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精选”,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1
《致教师》是新教育实验之发起人、总负责人,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的一部最新力作。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2010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辞。16万字的篇幅里,看见真实,也看见真诚;遇见理性,也遇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那是普通教师的“问题之困”,更是平等对话的“智者之声”。因此,“致教师”,与其说是一个书名,不如说是一个意象。在文字与心灵相遇的地方,亮着心灵晤对的古典灯光。
看过朱永新教授的多部著作,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是啊,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武装自己,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要、适应孩子们。在朱教授前言中的《我是教师》中提到的,“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说的好有深意,让我们以此来共勉吧!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2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们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欢笑流泪呢?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给我耳目一新的启迪。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我感触颇深。文科作业的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可是理科作业可能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理科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打结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让我们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非老师教育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要事事斤斤计较,不要嫉贤妒能,不要心胸狭隘,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指出,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安老师演讲时曾说过:“如果学生不知道,我们要知道;如果学生知道,我们要比学生知道的多;如果学生知道的多,我们要比他们分析的透彻;如果他们分析的透彻,我们就要比他们总结的有个性”,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学生面前的道路。
合上书卷,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有些东西在慢慢沉淀!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3
读一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华,一次丰富的收获,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与作者在书中相会,思维地碰撞让自我得到了成长,这是一次启迪,一场智慧的邂逅。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师的旅程中我很幸运,遇到了这盏心灯。
吴非老师是个真诚的人,他在书中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都毫不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作为青年教师,读这样的文章,就如一位长者在你跟前,推心置腹地教你怎么样做老师,与你分享他在教育中的困惑和所得,这样的书,怎能不吸引人呢?
读到“你一定能写好”给了我一些想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励孩子,让学生自信起来大胆说大胆地写,但是在对一个孩子无数次鼓励没有效果之后,我们的耐心好像瞬间消失了。这是一种失望出来的体现,随之就会出现一些无意识说的伤害学生的语言,比如说“你上课到底有没有听?”“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这样的话有时是随口说出,确不知对孩子有无形的伤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亏一篑了,所以这鼓励的话还是要持之以恒地说,孩子们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总有一天会领悟,等待花开的,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师,读后感《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我想到了发生在班级的事情:那是20xx年的12月,记得那天是进行了古诗文诵读大赛和早操的比赛,比赛结束完,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跟孩子们已经说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当时我是5年级古诗背诵的评委,六个年级的比赛是一起进行的,我从五年级下来的时候就看见董晨阳在班级哭,见我下来,大家都围着我,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听了好半天才知道,原来是背诵古诗的时候董晨阳《劝学》没有背出来,大家都指责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实我也是非常诧异的,昨天在我这里过关的时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赛的时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紧张了吧。
“怎么了?”
“老师,我劝学没有背出来”,眼睛里眼泪还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诉我只有《小儿垂钓》背诵不出来吗?”
“是的,可是老师叫我的背诵的时候我就什么都忘记了。”
“你努力了吗?昨天回去背了吗?”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师和同学都不会怪你的,以后我们要提前做准备,下次的比赛我们有把握了”
“盛老师,谢谢你原谅我……我以为你也会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泪
我抹去孩子的泪水
我们教师,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多些谅解、宽容,而不是一味发火指责的话,孩子们得到的也许会更多,我们常常会误解孩子,这样的误解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呀,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个蛮不讲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宽容、理解,孩子和我们就更进一点,我想这次的比赛对董晨阳会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对我,同样是。
如果作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宽容和理解,孩子们看在眼中记在心中,那么这个班级里就是个没有气度的孩子,教知识的同时,教师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教做人吗?
读吴老师的“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让我感触颇深,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的都是特别的花朵,也许这个孩子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也许那个孩子没有百合的清新脱俗,也许他们没有郁金香的乖巧内敛,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知道,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别之处。也许他现在没有完全开放,他还是小花蕾也许只要你细细的闻,慢慢的品,等待他展开花瓣,那时,肯定是芳香扑鼻,香艳满园。
只是,我们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4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
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
教师,不是蜡烛
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
以此去照亮的学生
教师,不是春蚕
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
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
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
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
教师就是教师
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
教师就是教师
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
我是教师
伟人和罪人
都可能在我这里形成
让人如履薄冰
我是教师
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
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
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
我是教师
这是一份职业
更是一个志业
我是教师
这是一份职责
更是一种使命
我是教师
时光缓缓显形
终见此生天命
我是教师
以现在求证未来
让生命幸福完整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学习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习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5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前总觉得教育理论的书比较深奥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师》单看它的目录就比较新颖、独特更符合我们青年教师的胃口,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些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吴非老师以平易的语言,将那些典型、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在工作中给我们以启示,在生活中给我们以指引,在阅读时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谈。记得有人说结缘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而,工作中我却总是自怨,总找不到身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在边读《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时候,我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思想,却不由的有些汗颜。是啊,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与作者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甚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只是一味地专注于适应工作环境,在被动中提高着自己的教学和业务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根本就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划,而在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无不折射着作者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变成我们自己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大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我们的智慧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当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期待着那一天。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6
最近,非常有幸的阅读了吴非老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这本书是吴非老先生告别讲台之作,讲述了他一生的教育经验。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期待去看,因为我认为书中会出现一些空洞的教育学理论,看得累还深奥,同时收获也甚少,所有迟迟没有翻开。说实话迫于任务我打开书,翻看了序言和目录,我发现序言的语言很贴近生活,平实淡雅,目录也很新颖,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话,并且让我很有兴趣去继续阅读。文章中,老先生描述了一个又一个亲身经历或是身边的真实案例,让我不禁地去联系自己的教学,如同身临其境。捧着这本书就好像在与老先生促膝长谈,所以每天在累的时候闲下来的时候阅读便成了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有六章,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吴非老先生的这本书是一本有思想、有灵魂的书,是一本能启迪人们思考的书,是一本有智慧、有力量的书,为我今后的教学生涯引领了方向,指明了道路。下面我就谈一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让我思考、给我启发的语句。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段话对我感触很深,教师的胸襟就如同宽广的大海,而学生就如同自由自在的鱼儿,海有多大,鱼儿自在遨游的空间就有多大,海有多深,鱼儿遨游的本领就有多多。我不是一个胸襟开阔的老师,我也曾心胸狭窄过,也曾与学生置气并且口出狂言,也曾因为学生气我而去找学生麻烦,可是当我看完老先生的这篇文章这段话后,我反思自己的言行,你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何必要为难学生让学生按照你的意志去做呢?你都没有做到为人师表你又为什么要学生尊重你呢?你都没有一个教师该有的广阔的胸襟你又为什么要求学生做到大气,面朝大海、仰望星空呢?你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师,而你的学生也只是平凡的学生,你要想要你的学生顶天立地,你就需要拥有博大的胸襟。我想我会做到的,我会让我自己的学生去开垦自己的心灵,去建造精神家园。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也感触很深,因为我感同身受。我是一个眼泪窝子很浅的人,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流眼泪,可是我基本不在学生面前流眼泪,但是也有一次实在控制不住的时候。那时我带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班级总是有同学早上迟到,当时学校有规定,迟到的同学是要扣班级分的,一个月下来我的班级因为迟到被扣了10分,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我被点名批评了,那一个月我的班级成了全校迟到学生最多的班级。会后我特别伤心难过,难过的是学生不争气,伤心的是学生都为各自私利而没有为班级利益着想。带着这种情绪我回班级了,看着一双双眼睛盯着我看等着我说什么的时候,我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同学们纷纷问我怎么了,我把会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学生,学生们都若有所思的不说话了,只有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用有趣的话逗我开心,今天的这一切就这样过去了,我什么都没多说也什么都没多做。可是让我欣喜却又惊讶的事情在第二天、第三天乃至接下来的一学期发生了,再也没有学生迟到过。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先生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又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是的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合上书,回忆着书中吴老先生写下的一个又一个耐人回味的小篇章,每一个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了吴老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让我的感情久久不能平息。吴老先生的文字让我在他平凡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让我有了继续努力前行的动力。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会始终努力着、思考着,幸福的静待花开。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7
孩子,天使的翅膀,我还你!
漫步在光阴里,伴我枕边的书换了一本又一本。近期,我枕边的书是《致教师》。
工作10年了,新踏入岗位时的新鲜感已慢慢淡去,扑面而来的一些教育困惑让我绞尽脑汁,如何保持教育热情?作为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怎样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太多困惑我的问题,竟然在《致教师》中找到了答案。
《致教师》这本书,内容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解答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读这本书,就如和作者朱永新面对面对话,娓娓到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我深思,也令我忍不住将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
作为一线老师的我,面对班上性格各异、智力不同的孩子时,难免会厚此薄彼。朱老师在《致教师》一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解释道: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孩子是“借”学校这块地方成长的,教师的职责,是要让学校成为每个孩子的乐园,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每个孩子真的都是天使吗?是我把天使的翅膀折断了,他们不能飞翔了吗?所以,我决定还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
我们班上有个小男生,患有先天性癫痫,每天靠药物控制病情,在学校里的前两节课,他都是在睡觉中度过的。从一年级起,家长和老师都没对他的学习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到现在三年级,我接班后发现他的拼音都没学好。他也是上天派给我的天使吗?但我决定尝试改变。
于是,每次课间,我都留在教室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为他补习汉语拼音,每天坚持。他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我怕他在家没法复习,于是给他买了一套“拼音有声挂图”,让家长在家根据挂图配合辅导。现在,他不仅会读拼音了,而且一年级下册的生字也能在本上工工整整地书写出来了。一次早读,他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我展开一看,是一张画《我最喜欢的孙老师》,惟妙惟肖。从那以后,只要有绘画比赛,我必推荐他参加,结果不负众望,他屡屡获奖。这个案例让我充分体会到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挖掘他的潜能,学生就会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奇迹,显示出天使的真面目。
新教育实验的五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这就是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我们没有发现的潜在力量,无论他是迟钝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他们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与朱老师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的意义所在。
朱老师说:“教育要关注一切的人,要关注教师,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我们作为教师常常会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他们的成绩有优有劣,性格有好有坏,家境有高有低,但他们都是“借”学校这块地方来成长的。我们不能因为家庭造成的千差万别作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而是要发现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精彩。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用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曾被我们忽略的。
《致教师》整本书是朱老师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关心,它给了我们做教师的理由,借给了我们一双做教师的慧眼,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更是以朱老师为首的新教育人的教育宣言: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一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带着使命,带着爱,新教育人正在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
读了《致教师》一书,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的翅膀折了,需要老师来还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作为新教育人的我,心情更是渐渐沉重,因为我渐渐心怀一种为重建心灵凤凰涅槃的使命。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8
时隔多年,吴非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致青年教师》出版了。年轻老师们手捧书本,爱不释手,动情处忍不住泪花闪动。封面上白色小楷体字映人眼帘,告诉我这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书中,作者把30年教学经验和教训倾囊托出,教学经验背后留下的则是为人之师的风骨和大爱。
什么是教师的风骨?风骨是一种信念,一种品格,一种正气。对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吴非老师用他犀利而又率真的语言回答——扞卫常识。这里的常识可以说是一切泛教育性的伦理和准则。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常识辩护,为人性的正直、善良和德性的美好辩护。不仅如此,我们也应以同样的准则教育孩子。
作为一位教师,吴非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骨。他擅于发现真理,这些真理并非纯教育性的认识,而是源自生活、源自人生的真知灼见。他敢于批评,而且语言所指之处都是教师群体的软肋。他坚定不移地崇尚真知,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光明磊落,要有胸襟胆魄,并从人性美的高度对教师形象进行了极有说服力的论证。可以这样说,他带给我们的信念和操守,让基层教育避免了随风唱和的堕落;他带给我们的反思,让我们避免了在庸俗的体制中推波助澜。坚持这样的正气,中国教师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品格。
除了师者的风骨,《致青年教师》给人的另一种感动,就是教师的大爱。
大爱是什么?从吴非老师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大爱是有一颗装着学生的心,必要时甚至可以把它掏出来。大爱是自然与理性同在,在遵守教育伦理的同时让孩子看到“星空”,看到“辽阔”。大爱是不放弃理想,是敞开博大的充满诗意与童真的心,毫不掩饰地、直率地表达爱与憎,敢于突破寻常教育规训的条条框框。大爱是干脆作为一个儿童,沉醉于孩子们的图画与歌谣中,体验纯粹的诗意与快乐。
有学生问吴非老师,时隔十多年,你最看重我们身上的什么?吴非老师坦言,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们的成绩,而是对他们“人”的认识。吴非老师还说“我们都有不一样的志趣”,他指出,人们对老师的希冀与苛求未必都是有益而且合理的。
生活中,吴非老师让我们做一个情感健全的真人。面对学生的冷酷自私,我们可以愤怒;面对个人智慧无力解决的教育困境,我们可以悲伤无助。在这里,德育学者们要求教师要永远“敦厚温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信条并不总是有用的,而教师真实的表情,包括流泪、发火,都有利于学生人性的苏醒。
作为特级教师的吴非还把半生积累的教育艺术倾囊相授:“在和学生对话时,你可以学习传教士的虔诚,但是你不要在学生面前扮演圣徒,不要把和学生的谈话当作布道。可以经常说些学习以外的事,如果和学生的谈话全是围绕学科学习,对学生很不利。谈话不要带着目的,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有机锋城府。”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展现自己真性情的作品,其可贵之处,除了一如既往的质朴、大气以外,还在于它以一种对人生哲学进行审美的形式扣人心扉,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针砭人生各种心理痼疾,这让此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边界,直指整个“人生”。
最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9
《致教师》书名就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加以分析、深究、解答。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都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所读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行专业阅读
教师为什么读书?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人生。教师不要以为人生境界与教书关系不大,你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教科书。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
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学历,是经过证实的学习历程取得的文凭。经历,是我们人生的履历,是我们走过的路程。而阅历我更多的理解为阅读的过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的人生境界也由此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与教书息息相关,所以在方方面面,无论我们再忙也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总有时间去做。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边教边学认真读书。