当的效果的。工资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工资收入+其他收入等各种收入模式相互组合,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九)加强第三方部门的管理

第三部门是与国家、市场相对等的社会三大部门之一,是非营利性组织,例如各个级别的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社区委员会等。“渔网型”分配制度,新型福利企业,分类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以及探索残疾人员工的管理方法等等,都需要第三部门来负责。再比如: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残疾人的原因,除了认为残疾人职工能力不够外,另一个就是担心承担残疾人职工在工作中出现事故的责任。他们认为,在残疾人职工的管理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并承担更多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进一步细化残疾人职工的管理条例和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为企业管理残疾人职工提供技术指导,并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减轻他们对残疾人职工的排斥程度。如此多而繁杂的工作可由第三部门来分担。目前,我省许多第三部门已经建立,但还需要更明确的分工,杜绝推让责任的行为发生,切实为残疾人就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小结

本文以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为主,通过了解发现残疾人的就业现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不规范、社会歧视、自身技能有限等。以相关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提出了要规范法规增强执行力,让社会能更多地重视到这一领域,并大力培训残疾人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第三方部门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但是在调查分析中也发现,教育水平与就业率中间呈凹形曲线态势,表明中间水平的就业率出现异常。这一点说明部分残疾人士现正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这就涉及到残疾人心理情况的调查,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34号.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

[2]王祥楠,严文龙.“十二五”我省助残更给力.荆楚网-楚天金报报.省略/ctjb/ctjbsgk/ctjb06/201101/t1586328.shtml,2011-01-12.

[3]湖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2010,02,01起施行.

[4]中国残联“两建办”调研组.湖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省略.cn/special/2getixijianshe/content/2009-06/24/content_30247100.htm,2009-06-24.

[5]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6]徐建.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报,2008(S1):5-7.

[7]赵燕平.残疾人就业的模式创新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55-59.

[8]姚新福.对做好残疾人个性化职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台州社会科学,2008,06.

[9]职新建.残疾人就业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中国劳动保障报.省略.cn/jiuy/content/2011-01/06/content_30305313.htm,2011-01-06.

[10]吕洪良.电子商务兴起与残疾人就业模式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0(17):89-90.

Survey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disabled in Wuhan and exploration of employment security mechanism

WANG Fang,ZHAO Jiaxin,LIU Wenjing,SHI Lei,XU Qingfeng

残疾人就业调研报告范文2

一、工作回顾

(一)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健全完善

按照“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要求,切实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努力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半年我们确定了7个村开展了村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康复社区建设工作,残疾人专职委员配备到位并切实发挥作用,完善了相关工作和职责,各村建立残疾人工作联络站,实现了残疾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健全的工作管理体系,为推动基层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上半年在巩固、完善、提高社区残疾人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新建达标社区10个。。

(二)开展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三)其它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市残联下达的任务,我会认真开展好各项业务工作。

1、康复:完成白内障登记85名,其中4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完全免费的复明手术,直接支付医疗费4万余元;为全县15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每人补助药费500元,共计7500元;为一名重度聋儿装配了价值近万元的助听器。

2、教育: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情况调查,为17名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每人发放了300元助学款,共计5100元。

3、危房改造:实施二期残疾人危房改造50户,现已入住40户,10户正在建设中,已发放补助金10万元。 5、残疾人:半年来接待来访300人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60多件。

6、办证:县残联对《核发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精心布署,周密安排。先后成立了办证组织领导机构和残疾评定专家委员会,各项工作准备就序,核发换证工作已全面铺开。

(四)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布署,4月1日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任务。学习期间班子成员撰写了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6月2日召开了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还发放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评议表。与会人员对领导班子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了评议。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

残疾人就业调研报告范文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脱“实”向“虚”,后患无穷。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不务实业”、热衷于“以钱炒钱”?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干实业的人有奔头?怎样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导致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从去年初开始,我就逐步缩小制鞋企业规模,腾出资金转借给担保公司,由它们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一年下来,我的制鞋企业仅占用流动资金200万元,而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已达500多万元。”在温州一家皮鞋加工企业,老板田亮这样告诉记者。

“做小实业,做大放贷。。

随着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田亮的制鞋厂利润越来越薄:2010年的利润率为5.6%,2011年更是萎缩至3%左右。而随着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银根收紧,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也从去年初的3分(月利率3%)炒到1毛(月利率10%)甚至更高。田亮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500万元,一年下来利息收入高达200多万元,年化收益率超过40%。

“如果我胆子再大一点,把钱借给风险高的企业,月息很可能达到1毛,转化为年利率就是120%!”田亮感慨,“做实业累死累活利润少,搞借贷轻轻松松赚钱多,我当然选择后者!今年我计划把更多的资金转到借贷市场。”

在温州,像田亮那样“不务实业”、热衷“以钱炒钱”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老板干脆放弃企业,将资金全部投进民间借贷市场;有的甚至抵押企业房产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转借赚取利差。

“以钱炒钱”的现象不仅仅在温州存在。比如,在国家级贫困县江苏泗洪,一些人按3―5分的月息把钱借出,拿到钱的人再把钱放给上线,获得1毛甚至更高的月息。经过层层辗转,等资金到借款人手中时,月息往往高达3毛多。这种炒作制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风光过后,是高利贷资金链断裂、上家逃跑没了踪影、众多百姓血本无归,甚至有农民因为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而买不起种子化肥,交不上孩子学费……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以钱炒钱”是当前我国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的一个缩影。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股票、信用等虚拟资本借助金融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被称为虚拟经济,简言之,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近年来,虚拟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正常的民间借贷有利于为小微企业发展“输血”,但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等问题。

有关专家描绘了近年资产炒作的“路线图”:

最早也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炒房,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炒作资本的进进出出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阶段性繁荣和价格上涨;到2010年左右,随着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炒作资本开始进入农产品等领域,产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轮番暴涨的现象;从去年初开始,由于一些经济领域和环节的资金供应偏紧,市场上出现“结构性钱荒”,大量炒作资本转入“以钱炒钱”的操作模式。

专家认为,近年来,银行信贷投放较多,加之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境外资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内涝”的双重作用下,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偏多。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甚至获得暴利,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二、实体经济面临难熬的寒冬

办实业困难重重,而且“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当“以钱炒钱”等资产炒作如火如荼时,实体经济却在经历难熬的寒冬。

“我们是跟纸打交道的,如今这个行业的利润就跟纸一样薄。”北京某包装制品公司总经理李京生说。

李京生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从糊信封、做手提袋起一点点奋斗,现在企业发展到60多人规模,但面临的烦恼却越来越多。每种颜色每令纸的印刷费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元左右降至目前的15―18元,而纸张、油墨、人工的成本嗖嗖上蹿,20年前每月花300元就能雇到一个不错的印刷工,现在印刷机长的月工资得开到8000―10000元,普通工人也要三四千元,足足涨了10倍多。“这样一来,挤压的只能是利润,我们现在净利润率不到5%。”

另一方面, 李京生的企业一年能赚120万元左右,但“大头”要用来缴纳这税那费。李京生掐着指头算道:

“17%的增值税,每年本应交50万―60万元,由于我这里安排了13名残疾人就业,每人每年能享受3.5万元的退税,因此只需交20万元左右;25%的企业所得税,每年12.5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每年5万―8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每年30万元。算下来,每年得交70万元税费,到手的净利润只有50万元,大约58%的利润缴了税费!”

郑建旺经营着山东一家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每到月底他总是如坐针毡,因为这是支付工人工资的日子,而应收账款往往要再等几天才能到位。他不止一次尝试着到银行贷款,但无济于事:企业规模太小,许多银行根本不考虑放贷;即使同意贷款,由于手续太繁琐,等贷款办下来,企业可能已被拖垮。

无奈,郑建旺只得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上个月借了20万元,半个月就要支付将近1万元的利息。我也知道高利贷是毒药,但喝了还能撑一撑,不喝企业就完了。去年企业的利润率不到5%,今年就算企业能维持,我也打算停产干点别的了。”郑建旺忧心忡忡。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面对严峻挑战,生产经营往往处于微利、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订单数量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单子减少;同时,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减弱,部分订单流失到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税费负担过重。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表示,我国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缴费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据其调研,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其面料和辅料成本为50元,加工费为25元,缴纳国税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44元,水利基金0.02元,社保费2.77元,总税费为6.86元,综合税费率达27.44%。

――银行融资困难。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投放给微型企业。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很难获取贷款,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致使其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基准利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生产成本上升。全国工商联的《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有24个省区市再次上调,平均增幅为22%。

――投资存在壁垒。国务院的“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了电信、石油、重化工等传统垄断行业。但民营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新36条”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在这些传统垄断行业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

办实业困难重重,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做实业的人感觉不到“有奔头、能致富”,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三、虚拟经济应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炒作资产影响健康稳定发展,扩大贫富差距,增加经济社会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合理运行让闲置资金匹配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能扮演风险识别的角色,预警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促进实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例如,股市能将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分散资金集聚起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过程,也是企业风险发现的过程,对企业经营能起到预警作用。

然而,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资产等现象蔓延泛滥,也将产生巨大的危害――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利润最终来自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有力抑制“脱实向虚”、遏制投机炒作,就会导致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虚拟经济的充分支持,制约其较快发展,不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最终也将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

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炒作,最终结果都是价格急剧上涨进而产生泡沫。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受害者往往是后来的跟进者,大多又是财富拥有量较少的群体。因此,炒作的过程,成了财富从穷人向富人集中的过程,贫富差距会因此而加大。

增加经济社会风险。炒作必然制造泡沫,这些泡沫虽然终会被实体经济消化,但如果泡沫过大、破灭,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给金融系统带来较大冲击。而投入炒作的大量资金灰飞烟灭,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也不容忽视。

这绝非危言耸听,“脱实向虚”的国际教训已有很多。比如,上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后,至今仍在拖累其实体经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虚拟经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泡沫化,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可以从贷款机构获得贷款,贷款机构再通过金融衍生品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一旦房价停止上涨,就会导致贷款链条断裂、泡沫破灭引发严重危机。

在国内,“脱实向虚”的危害也初现端倪。沿海一些企业大量借入高利贷,一旦超过自身清偿能力,就选择“跑路”,玩起“失踪”。据初步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关闭或停产的事件已达100多起。这种势头如不加以遏制,可能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崩盘,投入其中的资金难以收回,金融系统遭受损失。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